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光普照衆生心 1

  

佛 光 普 照 衆 生 心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1/6)

  

(6月13日上)

  【要點導讀】:

  ◎ 如何透過發心、修行提升心力?

  ◎ 心與法相應的覺受應該是怎樣的?

  ◎ 爲何說“所長即所短”?

  

  

  一、佛釋四谛無定法·小大善惡唯心造

  1、苦集滅道辨二法·凡聖有別境界殊

  【釋四谛法】:

  ——釋迦牟尼佛最初說法,說的是四谛法:苦集滅道。

  ——說苦集滅道的時候,度了最早的五比丘:阿若橋陳如等五個人。

  ——那五個人本來是因爲當時佛陀出家的時候,他的父親擔心釋迦牟尼佛受不了苦,派他們去照顧,他們五位本來不是爲了出家修道,而只是去照顧釋迦太子而已,但是,最後不期然,成了最初的五比丘。

  ——他們就是從苦、集、滅、道,四谛法上面成就的。

  ——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證到滅谛這樣一個境界。

  ——那麼滅谛,無爲法,把所有的苦跟集都滅掉了。苦、集、道都屬于有爲法;

  ——苦谛、集谛,有爲裏邊的有漏法;道谛是有爲裏頭的無漏法;滅谛是無爲無漏法,絕對是一個清淨的境界。

  

  

  【凡聖之別】:

  ——《金剛經》上面講:“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我們凡夫是在有爲法上面有差別,聖賢是在無爲法上面有差別。

  ——凡人注重的是有爲法上面的多、少、大、小、上、下、遠、近、去、來、前、後、左、右等等,都是這些差別相。

  ——那麼這些差別相對聖賢來講,反而成了無差別相。爲什麼這麼說呢?

  ——一切聖賢看有爲法都是生住滅法,都是無常之法,都是無我的法,都是痛苦,只有在滅谛上面的境界不同。

  

  

  2、菩提覺悟無定法·祛除我見締觀心

  【甚深經義】:

  [經]:《金剛經》裏頭,佛陀對須菩提說:“須菩提,汝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須菩提說,照他的理解,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佛法,沒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沒有定法,如來可說。

  ——那我們常常都會覺得,如來講那麼多法,怎麼如來沒有說法呢?無法可說呢?怎麼可以說沒有定法?

  ——這是因爲我們所理解的說法,所理解的定法跟經文上面的意思不一樣。

  ——也就是我們如何准確來理解佛經的意義,就是很重要了。

  [喻]:打比我們在這裏聽開示,一個小時下來,我們可能記住不了多少話,有時候你同別人談話也是一樣,一個小時兩個小時談下來,記不住。只能憑自己去理解,大概對方講了些什麼。實際上對方要表達的,那些話的意思,我們所了解到的,所能夠領納,所能夠接受的,是非常少的,一點點,微不足道。

  

  

  【遣除邪見】:

  ——菩提什麼意思呢?菩提就是覺。

  ——覺,如果覺,它有的話,那麼對凡夫來講,有,有生就有滅,有滅就非有了,因爲有生就有滅嘛,這是肯定的,生住滅嘛。

  ——如果我們將它覺爲無,那麼就是沒有滅,沒有滅了就是非無,所以就是非有非無。

  ——如果覺有生,那麼就是非生;覺有滅,就是非滅,覺一乘非一乘,覺而悟到叁乘,就非叁乘,是故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若有定法,衆生便執著菩提實有。

  ——如果取“有”的話,生住異滅相也隨之生起;

  ——如果說菩提是“無”話,衆生執著于“無”,那麼就會說菩提,無生、無住、無異、無滅。

  ——所以無論是執著于有、執著無、執著于大、執著于小,都是凡夫的一種妄心。

  

  

  【如理認識】:

  ——在菩提覺悟本身來說,沒有固定的一個什麼法可以執著,這樣子話,就叫作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它是清淨圓滿的,

  ——它不是說就是一個什麼法,它不等于說就是聲聞法,也不等于說就是緣覺法,

  ——不等于說就是哪一道、哪一乘、哪一個法門,它不能相等的,

  ——就是所有的佛法,佛法裏邊的一切都是從無上正等正覺,佛的果海當中開顯出來。

  

  

  【凡夫我見】:

  ——那麼我們一定認爲說,什麼法才是佛法,這種認識就有問題;

  ——我們一定要認爲說,什麼法不是佛法,也是會有問題的,

  ——這個是我們的認識,而不是佛菩薩的認識。

  

  

  【釋疑解惑】:

  ——那麼我們內心當中難道真正要去區分佛法跟非佛法?能不能把它區分得出來?

  ——佛法它本身包括了:世間法、出世間法;本身包括了有漏法、無漏法;包括了有爲法,無爲法,它已經是圓滿的。

  ——那爲什麼我們內心當中還有那麼多不是佛法的內涵呢?

  ——就是我們將佛法同世間法對立起來。

  ——那麼爲什麼要把它說成,無有定法就是無爲法?

  ——那麼如果佛陀說有定法,哪個是善的,哪個是惡的,哪個是有,哪個是無,這會發生什麼問題呢?

  ——發生善跟惡,有跟無,在于我們的心外面這樣一個錯誤的形象。

  

  

  【把握要旨】:

  ——佛法本身就要告訴我們去對治內在種種的問題。

  ——所謂對治內在種種的問題,就是我們內心當中的煩惱、痛苦。

  

  

  【締觀自心】:

  ——有跟無,善跟惡,大跟小,都是我們內心的一種狀態。

  ——有跟無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存在、不存在,大乘、小乘,善法、惡法。

  ——如果佛陀說什麼法一定是大乘,什麼法一定是小乘;什麼法一定是善法,什麼法一定是惡法,凡夫衆生很容易在外在去取相,在外在去尋求。

  ——實際上所有這些善惡法,大小乘法,也都是從我們心裏當中去區分的。

  ——如果我們發了大乘心,這個法就是大乘法;如果我們是小乘心,那麼你就是小乘法;

  ——如果我們起煩惱,你就是惡的;如果是我們智慧現前,無漏法現前,它就是善法;

  

  

  【破邪顯正】:

  ——那我們如果內心決定是一個什麼法,它就不會變的了,如果決定是一個惡法,那永遠都是惡的,如果一個善法,永遠就是善的,實際上不是!

  ——我們內心的裏頭既有善法也有惡法,既有信心、有念力、有定力、有精進力、有輕安等等,但是我們也有貪心、嗔心、驕慢、懶惰、懈怠等等。

  ——它都在我們的心,我們的心當中本身就具足這樣子種種的作用,不固定的。

  ——它看什麼緣,它會起什麼心,動什麼念。

  ——這是佛告訴我們,就從我們的境界上面來講,這些法不能把它固定。

  ——那麼要固定、要差別,它是在無爲法上面來顯示它的差別性,不是在有爲法上邊來顯示它的差別性。

  

  『附錄·思考題』:

  1.爲什麼凡夫重視的差別相在聖賢看來,反而成了無差別相呢?

  2.爲什麼把菩提叫做無有定法?如果是定法,會發生哪些問題呢?

  3.爲什麼說佛法是圓滿的?爲什麼我們內心裏還有很多不是佛法的內涵呢?

  4.我們該如何去區分善惡法,大小乘法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