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緣境與所知障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1/6)
(7月31日 上)
【要點導讀】:
◎ 是什麼擾亂了我們心智的光明?
◎ 爲何同行善友能夠爲我們印證?
◎ 如何將境界轉化成佛法?
一、自性兼具染淨業·正見去執納功德
1.心法相應自性智·攀援世法煩惱業
【如理認識】:
[宗]:我們講說佛法、聽聞佛法,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
——佛法不容易聽得到。不容易聽得到,而我們今天能夠聽得到,就說明稀有難得。
——聽了之後爲什麼會快樂呢?就說明我們內心同佛法相應。
——我們此時此刻所講的佛法,所聽的佛法,同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以及所有的祖師大德們所覺悟到的佛法,體性是一樣的,
——這樣子能夠讓我們內心煩惱得到調伏,內心寂靜、內心清明。
【如實自省】:
——可惜的是,我們在更多的情況下,聽聞佛法未必能夠快樂,快樂不起來。
——就說明,我們內心同佛法有距離,不相應。
——時間長了,不僅說歡喜心、希求心、快樂的心情沒有,帶來的是一種痛苦、無奈、彷徨的心情,這些都是毛病。
【對比覺照】:
[宗]:我們的心一方面能夠同佛法相應,內心具足種種的自性功德。
——也就是我們內心當中有去領納佛法的這種功能,我們能夠體味佛法的這一種心理的作用。——就是起心動念,有辦法接觸到佛菩薩境界的這樣的一種心智、智慧。
——那如果我們內心不具有這樣子的智慧的話,那肯定佛法就聽不懂,聽了佛法理解上面有差距;
——也就是我們能夠聽得懂,就說明我們內心的智慧足夠。
[宗]:但是,我們內心也有去攀緣外境的功能,那麼這種功能也是本性具足的,緣世間法這種的心態和力量更加的堅強。
——其原因就是無始劫以來一貫等流下來。
——其次,世間的都是雜染共業,內心有這樣子的染汙的煩惱、業的等流,同時就能夠同外在的業去相應。
【無明心行】:
——當我們看到外在的一個動作、一個行爲、一個小小的境界,就非常容易引發我們內心同它去相應,這就是我們內心的無明狀態。
——看到、聽到、覺察到外在的境界,也可能引發我們內心對它的遠離,這樣子也是一種無明狀態;
——也有可能引發我們內心對它的貪著,也是一種無明狀態,
——甚至引發我們對它的怨恨,對它的不理解,對它産生驕慢,對它産生種種的非議,諸如此類。
——就是我們內心同外在的、所緣的境界去相應了,就是我們同不好的境界去相應了。
——所以,我們內心既能夠同佛法的境界相應,也會去同不好的世間法相應。
2.無明執取障自心·依法行持納功德
【面對問題】:
——但是爲什麼我們容易同世間法相應,不容易同佛法相應?
——我們學佛法的時候,也不會那麼容易同佛法的行相相應。
——更有可能時間長了,學了佛法的時候,內心依然還是同世間法的行相去相應。
【探究原因】:
[宗]:這裏面就關系到自己的內心錯誤的執取,因爲這樣子的原因擾亂了我們的整個的心智,把我們自己內心的自性光明障礙住,把自己內心當中所具有的智慧障礙住了,無法去體會佛的功德,去體會諸法的法性。
【如法對治】:
——假如自己能夠用佛法的智慧,用空性的道理,加上自己心裏所具有的功德,同時産生作用一起用來面對境界,用來作爲自己行持的力量,這樣子自己就比較容易有辦法、有力量來體會叁寶的功德。
【如理辨析】:
[宗]:體會叁寶的功德、感受叁寶的功德,自己心就與叁寶相應,自己的心就能夠領納這些功德。
——所以我們常常講叁寶功德,不是說叁寶功德已經很多很多了,我們也常常去講;同時,經論上面也會學了很多很多,不需要去說。
——我們去說、去聽的時候,其目的要讓我們的心同叁寶相應,要讓叁寶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
——並不是說,叁寶有沒有功德,要靠我們去講,它不是這樣子的意思。
——叁寶的功德是圓滿的、清淨的,主要的是我們能夠體會到幾分,我們就有幾分的功德,我們就會有幾分的相應。
——我們體會不到、感受不到這種功德,就說明我們內心叁寶的力量和作用是非常微弱的、甚至沒有。
3.莫著邪見趣法要·實修體證長道心
【破斥邪見】:
——時間一長、不知不覺,自己所認識到的佛法是自己所認識到的那些,究竟那些佛法是不是佛法就很成問題。
——那麼如果我們自己覺得,這些佛法是自己認識到的、不同于過去的,這就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行相。——[師父破斥]
——就是怎麼有可能我們自己認識到的佛法,跟佛菩薩的境界不一樣,跟祖師大德們不一樣?這叫作什麼佛法呢?怎麼有可能會有這種狀況呢?
【如理思維】:
——只是說我們能夠更加容易去體悟佛法,或者說我們所體悟的佛法會不會更加善巧地表達出來、敘述出來,僅此而已。
——善巧地表達出來,是不是符合佛法的原意呢?我們表達出來的時候,又如何來看到它的深跟淺的次第。
【深觀自省】:
——所以學習佛法、聽聞佛法,不僅僅在于說,我們講出來的語言、文字符合不符合經論的原話。
——如果我們自己都不曉得這句話是什麼境界,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們講給別人聽,或者我們聽別人講,我們看經,我們讀論,(那麼)內心裏頭依然沒有任何的改變、觸動,內心裏頭依然是一個謎團,內心裏頭僅僅是一個文字的符號。
——我們講苦集滅道。道谛,滅谛,我們沒有去用功,沒有去體會,什麼時候能夠懂得道谛、滅谛是什麼味道呢?不知道了,體會不出來。
——如果我們能夠體會得出來,道心、信心就比較容易增長,
——就是因爲體會不出來,就是因爲相應的度不夠,修行、用功、學法不會上路,反反複複,停滯不前;
——如果我們上了路,我們能夠用功,絕對是一件非常歡喜快樂的事。
『附錄·思考題』:
1.爲什麼說我們講說聽聞佛法,是一件非常難得,也非常快樂的事情呢?
2.爲什麼我們內心既能夠同佛法的境界相應,也會去同不好的世間法相應呢?
3.爲什麼我們容易同世間法相應,不容易同佛法相應呢?
4.我們如何能夠比較容易、更有力量地來體會叁寶的功德呢?
5.我們講說、感受和體會叁寶的功德,其目的是什麼呢?
《所緣境與所知障 1》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