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緣境與所知障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4/6)
(8月3日 上)
【要點導讀】:
◎ 是什麼擾亂了我們心智的光明?
◎ 爲何同行善友能夠爲我們印證?
◎ 如何將境界轉化成佛法?
四、解行相應持教法·好樂菩提願導行
1.修學叁藏證叁學·解行相應勿偏執
【了解教法】:
——佛的教法,就是兩個,教證二法,教量、證量。
——教量,就是叁藏;證量,就是叁學——戒、定、慧叁學。
——所以我們學修教法,就是學這些叁藏,證法就是叁學。
【傳持教法】:
——那我們如何來持這個教法?
——一個就是要修學,一個是要修行。
——修學是什麼呢?就是學這個經論。
——聞思經論,然後來根據經論來行持,就變成戒定慧的功德。
【兩種誤區】:
——假如我們修行之前缺乏如理聽聞,缺乏廣大聞思,缺乏經教作爲指導,靠我們個人的力量去修行,都常常是會在迷茫當中,也不知道怎麼叫作修行,也不知道修行的方法,更是無法去修行。
——當然,也有可能我們在經論方面學了很多、聽了很多,就是我們常常所談到的廣聞。
——廣聞,但是不用于修行,沒有去修行,也是個問題,
——如果廣聞不去修行的話,學習佛法就有可能成爲煩惱的助伴。
——煩惱的助伴什麼意思呢?
——就是生起煩惱的助緣,這個伴就是一種緣。
——你天天思考這些佛法的名相,有時候人家不讓你思考,你就起煩惱;有時候自己思考不下去,也會起煩惱;有時候,自己想不通的時候也起煩惱。
——那都成爲這種煩惱的助伴,學習了佛法反而産生了煩惱。
——心不能用來實現佛法的修行,來體現戒定慧叁學的功德,就會變成“如天成魔”。
【廣論要義】:
——所以在《廣論》的皈敬頌裏頭,就談到“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于修要,觀視佛語多片眼,複乏理辯教義力”。
——《廣論》的造作,就是爲了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廣聞的問題,寡聞的問題。寡聞有什麼問題?廣聞有什麼問題?
——修行的人,寡聞;廣聞的人,不容易修行。我們今天依然是這樣的問題。
【如理認識】:
——什麼叫作相應呢?什麼叫作解行相應呢?
——所謂相應,就是要在廣聞跟寡聞方面去調適了。
——也就是,也有可能有時候我們在聞思經教的經驗不足方面産生了問題不能解決;
——也有可能說,因爲我們學的、了解的東西太多了,沒有去做,甚至做不到,産生了問題。
【學修要旨】:
[宗]:所以,我們學佛法,就是要懂了多少,就去做多少,做的所有的一切都要根據佛法的義理來檢驗、來指導。
2.希求好樂趣法藏·無願導行速不達
【如理認識】:
——佛法裏面所有的經論都是告訴我們如何來培養、産生智慧、正見,如何讓我們的菩提心生起來,這是主要的!
——我們如果理解了經論所要告訴我們的本意,那麼自己參禅也好,念佛也好,無論修哪個法門,它的效果都會同自己不了解空性、不了解菩提心以前是大爲不同了。
——也就是,如果我們知道了,佛法的本意就是爲了要讓我們發菩提心、通達正見,那我們外在的身語去做佛法的什麼事情,都是不會遠離這樣子的一個主題,這樣子的一個本意的。
【次第修學】:
——然後,我們根據善知識的引導,一步一步去修學,從基礎開始:下士、中士、上士,逐步逐步培養對于空性、對于菩提心的一種好樂。
——這種好樂怎麼來體現呢?
——就是內心有一股強烈的好感,覺得“這個好,我一定要得到它”。
——這需要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
【認識問題】:
——我們心發不起來,我們佛法學得很膚淺,其原因就是我們的好樂心沒有真正産生。偶爾有這麼一個念頭,或者說極其短暫的時間。
——更多的情況下,我們沒有強烈的、真正的好樂心。
【顯正破邪】:
——那麼我們去培養這樣子的一個好樂心,並且自己內心當中還要有一種希望自己能夠比較快,或者說非常快成就的願望。
——那我們有了這個願心之後,慢慢修,就一步一步接近了,就能夠做到“快快到”這樣的一個目的了,達到這樣子的功德。
——如果我們內心沒有這樣子的願力說,自己要早點發菩提心,早點通達佛法,那你說,“等待因緣嘛,我們慢慢修,因緣到了,自然就好,”這是沒有願力啦。
——沒有願力,你行持怎麼會有動力呢?不可能的事情啦。
[宗]:所以,我們只有對佛法,對于這種菩提心、正見好樂,然後要極其強大的一種願心,你的行持才能夠産生作用。如果沒有願心,就沒有力量。
【破斥邪執】:
——反過來說,如果對這個佛法的本意沒有強烈的願望,沒有真正的希求心和好樂心,那麼你去修,你修得越快,你到得越慢,這是肯定的。
——因爲你沒有這個願的方面在主導,所有的動機,所有的行持都是世間法在指導,在主導。
——也就是以世間法,以世間的心態來主導佛法,這是極其錯誤的!也是我們問題的症結之所在。
【師父教誡】:
——就是因爲我們一直希望說,很快能夠證到佛法,很快能夠體會佛的出世的本懷。
——所以,我們更需要很認真、很細致地去聞、思、修。
——如果沒有這樣的前提,就會非常容易造成“欲速則不達”的情況。
『附錄·思考題』:
1.什麼是教證二法?那我們如何來受持這個教法呢?
2.爲什麼說如果廣聞不去修行的話,學習佛法都有可能成爲煩惱的助伴呢?
3.什麼叫作相應呢?我們學佛法如何做到解行相應呢?
4.佛法的經論所要告訴我們的本意是什麼呢?
5.爲什麼我們要對佛法,對菩提心和正見既要有好樂心,還要極其強大的一種願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