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個人中心主義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6/6)
(7月25日 上)
【要點導讀】: ◎ 爲什麼對境時內心會疲倦、會懈怠? ◎ 什麼樣的人,佛菩薩比較不好度化? ◎ 怎樣做才能不遠離善知識? 六、勵力二因畢竟樂·取心要欲師友策 1.求畢竟樂作決定·種此二因勤勵力 【究竟意樂】: [論]:《廣論》裏邊有講:“爲欲引發必竟樂故,若未清淨修習正法,僅爲命存以來,引樂除苦而劬勞者,旁生亦有,故雖生善趣,等同旁生。” ——如果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僅僅希望說,我自己的生活好一點,我自己的痛苦少一點,我自己的快樂多一點,然後你拼命去努力,雖然在人道,等同旁生。 ——我們下這個決心的目的,就是爲了要引發畢竟樂。 ——所謂畢竟樂就是成佛,這樣子的一種意樂,這樣子的一種信心跟決定。 ——如果我們這種的信心跟決定沒有策發起來,意樂沒有提起來,你說,我們是發大乘心,發菩提心,我們是學道次第,那根本都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 ——這在《廣論》的教授裏面,都是非常清楚的。 【反省問題】: [論]:《廣論》的下面又告訴我們,“是故應當作是思惟,我今獲得如是妙身,何故令其空無果利,我若令此空無利者,更有何事較此自欺,較此愚蒙,而爲重大。” ——那麼在這點上,如果我們認識到了,但是我們不照著去做,還是一樣,一天比一天越來越嚴重,天天都是在空過,沒有作決定,“更有何事較此自欺”。 ——雖然在學佛法,學道次第,實際上是在自欺,沒有一件事情比這個事情更加愚癡、更加嚴重。 【趣道二因】: [論]:“如是觀待若增上生、若決定勝,義大之身,若不晝夜殷勤勵力此二之因,而令失壞,如至寶洲空手而返,後世亦當匮乏安樂,莫得暇身,若不得此,衆苦續生,更有何事較此欺诳。” ——所謂殷勤勵力此二之因,就是對增上生和決定勝,我們要非常地用功、非常地用力、非常地勤奮,殷重去策發這兩種因。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對增上生、決定勝,這樣子的一個大事,那麼我們如果不是“晝夜殷勤勵力此二之因”。 ——也就是對增上生的因和決定勝的因,如果我們這兩個因沒有種下去,就沒有這個因了, ——沒有這個因,就是慢慢慢慢就沒有了,就失壞了,最後就是如至寶地,如至寶山,空手而還,那我們的後世,就不會有佛法的環境。 ——因爲我們沒有在增上生跟決定勝方面下功夫,在這方面種因;沒有希望說,我自己的未來是生存在一個佛法的環境當中。 2、增上希求依報轉·師友共業策發心 【如理認識】: ——我們自己的未來,就是我們這個心念下去就是我們的未來, ——而不是說,一定要等到我們的後世,我們死了以後再來,這些東西都是一直會在等流了。 ——我們一天又一天,逐步逐步正法的環境是會越來越好。 ——爲什麼正法的環境越來越好? ——因爲你一直對正法的環境有希求,對自己生命的增上有希求,希望自己一天一天越來越好,一天一天越來越同正法相應。 ——所以,增上生的道理在現實生活當中,在現世都能夠得到證明,都能夠得到實現。 ——而不是說,我們一定要等到死了以後,去投胎再轉生,以後再來談增上生,今生今世都是能夠越來越好。 ——如果今生今世,我們這麼用功,還不能慢慢有所改善,還不能一天比一天好,那我們今生今世所作的一切的努力,我們所有行爲的造作,我們怎麼能夠保證說,後生後世比這一生要好?——這個道理很簡單的。 【深觀自省】: ——我們今生今世對佛法都沒有如此大的希求,對佛果沒有真正産生決定, ——這樣子的話,我們的用功的出發點,以及我們終極的目標就不清楚。 ——因爲我們用功,我們的出發點,到底我們要去哪裏,我們要到什麼地方去,沒有決定、不清楚。 【修心之要】: ——所以,在這方面《廣論》就是告訴我們,“如是思後,當發極大取心要欲”。 ——修心,修什麼心呢? ——這個最重要的心就在這裏了,就要把這個修起來。 【認識自心】: ——爲什麼要修呢? ——因爲我們沒有,因爲我們欠缺,因爲我們非常微弱,因爲我們似是而非,因爲我們若有若無,因爲我們非常容易間斷,不能持續,所以要花很大的功夫,在這方面去修。 【自識基礎】: ——但是靠自己的能力很難修,所以需要靠同行善友的幫助,需要靠善知識的引導、提攜,需要靠共業的輔助,形成一種共業的力量。 ——然後慢慢,我們增上生的意識,成就佛果的希求,才會慢慢在自己內心浮現,才能夠讓它一天又一天越來越增強,乃至持續下去。 『附錄·思考題』: 1.何謂殷勤勵力此二之因?如果我們這兩個因沒有種下去,將來會如何? 2.爲何說增上生的道理在現實生活當中,在現世都是能夠得到證明和實現的? 3.我們最重要要修的心是什麼?爲什麼要修起來呢?那如何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