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體會佛法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2/5)
(3月24日下)
【要點導讀】:
◎ 茫茫人海,佛菩薩在哪裏?
◎ 世出世間,是哪裏不圓滿?
◎ 五欲八風,給自己打幾分?
二、修學向道發大心,萬法圓融歸自心 1、破除邪執深自省·修學屏障莫外求 【深入思考】:究竟我們的行爲應該怎麼樣去造作才是符合佛法呢?才是跟世間法有區別呢? 【邪見分別】: ——比如說我們常常在佛堂裏邊拜佛、念經,那我們一天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可能還可以,那如果一天十個小時、八個小時,我們可能就受不了。 ——我們就會覺得修行是不是要很注重這些外在的形式?念那麼多經?磕那麼多頭? ——內心裏面不知不覺就會覺得,沒有必要花那麼多時間去做這些儀式,去搞這些形式。 ——實際上,念多了、念久了,你自己也不會很想去念;磕頭,磕多了、磕久了,自己也不很想去磕頭;緣法緣久了,自己也不會很想說,我內心到底怎麼樣去緣佛法。 【修學障礙】: ——剛剛開始,一個月、兩個月、一年、兩年,可能還會有一些感覺, ——時間一長,感性認識慢慢淡化了,退化了,沒有掉了,就會越來越麻木了,看到什麼人也無所謂了。 ——看到我們初學的人覺得很感動啊,很有收獲,我們自己不容易會有同樣的心情,不容易會有同樣的心態去分享別人的喜悅跟快樂。 ——另外一個角度,我們看到別人很苦惱,別人很難過,別人很忙,別人很有問題,也不會有同感,也不會說我們想要去幫助別人,盡快把這些問題處理好,盡快把這些事情做好, ——長期以來我們的心都是同凡夫道去相應的,不能同聖者道相應,所以一旦走入聖者道,我們就很不習慣。 【內觀省思】: ——這就需要我們要好好去思考,好好去審思:爲什麼我們學得這麼久,反而我們的內心會變成如此的木然、如此的麻木,不活潑、不靈活、沒有力量、動不起來,不能體察入微,不能對現實生活當中種種的緣起用心去觀察,用心去領納? 【如實認知】: ——這就是說,我們雖然人在廟裏頭,雖然說我們在學佛法,而實際上,我們心沒有在廟裏頭,我們心沒有用在佛法上頭。 ——我們的心依然還是在世間道,還是在凡夫道。 ——那因爲我們的心在世間凡夫的道,但是我們的身體在廟裏頭,清淨地、叁寶的道場、聖者的道場,兩個剛好的相對、相反; ——那時間一長,就會把寺廟、把叁寶、把所有的師法友也等同于世間上面的境界。 ——就是呆久了、住久了、接觸久了,反過來,這些清淨的、殊勝的境界引生不了我們清淨的、殊勝的心,心發不起來。 ——反過來呢,我們在這樣子一些境界當中,我們依然起的是世間心,而不是菩提心。 2、久學應遮世間心·修道須發菩提心 【如理認識】: ——內心裏面緣佛法,跟內心裏面緣世間法,是兩條不同的路,就是凡道跟聖道。 ——學道次第就是要舍世間心發菩提心。 ——因爲心它是無形無相的,它是一種力量、一種作用。 ——那我們內心裏面起什麼作用?起什麼心?動什麼念?我們能不能把它覺察出來?覺察得到,覺察不到? ——覺察得到,我們才有辦法做功夫;覺察不到,我們功夫就不好做了。 【除遣邪執】: ——我們沒有舍世間心,菩提心怎麼能夠發得起來?這不可能的。 ——也不可能說菩提心跟世間心是相依共存的,這肯定是不一樣的。 【對境內省】: ——無論是居士也好,無論是法師也好;無論初學也好,無論久學也好,如果我們僅僅在自己的修行深淺次第上認爲,我自己比較深了,我自己學得比較久了,學得比較好了,然後就高興; ——覺得別人初學,比較淺,學得比較不安定,學得比較不能上軌道,就不高興,就看不起別人, ——我們這種心還是世間心,依然是世間心。那麼這些都是要不得的,都是有很大的問題。——師父破斥! 3、叁寶具足法如是·納法于心自圓融 【人法差別】: ——佛法是圓滿的,人,他是有缺陷的,因爲人你沒有成佛,他都是有缺陷的。 【思維圓滿】:怎麼樣讓我們人越來越圓滿? 【何謂圓滿】: ——所謂越來越圓滿就是,納法成業的力量越來越強,內心佛法的力量越來越大,我們所有的行爲都能夠顯示佛法。 【判別圓滿】: ——所以佛法圓滿不圓滿,它不是在外在去看待的。 ——它外在,它永遠是圓滿的,叁寶具足,佛法永遠是圓滿的。 ——那不圓滿的是在我們內心,是因爲人不圓滿,而不是法不圓滿, 【實現圓滿】: ——所以就要人上面去做功夫、去努力改進。 ——那這個人是誰呢?這個人就是我們自己。 ——就是我們初發覺不對頭的時候,有障礙的時候,有問題的時候,學不進去的時候,還是在我們自己。 ——外在的叁寶,外在的佛法,法爾如是,永遠都是圓滿的,所以,我們要在自己的心念上面去用功,去查找問題。 『附錄·思考題』: 1.爲什麼我們學久了,反而內心會變的木然、那些清淨、殊勝的境界引生不了我們清淨的、殊勝的心呢? 2.世間心和菩提心之間是什麼關系? 3.什麼是圓滿?如何看待圓滿?如何達到越來越圓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