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命整體性的意義 2

  

生命整體性的意義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2/7)

  

(4月22日下)

  【要點導讀】:

  ◎ 此刻佛菩薩是怎樣利益我們的?

  ◎ 我們感受到善知識的恩德了嗎?

  ◎ 什麼是生命整體性?

  

  二、執相分別從心生·覺悟自性破無明

  1、不解經義無明始·善觀緣起平等心

  【認識自心】:

  ——我們讀佛經,讀不懂,不了解經文裏面的義理、內涵,它的原因就是一切從無明開始,以無明爲動機、爲源頭,內心裏邊的出發點從無明裏頭發出來。

  ——因爲從無明當中發出來,你對外在的事情就會很在意。

  ——“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金剛經》裏面講,世間上面的人都是在取相,在著相。

  ——因爲內心裏面容易在“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這樣子的一些外境上分別、比較,內心自然而然就非常不容易平靜。

  

  

  【我慢執著】

  ——不容易平靜的話,他會對佛法也會産生極其嚴重的執著。

  ——好一點的人會說,“我一天念兩萬聲的佛號,我一天磕一千個大頭,我一天念十卷的佛經,我一天放生五百塊錢,燒了多少柱香”等等。

  ——這些固然你有可能有這麼去做,但是這又是另外一種的取相。

  ——取什麼相呢?就是說自己做了很多,別人做得不如我,做得比我要少,我自己做得比別人要好,內心高興嘛;

  ——從另外一個角度上面來說,他就會覺得,對方做不好哇,對方做得很差啊,我有這麼多的成績。

  

  

  【如實觀察】:

  ——實際上,對方他有對方的程度,對方有對方的條件,對方有對方的煩惱障、業障,對方有對方的問題。

  ——這什麼意思呢?打比講,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那麼你是一個大學生的一個水平,你就不能去取笑說“你這個小學生,你這個基礎怎麼那麼差,書讀得那麼不好,只會讀那麼一點點東西”這根本就不是一個條件。

  ——衆生千差萬別,根基也是千差萬別的,他用功的也是各各不同的,進進退退,反複無常。

  

  

  【如理認識】:

  ——我們不能以我們的一些成績,以我們的一些外相去比較、去看待其他的人。

  ——你如果以這種心情去比對、去觀察周圍的人和事,那肯定會很煩惱的。

  ——不僅僅你自己本身會煩惱,對方也會很煩惱。

  ——因爲你這麼在佛法上面一比對說,自己比別人要好,別人比自己要差,你就有我、你、他,大家的差別。

  ——有了我你他,大家的這些觀念,就會再分出來這個事情是我的事情,這個事情是你的事情,這個事情是他的事情,這個事情是另外哪些人的事情,就會不斷在這裏産生分別心。

  ——而實際上我們在佛門裏面來,要集聚功德,要來種善根,要來修正因,那麼你這麼一比較,反而天天在起煩惱,天天在造作一些遠離的因,而不是造作和合的因,那這些都是非常的有問題的。

  

  

  【學修方向】:

  ——佛菩薩看衆生,都是平等的,萬德莊嚴嘛,器世間、有情世間、正覺世間都是莊嚴的。

  ——爲什麼都是莊嚴的?因爲沒有矛盾、沒有是非、沒有障礙,都是圓融無礙,大圓鏡智的。

  ——我們學佛法,就是要逐步逐步來培養這種戒、定、慧的功德,智慧的力量,覺悟的能力。

  ——我們覺悟的能力高了,我們智慧廣大,就不會被一些很細小的事情障礙住、束縛住、被它粘住。

  

  

  2、煩惱分別唯心造·諸法圓融智慧觀

  【世染習氣】:

  ——不學佛法的人,我們都是從自己的心情出發。

  ——就是你今天的心情好,看到的人,所做的事,所接觸到的環境,都會覺得非常的順心、非常的滿意順眼;

  ——如果你的心情不好,看到的人、遇到的事、所接觸到的環境,也會看不慣、看不順。

  ——甚至你看到自己家裏頭的兄弟姐妹,乃至自己的父母,自己的老師等等,都會不順眼,都會觀過,都會起煩惱。

  

  

  【如法觀思】:

  ——所以我們人的心情是很關鍵的。

  ——這種心情,你如果是煩惱出發,那看的答案都是不好的;

  ——如果我們從智慧出發,那這個答案,這個過程,這些境界都是清淨的,都是好的,都是圓滿的。

  ——我們人的整個的生命的世界,以及整個的宇宙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圓融無礙的。

  ——我們每個人的經曆、經驗,以及自己的每個人的特點、特長,所有的一切的現象,它都是同時具足的,都是和諧共存的。

  ——任何一個法,任何一個物,任何一件事,他本來就是和諧共存的。

  ——那麼爲什麼我們看起來不和諧?都是因爲人的因素,都是因爲心的因素、業的因素。

  ——因爲你心起煩惱,所以去造作種種的業,感召種種的果報,都是來源于人的心。

  ——而不是說外在有什麼不和諧,外在有什麼不和合,外在有什麼不圓滿,沒有的。

  ——有的都是內心的問題。

  

  

  【修學要旨】:

  ——這意思在哪裏呢?告訴我們,佛法是在心地上面用功,是內明,要發明心地,開智慧。

  ——而不是在外在去比較,而不是在外在去著相,而不是在外在上面去努力。那些都是不得要領的。

  

  『附錄·思考題』:

  1.爲什麼我們讀佛經讀不懂,不了解經文裏面的義理和內涵呢?

  2.爲什麼我們不能以我們的一些成績,以我們的一些外相去比較、去看待其他的人呢?

  3.我們學佛法要培養什麼樣的能力?

  4.爲什麼我們看別人會不順眼,看外在世界會覺的不和諧?而事實真相又是如何呢?

  5.修學佛法應該如何去用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