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與皈依

  念佛與皈依

  莆田廣化寺精進佛七開示

  所謂“念佛七”,是佛教徒密集修行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自古以來,人們就非常注重這種勝會。隨著修學佛法歲月的增長,以及對佛法理解的逐漸深入,我覺得念佛法門這樣一個萬修萬人去的殊勝法門,自佛法流傳二千五百多年來,總是弘揚得不夠甚至于修習念佛法門的人,對這個法門還多少存有這樣那樣的迷惑和不解。爲了增強大家對佛法的信心,特別是念佛一定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信心,今天我重點講兩個問題:一、怎樣念佛;二、什麼是真正的皈依。

  第一個問題:怎樣念佛?

  念佛,說起來很簡單,但要把一句佛號念好,那就不容易了。六字洪名,要念到集于一心,絲毫不亂,談何容易!大家想想,七天來,自己有沒有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可能還有相當的距離。這樣一個非常殊勝的佛七我們都難以達到一心不亂,更何況平時自己一個人念佛,就更不容易了。平時好端端的一個人,並且有意、有決心要把一句佛號念好,都不容易做到,到臨命終的時候,就更難以把這句佛號念好。如果存僥幸心理,沒有真正下苦功夫念佛,而盼望臨命終時西方叁聖及諸聖衆前來接迎,那只能是自己的願望而已。如果平時念佛不能做到一心不亂,積聚福慧資糧,臨命終時西方叁聖、蓮池海會諸大菩薩哪有可能來迎接我們!這並不是佛、菩薩不憐憫衆生,而是因爲我們往生的條件和資糧還不具足。

  若希望臨命終時往生極樂國土,平時就要准備好資糧,並且要有充足的資糧。譬如你要去北京、上海,你要計算好往返的旅費,車費要用多少,吃、住要用多少,先要估計一下自己的資糧夠不夠,才有資格談去北京、去上海的設想。念佛求生西方淨土,也是一樣的道理,常常要自問有沒有具足這樣的資糧。

  念佛最關鍵的就是一心不亂,爲什麼強調一心不亂?如果一個人每一個念頭都是聖號,則念念與佛相應,內心的煩惱就沒有了。聖者與凡夫的區別,就在于有沒有煩惱。佛的境界,無論根本的煩惱、粗重的煩惱、微細的煩惱,一點都沒有;菩薩和羅漢還有一些微細的煩惱和習氣存在;凡夫則八萬四千煩惱樣樣都有。我們凡夫要把這八萬四千煩惱一個一個地斷掉,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佛經裏告訴我們,至少要經過叁大阿僧只劫的修行,才能夠把八萬四千煩惱斷除幹淨。叁大阿僧只劫的修行是一個天文數字,真正講起來,每一個人在六道當中輪回,可以說是沒有開頭的,也即是說不知已經過了多少的年月,這個時間是非常漫長、無法計算的。

  人人都知道輪回的痛苦,那怎麼才能脫離輪回呢?這就要“修證”。佛法就是指導我們修證的。所謂“修證”,修就是修行,證就是證果、證道。什麼叫修行呢?修行就是斷煩惱!煩惱怎麼斷?一個一個的斷,要經過叁大阿僧只劫。想把把煩惱全部斷掉,就要靠念佛。一句佛號就足以降伏八萬四幹煩惱,《金剛經》裏面講:“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怎麼樣安住

  怎麼樣降伏自心

  降伏其心就是降伏煩惱;降伏煩惱,內心才能夠安住,經文中談了很多很多的空,空什麼

  就是把內心的煩惱去掉,讓內心的煩惱空掉,把我們白己的內心擺平。念佛,就是要培養這個功夫。一句佛號提起來,把我們內在的一切煩惱統統降伏。

  常常聽佛學院同學以及許多居士談到:念佛的時候,越念煩惱越多。爲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平時的煩惱更多,只是你不知道、沒有發覺而已。每個人一天24個小時都都處在煩惱之中,身、語、意叁業,都是煩惱的表現,所以才會造種種的北。念佛的時候,佛號與煩惱是相對的,如果佛號無法把煩惱伏住,煩惱就會依然出現,爲什麼沒有把煩惱伏住

  從根本上講也就是沒有做到一心不亂,所以大家來參加念佛七,就是要培養一心念佛的能力。

  如何培養一心念佛的能力呢?

  首先就是要發真實心。恐怕很少人敢說我能把一句佛號念好,但盡管如此,一個長期念佛的人跟一個初學念佛的人的境界品完全不一樣的,一個直心實意念佛的人和一個馬虎應付念佛的人的感受、體會也完全不--樣。也就是說,我們念佛,應該真真實實發心去念,不是應付場面,不是虛情假意。其次,對教理、對念佛的方法,要時常去思索總結,在實踐中逐步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已的念佛方法和理論。叁藏十二部都是佛菩薩所知的法,如果我們照搬大藏經裏的內容,就變成我們站在佛菩薩的境界上說話。這樣的境界,在座的諸位都達不到,因爲佛菩薩是大徹大悟的人,而我們都是沒有成就,或者說是成就非常不夠的人。這就需要我們找到修行的下手處,站在自己的起點上,真心實意地用功念佛修行,這是極其重要的。

  有許多人,信佛的時間雖長,對佛法的認識卻沒有進步。甚至有一些居士,今天這個廟、明天那個廟,天天跑來跑去,對廟裏的佛菩薩聖像也好、對出家人也好,甚至對整個佛法都麻木不仁。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態呢

