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體會佛法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4/6)
(3月26日下)
【要點導讀】: ◎ 茫茫人海,佛菩薩在哪裏? ◎ 世出世間,是哪裏不圓滿? ◎ 五欲八風,給自己打幾分? 四、善惡二業發心別,世出世間法最勝 1、善惡二法自掂量·身語造業重發心 【對比·自省】: ——世間上面大家在做事啊,在工作啊,都是非常的忙碌、經營。 ——我們什麼時候把這種心思用在經營佛法、經營自己真正的人生? ——我們很容易在世間法上面的衣食住行上拼命,我們很難說在佛法上拼命,是不是? ——比如我們拼命去用功,用功用到拼命的程度,不容易做到的; ——但你世間上面,你去賺錢,你去要辦一個什麼事情,那都是廢寢忘食、費盡心思,我們所有的能力都用盡。 ——那我們來學佛法、來實踐佛法,何時有這樣子的一種心理? ——我們都是悠哉悠哉在過,那怎麼能夠會有成就佛法?這是不可能的。 ——這我們自己,肯定自己有感覺,這個心思哪個輕?哪個重?我們自己都知道。 【業果·抉擇】: ◎世法: ——如果事業不是佛法作爲主導、作爲核心,那我們有做事,就有造業, ——事做得越多,業造得越大,佛法越弱,那麼我們都是世間法,甚至都是世間惡法。 ——從世間惡法出發來做的事情,他的行爲就是一種惡的業,最後就是感惡的果,感苦果。 ◎佛法: ——如果我們從佛法出發,從菩提心出發,他所做的事情,這種行爲就是善業,就是菩薩道。 ——因爲菩提心出發,所以行的是菩薩道,他最後就能夠證佛果,得到佛的果。 【造業·關鍵】: ——事業是我們心的體現,我們心通過身語去造作,變成了業,有事有業,就是事業。 ——同樣一件事業,它從什麼心出發是很關鍵,發什麼心是非常關鍵的。 ——不能把我們所有的時間精力用在去經營世間上面的事業。 【警戒·誤區】: ——爲什麼有些人本來腦筋很好用、很聰明,很有學問,最後,腦筋也就不靈光了,人也不聰明了,這個知識越來越弱,文化越來越差? ——他就是這樣子了,用心用錯了,最後,內心沒有力量了,就是怕麻煩,什麼事情都是怕麻煩,稍微有些事情,自己不想去動。 ——就是內心收得越來越緊,不能放開,不能放松,內心沒有活力,這個就是學佛法學錯的一種征兆,一種特征。這樣子學,是不對頭的、不對路的。 【學習·發心】: ——那我們在寺廟裏邊來,就是學習發心。 ——發心也是需要學習的,不是說你自然而然就能夠發得起來的。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 2、效學祖師唯法重·除遣分別貴實踐 【效學祖師】: ——玄奘大師,你看那種精神“甯可西行一步死,不肯東回半步生”,這種毅力是多麼堅韌不拔、多麼堅強,是以自己的生命爲賭注。 ——爲什麼能夠以自己生命爲賭注? ——就是佛法最重要了,舍此以外,世間上面其他的都微不足道, ——甯可爲了佛法,哪怕九死一生在所不惜,當然而然就容易成就。 【樹立正見】: ——因爲我們如果真正把佛法看得很重的話,世間上面,沒有任何東西不能放得下,沒有說放不下的東西,沒有說放不下的事情,不可能的。 ——因爲所有世間上面一切的成就,同佛法比都是微不足道,都是可有可無,都是不需要的。 ——反過來說,我們只有佛法,世間上面資身器具才是我們的條件,用功、辦道、弘法、利生的條件,不可缺少的條件,它是第二位的,而不是第一位的。 ——第一位是佛法,第二位才是世間法,所以世間法和佛法,不能搞顛倒。 【破斥邪見】: ——而不是說在佛法同世間法上面來搞平衡,這不可能夠有平衡。 ——平衡不平衡,是在我們的內心能不能平衡, ——而不是說在時間上面,怎麼樣子把它平衡了;或者說,你自己不用功,它就能夠平衡; ——或者說,你問哪個法師,怎麼子我又能夠把世間上面的事業做得有成就,家庭照顧得好, 在學校上學考試又考得好,同時我們佛法又能夠學得好。沒有這種方法! ——只有說你有沒有去用功?而不是說告訴你一種方法,你即刻兩個都好起來,這個也不可能的! 