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细心体会佛法 1

  

细心体会佛法

  

——师父开示要点笔记(1/5)

  

(3月23日下)

  

  【要点导读】:

  ◎ 茫茫人海,佛菩萨在哪里?

  ◎ 世出世间,是哪里不圆满?

  ◎ 五欲八风,给自己打几分?

  

  一、甚深华严佛境界·凡夫不识菩萨心

  1、 华藏境界深广大·圆教含摄诸经义

  【认识圆教】:

  ——《华严经》极其得殊胜,名为“无量陀罗尼”,是总称。

  ——也就是说《华严经》能够含摄一切的经论的要义。

  ——读《华严经》的时候,就能够看到,这些境界非常地广大,我们很不容易领纳。

  ——那我们读《般若经》的时候,似乎会感觉到说很多文字都是重复的,从头到尾都是这样子的文句,都是这样子的模式,不同啊,深广啊。

  

  

  2、华严初祖菩萨身·依止尊重唯信心

  【参悟偈诵】:“游子漫波波,台山礼土坡,文殊此便是,何处觅弥陀。”

  (杜顺和尚公案)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深入思维】:

  ——就是说我们究竟怎么样对佛菩萨培养信心?

  ——我们如何对善知识的言教建立信心?这是很重要的!——师父强调!

  

  

  【观察认识】:

  ——杜顺和尚自己本身对《华严经》就是最有成就的人了,以后被人家尊为华严的初祖,文

  殊师利菩萨的化身。但是门下的人未必能够知道,说杜顺和尚是菩萨。

  ——谁是菩萨谁不是菩萨?这我们看不出来了,我们不晓得。

  ——菩萨、凡夫、二乘,他没有把这个字写在自己的脸上,哪个是菩萨?哪个非菩萨?

  ——它本身就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功夫,这种内心上面的成就,智慧、慈悲的愿力的成就。

  

  

  二、止观双运智慧生,欲断八风除二执

  1、散乱分别不生慧·止观平等大乘行

  【观察·思考】:那么智慧要从哪里来呢?

  

  

  【认识·止观】:

  ——止观,止跟观,才能够发智慧。

  ——如果没有止观的力量,没有真正的用功,我们以一个散乱的心,以一个分别的心,不可能有真正的智慧。

  ——我们学习道次第,学习广论,最后都有止观,止观都是很难的,止观双运。

  

  

  【小大·对比】:

  ——二乘人偏空,偏于一边,偏于寂静,他不能做到止观双运;

  ——那么大乘人就不一样,它一定是止观平等的,止里当中有观,在观的过程当中有止,通过止观来开发智慧。

  

  

  【对比·思考】:开发智慧有什么好处呢?

  

  

  【智慧·利益】:

  ——有了智慧,我们对世间一切的问题、一切的现象,它的认识,它的判断,就不一样的,——就不同于一个没有智慧的人,不同于自己没有得到智慧以前的自己。

  

  

  【烦恼·过患】:

  ——我们没有智慧,那么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很多的境界,自己过不去的,不容易去接受、面对眼前的种种的境界,没有能力去面对。

  ——就是总是觉得别人不理睬我,别人不尊重自己,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有很多很多的困难,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有很多的委屈,别人难以理解,常常我们会这样子地作意。

  

  

  2、世染八风障道心·深观自省法我执

  【世间·八风】:

  ——那么世间上面的人,他感觉到有快乐的时候,就高兴;没有快乐的时候,就很郁闷;痛苦的时候,就非常地难过,高兴不起来;

  ——出名的时候,有名的时候,就容易高兴;没有名的时候,不出名的时候,就很不高兴;——看到别人出名的时候,也不高兴,看到别人出名,为什么我们会不高兴?

  ——因你自己想到说,别人出名,而自己不出名,他的烦恼就会起作用;

  ——有人赞叹我们的时候,就高兴;不赞叹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很痛苦。

  ——这还是世间人生活、语言、行为的常态,这是最基本的世间的常态,就是世间人,大家都是应该如此做的。

  

  

  【修学·屏障】:

  ——那我们在佛门当中用功、修行、办道,也非常的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理解和尊重,如果有了一点别人不表示出对自己的理解,别人尊重我们不够的地方,不够的时候,自己就会非常地烦恼。

  ——那自己想拥有的就是世间上面的名誉、世间上面的面子、世间上面的地位、世间上面的有形有相的这些成就。

  ——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在学佛法,而实际上注重的仍然还是原来的那些境界,原来那些的成就,只是换一个说法而已。

  ——如果我们学佛法,仍然还是注重世间上面的那一些八风:称讥苦乐、利衰毁誉,这样种种的境界。

  ——那我们学佛的人,也照这样去做,并且以此为标准,以此做好了,就认为说我们的行为就符合佛法;做不好啦,就觉得我们的行为不是符合佛法。

  ——也就是说,比如你在庙里头,人家不给你面子,人家给你不好的脸色,人家批评你呀,我们就不想继续学了,就不想继续去用功了,就不想去发心了。

  

  

  【反观·自省】:

  ——那如果我们修行佛法,一直处在这样子一些世间相对法当中生活、思维,这个佛法怎么样能够学得进去?怎么样能够学得好呢?那不可能的。

  

  

  【探究·根源】:

  ——那我们这些的问题就是内心当中有我执,有法执。

  ——因为内心当中有我法二执,所以他表现出来,就会非常注重我相,非常执着我相,

  ——我执跟我相是联系在一起的,一旦不符合我相,一旦我相受到影响,受到破坏,那我们就很难过了。

  

  

  【明确·目的】:

  ——实际上,我们在佛门里边学佛法,就是要破除这些内在的我执,外在的我相。

  

✿ 继续阅读 ▪ 细心体会佛法 2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