  原因很簡卑,在寺廟沒有學到自己應該學的佛法內涵,所聽、所看、所學的都是世間上的是是非非、無明煩惱。佛法沒有學進去,反而加重了內在的煩惱。這樣的話,對一個發心學佛的人,就很不值得。所以學習佛法要有正確的方法和理論指導。

  常常說教、理、行、果。教是佛陀的言教、祖師的語錄,包括這次佛七期間幾位法師的開示也都是屬于教法。教法是說明佛法道理的。這個道理,不是中道實相的境界,而是借他的理論、借他的言教以及他所表诠、所說明的道理,去實現理、行、果的部分。所以教是言诠,理是義理,行是實踐,果是證明。我們常說要理論指導實踐,修學佛法的次第也是這樣,依教明理,依理起行,依行證果,這是一套完整的體系。如果僅僅把握行的部分,沒有相應的教理作基礎和引導,就很容易盲修瞎練;如果是全身心投入教理的研究,沒有將其付諸實踐,也只會坐成口頭活計、嘴上功夫,沒有現實意義。所以教、理、行、果必須緊緊地結合起來。

  下面說第二個問題:什麼足真正的皈依

  

  大家從皈依開始,受戒、念佛、持戒等等,其實都是行的部分。無論在家的居士,還是出家的法師,如何建立一種對佛法真正的信心,在行持方面真正能夠用得上功夫,並保持這種信心不退失

  我們知道,整個佛教是以佛法僧叁寶來體現的。所謂佛寶,是由各種各樣的佛像,大的、小的、木雕的、泥塑的、銅鑄的等等來體現;法寶是指經典,藏經閣上供奉的大藏經以及各種各樣出版流通的經典;僧寶,是指受過比丘、比丘屁戒的出家衆。

  皈依叁寶不僅是對居士而言,叫出家衆也同樣要皈依叁寶。皈是回歸,依是依靠,我們只有依靠叁寶,在佛法的行持上才有力量的源泉。對佛寶和法寶往往沒有多大的爭議,對僧寶很多人在認識上就不是很明了,甚至有偏差和錯誤。其實皈依僧完是皈依十方法界一切凡夫僧、賢聖僧,而不僅僅是指爲你舉行皈依儀式的某位法師。皈依儀式是表示,某某法師代表僧團承認你是佛教徒,做一個證明而己。現在還有皈依證,其實是一種憑證,爲什麼要憑證

  是怕皈依的人多了忘記掉,所以發一個憑證給你。這只是外在的皈依,最主要是內在的心有沒有皈依,這一點很重要。拿到皈依證並不等于你皈依了,正如拿到戒牒並不等于你得到戒體了,你內心裏真正皈依佛法僧叁寶,有證沒證都是一樣的。

  在現實牛活當中,有不少人皈依以後,他就忘記了僧寶,忘記了僧寶就會漸漸忘記丁佛法,忘記了佛法就會忘記佛教。也就是說如果內心中沒有完整的僧寶概念,就等于內心中沒有完整的佛教概念。如果這樣,你是不是一個佛教徒就很令人懷疑。比如說你在自已的家裏,你對自己家庭裏所發生的事情從來不管、從來不關心,那麼請問你還是不是這個家庭裏的成員

  佛教徒也是如此,好多人學佛時間越長,信心越退失,原因就在這裏。他的內心對佛法的完整概念已經模糊,甚至喪失掉了。

  如何在自已的內心培養出對住持叁寶裏面“僧寶”。的信心力量,這一步非常重要。用通俗的話來講,我們應該找某一位法師認認真真、實實在布地學習佛法。你必須從這一步開始,否則的話你可能在各個地方看到很多不如意的、看不慣的現象,這佯在你內心當中叁寶的形象就會受到影響,甚至受到破壞,你對叁寶的信心就建立不起來,所以,建立一個完整的叁寶概念非常重要,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的力量源泉。

  在社會上,工人也好、農民也好、醫生也好,各行各業想要有成就的話,郁必須要有老師做引導,更何況我們出離生死這樣一件大事、更需要老帥,需要善知識,需要憎寶。世上雖然也有自學成才的,們他如果遇到問題,一樣還要去請教老師,況且向學成才的人畢競是非常少的,你看世上拿碩士、拿博士的,都要經過小學、中學、大學,都必須經過這樣的次第;在小學、中學、大學,都需要老師幫助我們,以使自已成就。我們佛教徒也是如此,需要很多的老師來幫助我們,用他們學佛多年的經驗、方法來幫助我們,使我們能學得到正信的佛法,真正地斷煩惱、了生死。

  既然需要苦知識來引導我們,我們就要鑒別自己最需要的善知識。比方講你比門走到一個地方迷路了,你要問路,就必須去問一個熟悉這條道路的人,走下去才不會錯。問路須問明白人,我們學習佛法也如此,必須問確實明白這種道理的人,這是很重要的。

  知道了善知識的重要性,我們還要注意兩方面的問題,第一個方面是你自己,第二個方面是與善知識,就是與老師的關系。

  自己這方面是最關鍵的因素。我們都知道要發心學佛,要修行,要成佛,怎麼做才正確呢

  最主要的一點就是發心。發心就是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求覺悟的心,覺悟就是智慧,一個覺悟的人無論何時何地,他所做的事、所說的活都能夠符合佛教的標准,都能爲大衆所接受。我們沒有覺悟,說的話、做的事不但有局限性,有時甚至會是錯誤的,這樣當然不…

《念佛與皈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