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細心體會佛法 1

  

細心體會佛法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1/5)

  

(3月23日下)

  

  【要點導讀】:

  ◎ 茫茫人海,佛菩薩在哪裏?

  ◎ 世出世間,是哪裏不圓滿?

  ◎ 五欲八風,給自己打幾分?

  

  一、甚深華嚴佛境界·凡夫不識菩薩心

  1、 華藏境界深廣大·圓教含攝諸經義

  【認識圓教】:

  ——《華嚴經》極其得殊勝,名爲“無量陀羅尼”,是總稱。

  ——也就是說《華嚴經》能夠含攝一切的經論的要義。

  ——讀《華嚴經》的時候,就能夠看到,這些境界非常地廣大,我們很不容易領納。

  ——那我們讀《般若經》的時候,似乎會感覺到說很多文字都是重複的,從頭到尾都是這樣子的文句,都是這樣子的模式,不同啊,深廣啊。

  

  

  2、華嚴初祖菩薩身·依止尊重唯信心

  【參悟偈誦】:“遊子漫波波,臺山禮土坡,文殊此便是,何處覓彌陀。”

  (杜順和尚公案)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呢?

  

  

  【深入思維】:

  ——就是說我們究竟怎麼樣對佛菩薩培養信心?

  ——我們如何對善知識的言教建立信心?這是很重要的!——師父強調!

  

  

  【觀察認識】:

  ——杜順和尚自己本身對《華嚴經》就是最有成就的人了,以後被人家尊爲華嚴的初祖,文

  殊師利菩薩的化身。但是門下的人未必能夠知道,說杜順和尚是菩薩。

  ——誰是菩薩誰不是菩薩?這我們看不出來了,我們不曉得。

  ——菩薩、凡夫、二乘,他沒有把這個字寫在自己的臉上,哪個是菩薩?哪個非菩薩?

  ——它本身就是一種境界,是一種功夫,這種內心上面的成就,智慧、慈悲的願力的成就。

  

  

  二、止觀雙運智慧生,欲斷八風除二執

  1、散亂分別不生慧·止觀平等大乘行

  【觀察·思考】:那麼智慧要從哪裏來呢?

  

  

  【認識·止觀】:

  ——止觀,止跟觀,才能夠發智慧。

  ——如果沒有止觀的力量,沒有真正的用功,我們以一個散亂的心,以一個分別的心,不可能有真正的智慧。

  ——我們學習道次第,學習廣論,最後都有止觀,止觀都是很難的,止觀雙運。

  

  

  【小大·對比】:

  ——二乘人偏空,偏于一邊,偏于寂靜,他不能做到止觀雙運;

  ——那麼大乘人就不一樣,它一定是止觀平等的,止裏當中有觀,在觀的過程當中有止,通過止觀來開發智慧。

  

  

  【對比·思考】:開發智慧有什麼好處呢?

  

  

  【智慧·利益】:

  ——有了智慧,我們對世間一切的問題、一切的現象,它的認識,它的判斷,就不一樣的,——就不同于一個沒有智慧的人,不同于自己沒有得到智慧以前的自己。

  

  

  【煩惱·過患】:

  ——我們沒有智慧,那麼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很多很多的境界,自己過不去的,不容易去接受、面對眼前的種種的境界,沒有能力去面對。

  ——就是總是覺得別人不理睬我,別人不尊重自己,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有很多很多的困難,有很多很多的問題,有很多的委屈,別人難以理解,常常我們會這樣子地作意。

  

  

  2、世染八風障道心·深觀自省法我執

  【世間·八風】:

  ——那麼世間上面的人,他感覺到有快樂的時候,就高興;沒有快樂的時候,就很郁悶;痛苦的時候,就非常地難過,高興不起來;

  ——出名的時候,有名的時候,就容易高興;沒有名的時候,不出名的時候,就很不高興;——看到別人出名的時候,也不高興,看到別人出名,爲什麼我們會不高興?

  ——因你自己想到說,別人出名,而自己不出名,他的煩惱就會起作用;

  ——有人贊歎我們的時候,就高興;不贊歎我們的時候,我們就很痛苦。

  ——這還是世間人生活、語言、行爲的常態,這是最基本的世間的常態,就是世間人,大家都是應該如此做的。

  

  

  【修學·屏障】:

  ——那我們在佛門當中用功、修行、辦道,也非常的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理解和尊重,如果有了一點別人不表示出對自己的理解,別人尊重我們不夠的地方,不夠的時候,自己就會非常地煩惱。

  ——那自己想擁有的就是世間上面的名譽、世間上面的面子、世間上面的地位、世間上面的有形有相的這些成就。

  ——也就是說,雖然我們在學佛法,而實際上注重的仍然還是原來的那些境界,原來那些的成就,只是換一個說法而已。

  ——如果我們學佛法,仍然還是注重世間上面的那一些八風:稱譏苦樂、利衰毀譽,這樣種種的境界。

  ——那我們學佛的人,也照這樣去做,並且以此爲標准,以此做好了,就認爲說我們的行爲就符合佛法;做不好啦,就覺得我們的行爲不是符合佛法。

  ——也就是說,比如你在廟裏頭,人家不給你面子,人家給你不好的臉色,人家批評你呀,我們就不想繼續學了,就不想繼續去用功了,就不想去發心了。

  

  

  【反觀·自省】:

  ——那如果我們修行佛法,一直處在這樣子一些世間相對法當中生活、思維,這個佛法怎麼樣能夠學得進去?怎麼樣能夠學得好呢?那不可能的。

  

  

  【探究·根源】:

  ——那我們這些的問題就是內心當中有我執,有法執。

  ——因爲內心當中有我法二執,所以他表現出來,就會非常注重我相,非常執著我相,

  ——我執跟我相是聯系在一起的,一旦不符合我相,一旦我相受到影響,受到破壞,那我們就很難過了。

  

  

  【明確·目的】:

  ——實際上,我們在佛門裏邊學佛法,就是要破除這些內在的我執,外在的我相。

  

✿ 继续阅读 ▪ 細心體會佛法 2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