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光普照衆生心 2

  

佛 光 普 照 衆 生 心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2/6)

  

(6月15日中)

  【要點導讀】:

  ◎ 如何透過發心、修行提升心力?

  ◎ 心與法相應的覺受應該是怎樣的?

  ◎ 爲何說“所長即所短”?

  

  二、覺悟自心破邪執·佛法契機勿執取

  1、佛宣菩提利衆生·修行修心勇悍行

  【如理認識】:

  ——釋迦牟尼佛講菩提,只是爲了適應衆生的根基來講的。

  ——衆生很苦嘛,需要去覺悟,覺悟的話,它才會有力量去對治,才有力量去遠離這些痛苦。

  ——如果我們不覺醒、不覺悟,不知道痛苦,不知道麻煩,不知道危險,他人就懶得動。

  [喻]:就如我們在房子裏頭,聽到說要地震了,幾點鍾就要有地震,他馬上就往外跑,是不是?是因爲我們人有覺悟嘛,知道說萬一地震了,房子會倒塌人會壓死了,這個就是一個覺悟的力量。覺悟以後他會,不惜一切代價,不計後果。爲什麼呢?活命要緊哪,家裏面再寶貴的東西,都是其次的,自己先要爬到外面去,才不會死人,是不是?

  ——那我們佛法告訴,這也是一樣的,救命要緊哪,法身慧命要緊哪,這才是主要的。

  

  

  【如法思維】:

  ——那麼其他的這些法門也好,這些法類也好,這些經典也好,這些佛像也好,它都是爲了要幫助我們修行對治煩惱,爲了來滋養我們的法身慧命,爲了讓我們去成就菩提的。

  ——而不是說我們時時刻刻去在意于外在的那些形象,“我一天要怎麼做啊?一天要怎麼辦啊?”時時刻刻我們所有的心都用在外在去。

  ——我們心用在外在去的目的,就是讓我們的內心越來越甯靜、清明,有覺悟力,我們能夠更加有力量去斷惡修善。

  ——那我們心如果用到外面的這些形象上,不能回歸到自心,這樣子的話,我們的心就用錯掉了。

  [喻]:比如我們在拜佛也好,我們在念經也好,如果我們拜了一個小時佛以後你說,我已經拜佛拜一個小時,已經很辛苦了,不需要再去做事,這就有很大的問題了;你說我念經,剛才念一個小時給佛聽,念完了以後,現在不能再去勞動,是不是?

  

  

  【破斥邪執】:

  ——你念經以後,你拜佛以後,你內心應該更有力量了,覺悟力更高了,

  ——如果我們念經以後,拜佛以後,這就辛苦,那你還不如不念,因爲你念錯了。佛,他爲什麼要聽我們念經,是不是?你好好去想啊,它本來就是這麼一回事啊。

  ——你念經,你如果真正很專注、很虔誠、很投入,你內心很甯靜、內心非常的清明,肯定是有力量,內心都是這些善法現起,它怎麼會疲乏呢?怎麼會累呢?不可能的!

  ——因爲你用功的時候,它本身是在對治煩惱、在調伏煩惱,在轉心,那轉心,煩惱得到調伏,他內心肯定是非常有力量。

  ——也就是,我們用完功以後,才能夠有這種資本去弘法利生,去做更多的事情。

  ——而不是說,我們用完功以後就不需要做事情,或者說我們用功之後就沒有力量去做事情,

  ——這就是我們長期以來,修學佛法以及認知的偏差。——師父破斥!

  

  

  2、對機說法無定法·盲修執取墮誤區

  【對機說法】:

  ——釋迦牟尼佛講了很多的佛法,比如說,對業障深重的衆生,他教導念佛觀,說念一句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這些業障比較重的衆生,他覺得自己念一句佛有這麼大的功德,他就天天在那邊念,他就喜歡去念,念一念他就越來越專注了,然後慢慢慢慢業障就消了;

  ——對散亂的衆生,佛陀就告訴你數息觀,讓你數你的呼吸,呼出來,吸進去,照道理你說,去數自己的呼吸,這能夠算修行嗎?

  ——但是它是一個法門,能夠對治我們的散亂,都是對治我們的心來講,也都是在修心哪。

  ——所以我們是在修心,而不是在那邊數呼吸,更不是在那裏去數數。

  ——你如果你去數數的話,那就跟小學生數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一樣,那誰不知道,誰不會數?那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它本來就是借助來數我們的呼吸,來調伏我們的煩惱,來讓我們的內心寂靜,所以它只是一個法門。

  ——對于貪欲的衆生,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不淨觀,人有種種的不淨等等。

  ——這樣子的話,這種貪欲能夠得到對治;

  ——對愚癡的衆生,佛陀告訴我們修因緣觀,緣起無自性,然後慢慢去破無明;

  ——對于嗔心重的衆生,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修慈悲觀。慈悲心,對人都有慈悲心。

  ——這樣也就是釋迦牟尼佛(說法)沒有定法啦。

  

  

  【破斥誤區】:

  ——所謂沒有定法,不是說你一定要修什麼法。

  ——也就說,你這個人本身就是慈悲心很重很重的人,這個人本身就是非常調柔,和顔悅色,非常好說話的人,如果我們繼續再修慈悲心,修下去最後弄不好,會變成好人壞人都不分,真的會變成這樣子的,這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他很多出家人也好,居士也好,學佛久了以後,他確實會變成好人壞人不分,好事壞事不分,大事小事不分,

  ——就是所有的都不分,所有的都不分別了,說好聽一點,所有的都不分別,說不好聽一點就是,什麼事情都不管了,管你什麼人,管你什麼事。

  ——如果學了佛法,都不知道說我現在跟誰說話,我現在在做什麼事情,你的父母來了,你的老師來了,你的朋友來了,你都不管,你說我在學佛,那這個肯定有問題,那還學什麼佛?

  ——佛告訴我們,對老師應該怎麼樣子,對父母應該怎麼樣子,對同行應該怎麼樣子,對善知識應該怎麼樣子,它是有標准的,那才是叫做學佛。

  ——所以說學佛,它不是一個借口。

  

  『附錄·思考題』:

  1.釋迦牟尼佛爲什麼要講菩提呢?

  2.各種法門、法類、經典、佛像的作用是什麼呢?我們的心用在外在的目的又是什麼?

  3.師父是如何破斥我們長期以來修學佛法以及認知的偏差的?

  4.念佛觀、數息觀、不淨觀、因緣觀、慈悲觀分別是應哪些衆生的根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