【如理認識】: ——不要說佛法跟世間法,就是一種世間法,學習也好,工作也好,它不是告訴你一種方法,說你應該怎麼樣子看書,你應該怎麼工作就可以了, ——它更重要的話,就是你要很認真去讀書,你要很認真去工作,很認真去負責、堅持不懈地去努力, ——它不僅僅在于說你的方法問題,是在于你的實踐問題,你有沒有真正去實踐? 3、通達業果慎取舍·佛法超勝意先決 【修學誤見】: ——常常遇到一些居士來請教問題說“我應該怎麼做,馬上就會好起來?”這就是對業果不通達的一個表現, ——當然也有可能碰巧給你碰上,這個碰巧碰上的話,也是業果,因爲你過去的有這種善業,所以能夠感到這種樂果;也有可能,不期然的,也很倒黴的事情發生,也是一種業果。 【對境觀心】: ——就是說我們這個心,很容易會受到很小的事情所動搖, ——不是說要有很強的境界,就是很簡單的境界,我們內心就不容易把握。 ——當然我們內心裏邊應該會有這種感覺了,別人對我們怎麼樣,應該有感覺。 ——但是感覺之後,我們怎麼辦?這個就是靠智慧。我們怎麼做出反應? ——如果我們煩惱現前、煩惱當頭,我們的反應,身語的表現肯定是錯的,是令別人難過、令別人難堪的。 ——別人不尊重我,那我們也不高興,臉色不好看了,甚至我們還會批評、譏笑、挖苦對方,都是有可能的。 ——那麼這些,都是世間人生活的一種態度跟方式,就是這樣子生活。 【樹立正見】: ——那我們學佛法,不是這樣子一種生活的方法。 ——我們要把這些情況了解清楚以後,去超越,更高的一種生命的層次需要我們去提升, ——也就是我們不能把所有的心思用在這些方面去,這些本身都是屬于世間法。 ——無論是有錢也好,無論是沒有錢也好;無論是有地位也好,沒有地位也好;無論是年紀大的也好,年紀輕的也好;主要我們注重的是佛法,而不是注重于外在的這些東西。 ——甚至說我們有講堂也好,沒有講堂也好;有大殿也好,沒有大殿也好;在廟裏邊也好,不在廟裏邊也好。我們所有一切關注的是佛法,需要的是佛法。 ——你要好好學法,在生活當中也是能夠體現佛法,在工作當中也是能夠體現佛法,在學習當中也是一樣。 ——就是我學習、我工作、我生活,我的一切都是爲了佛法。 ——這樣子的話,久而久之,佛法才能夠進入我們的內心,才能夠跟我們的相續去結合,才能夠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不然不可能的事情的。 ——長久需要發很大的心,去努力,去作決定。 ——就是決定學法的心,決定求法的心,決定爲法的心,這個就是對法真正有沒有認可。 【除遣邪執】: ——不是說,我們來到廟的時候,佛法我很需要,出了廟以後,佛法就放一邊,不要了,出了廟門以後,就覺得這佛法另外一回事。 ——見到佛菩薩,到了佛堂,到了寺廟,你說我要好好修法;出了廟門,回到家裏面,覺得我還是好好生活。那你到底要好好生活,還是要好好學法?這是不行的,這肯定不對的。 ——不是說我來念幾天經就可以的,我這個佛法就學到手了,這不可能的事情。很快就忘記掉了,很快就沒有掉了,這不可能的。 ——只是有一種臨時的這樣子一種作用。實際上,它是不會長久的。 【自省抉擇】: ——我們對佛法沒有真正的認可,談什麼信心呢? ——首先你都沒有認可這個佛法是最重要的,還怎麼會信呢?不可能的。信怎麼能夠信得起來呢? ——首先我們這一點能不能作決定都是很成問題,就是佛法在自己生命當中是第一位的,是最重要的,舍此以外,其他的都是可有可無,其他的都是陪襯,都是不重要的。 『附錄·思考題』: 11.我們做事造業中什麼是關鍵?這對我們獲得的果報有何影響? 12.爲什麼有人本來腦筋很聰明,但後來就不靈光了呢?學佛學錯會有什麼征兆? 13.我們到寺廟裏面來學什麼?爲什麼要到寺廟學? 14.我們應從玄奘大師身上效學什麼樣的精神? 15.師父爲什麼破斥不應在佛法和世間法上搞平衡? 16.我們能否在內心認可佛法?能否決定佛法在自己生命當中是第一位的,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