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怎樣發心修行 1

  

怎樣發心修行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1/5)

  

(8月10日 下)

  

  

【要點導讀】:

  

◎ 如何才是上上發心,下下行持?

  

◎ 參訪善知識的訣竅在哪裏?

  

◎ 經論怎樣才算學活了?

  

  

一、發心成佛明宗旨·叁士道次依教修

  

1.欲求佛道先發心·初中後善利有情

  

【立正知見】:

  

——大家發心在修學佛法,發心非常重要。

  

——我們現在談發心,目的爲了要成就圓滿佛道。

  

——所有的佛菩薩,也是從最初的發心開始的。

  

——如果沒有最初的開始發心,就成不了佛。

  

  

【如理認識】:

  

——那麼發了心以後呢?又要怎麼去學修呢?這是很重要的事情。

  

——常常我們也聽到集資糧,就是發心以後,集資糧又是另外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集資糧,如果沒有集好,沒有足夠的資糧,要成就佛道,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在《廣論》裏頭說:“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

  

  

  

【明確宗旨】:

  

[宗]:發心也好,集資糧也好,現證圓滿的正覺也好,其目的,一切皆是爲利有情,爲利有情願成佛,這是主要的目的。

  

——成佛,爲了利益有情;佛說法,也是爲了利益有情,故所說法一切亦惟爲利有情。成佛、說法都是爲了利益有情。

  

——我們學習佛法,就是學習佛的發心,爲利益有情去成佛,爲利益有情去弘法、去護法。

  

  

2.現前究竟種正因·道總建立教理明

  

【顯正祛邪】:

  

——我們佛法裏面所談到的利益有情就是兩種:現前的跟(和)究竟的。

  

——就是眼前怎麼去利益有情;最後怎麼樣利益有情。

  

——最大的效果就是成佛了。

  

——利益有情是指這兩件事情:現前增上生、畢竟決定勝。

  

——不是一般意義上所談到的說:你沒水喝,給你一杯水;你沒有飯吃,給你一碗飯;你生病了,去看望你一下,給你一瓶藥。不是指這些內容。

  

  

【知增上生】:

  

——我們所有成就的增上生的事情,這些功德,“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類,”(是)能夠讓我們的修學佛法環境增上。

  

——所有的這一切都可以含攝在下士道當中,或者共下士道的法類當中。

  

——我剛才所談到的那些零零碎碎的,這些現實緣起下能夠看得到、摸得著的,這些具體的事情也都可以含攝在下士以及共下士道的這些法類當中。

  

——反過來說,我們的所作所爲,我們的身、語、意業所有的這些造作、修行是在共下士當中的哪一個法類,我們要清楚了知,“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的法類。”

  

  

【如理認識】:

  

——殊勝的下士,就是“是于現世不以爲重,希求後世善趣圓滿”,就是我們不以現世、眼前的利益安樂爲重,而是希求後世的善趣的圓滿。

  

——這裏的“善趣圓滿”,就是我們常常所談到的暇滿,各方面學修的因緣、條件都具足;

  

[宗]:“以集能往善趣因故”,那自己的所作所爲,自己的用功,利樂有情的這些善業,其目的就是要集聚能往善趣的因;

  

——反過來說,如果資糧不具足的話,我們要往善趣都是不太可能的。

  

——爲什麼呢?我們往善趣的因沒有,業不夠殷重。

  

  

【如理辨析】:

  

——反過來說,我們從初發心,以及中間很長很長的時間在集資糧,其目的就是不斷累積能往善趣的因,這也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種因啦。

  

——我們所講的種因,是有所指的,而不是混同于一般的因果的概念。

  

——因爲這裏所談到的“種因”,我們在理路上面要認識清楚:共下士、共中士、上士道,所以是指這裏頭的發心種因。

  

——“發心種因”,我們如果在教理上面認識不到,自己不知怎麼去認識和作意,那麼我們的這種行爲、所做的事情就是普通的世間善法。

  

  

【曉決定勝】:

  

——決定勝當中,略有兩種:“謂證解脫僅出生死,及一切種智位,其中若依諸聲聞乘及獨覺乘,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類,”

  

——也就是中士,或者共中士,這些法類,也是能夠讓我們證解脫,出離生死,到達一切種智的位。

  

  

【如理辨析】:

  

——但是,中士跟共中士有什麼區別?

  

——中士,它是出離心,厭患一切諸有爲:自利、出叁有、得解脫。以趣解脫方便,這些道路,這些戒定慧,是屬于中士道。

  

——那麼如果是共中士的話,這些法類,這些所做事情是上士道的基礎,是它的支分,是它的部分。

  

——如果只以出離叁有爲目的,而不是爲利有情爲目的,這樣子的一種發心是不同的。

  

——也就是,我們是從哪一方面去種因,這是非常關鍵的一個問題。——[師父強調]

  

  

【達上士道】:

  

——上士道,大悲是一種“爲盡有情一切苦,是從大悲出發”,爲了盡除一切有情的苦,盡除所有有情的痛苦,成佛,學習六度,兩種次第等等。

  

——所以,雖然說叁士道,那麼在上士道當中,它能夠含攝其余的兩道:共下士、共中士。

  

——所以,我們應該從上士引導,然後修共下士、共中士,因爲共中士、共下士兩個道是上士道發起的前行。

  

——那麼這段是我們《廣論》裏邊所談到的:“…若爾,理應先從上士引導,雲何令修共下中耶?謂修此二所共之道,即上士道發起前行”,

  

——也就是我們引導大家發心,發菩提心,這就是上士道的內容,上士道的內涵,主要部分。

  

  

3.教證二法善抉擇·以見導行次第修

  

【如理思維】:

  

——但是,我們在修的時候,爲何又要強調從共下士和共中士開始?那我要說明的是一個什麼問題?

  

——就是說,我們常常講到說,學習《廣論》是不是我們一個法類、一個法類學,一頁一頁學?然後,學多少,我們就修多少、證多少。

  

——或者說,就是我們剛才所談到的這樣子一個問題,就是到底我們引導跟實修有什麼區別?

  

  

【如理認識】:

  

——引導,比如說理論上面的認識,屬于修學的佛法;實修屬于修行的佛法。

  

——理論的認識,屬于教;實修的部分,屬于證法。

  

——那麼,佛正法有二,就是教法跟證法,教正法跟證正法。

  

——那我們引導是從教正法方面去引導,實修是從證正法方面去實修。

  

[宗]:我們所有的聞思就根據經教聞思,也就是我們所有的聞思是在教理的部分,我們教理的部分清楚了,才有辦法在證正法方面著力、用功、有收獲,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師父強調]

  

  

【如理抉擇】:

  

——也就是我們從理論方面去學習,究竟先學大乘的理論?還是要先學二乘的理論?

  

——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到底是從叁士道裏邊的哪一道入門?這是非常非常關鍵的。——[師父強調]

  

  

『附錄·思考題』:

  

1.發心的目的是什麼?發心爲什麼非常重要?

  

2.發心,集資糧,現證圓滿的正覺,其目的都是了爲什麼呢?

  

3.利益有情有哪兩層內涵呢?

  

4.什麼是增上生?什麼是殊勝的下士?善趣圓滿的內涵是什麼?

  

5.我們所談的“種因”內涵是什麼?爲什麼不能混同于一般的因果概念?

  

6. 中士與共中士有什麼區別呢?

  

7. 上士道的內涵是什麼?

  

10.教證二法的學修之間是何關系?該如何協調?

  

  

《怎樣發心修行 1》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怎樣發心修行 2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