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怎样发心修行 1

  

怎样发心修行

  

——师父开示要点笔记(1/5)

  

(8月10日 下)

  

  

【要点导读】:

  

◎ 如何才是上上发心,下下行持?

  

◎ 参访善知识的诀窍在哪里?

  

◎ 经论怎样才算学活了?

  

  

一、发心成佛明宗旨·三士道次依教修

  

1.欲求佛道先发心·初中后善利有情

  

【立正知见】:

  

——大家发心在修学佛法,发心非常重要。

  

——我们现在谈发心,目的为了要成就圆满佛道。

  

——所有的佛菩萨,也是从最初的发心开始的。

  

——如果没有最初的开始发心,就成不了佛。

  

  

【如理认识】:

  

——那么发了心以后呢?又要怎么去学修呢?这是很重要的事情。

  

——常常我们也听到集资粮,就是发心以后,集资粮又是另外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集资粮,如果没有集好,没有足够的资粮,要成就佛道,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在《广论》里头说:“佛初发心,中集资粮,最后现证圆满正觉。”

  

  

  

【明确宗旨】:

  

[宗]:发心也好,集资粮也好,现证圆满的正觉也好,其目的,一切皆是为利有情,为利有情愿成佛,这是主要的目的。

  

——成佛,为了利益有情;佛说法,也是为了利益有情,故所说法一切亦惟为利有情。成佛、说法都是为了利益有情。

  

——我们学习佛法,就是学习佛的发心,为利益有情去成佛,为利益有情去弘法、去护法。

  

  

2.现前究竟种正因·道总建立教理明

  

【显正祛邪】:

  

——我们佛法里面所谈到的利益有情就是两种:现前的跟(和)究竟的。

  

——就是眼前怎么去利益有情;最后怎么样利益有情。

  

——最大的效果就是成佛了。

  

——利益有情是指这两件事情:现前增上生、毕竟决定胜。

  

——不是一般意义上所谈到的说:你没水喝,给你一杯水;你没有饭吃,给你一碗饭;你生病了,去看望你一下,给你一瓶药。不是指这些内容。

  

  

【知增上生】:

  

——我们所有成就的增上生的事情,这些功德,“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类,”(是)能够让我们的修学佛法环境增上。

  

——所有的这一切都可以含摄在下士道当中,或者共下士道的法类当中。

  

——我刚才所谈到的那些零零碎碎的,这些现实缘起下能够看得到、摸得着的,这些具体的事情也都可以含摄在下士以及共下士道的这些法类当中。

  

——反过来说,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的身、语、意业所有的这些造作、修行是在共下士当中的哪一个法类,我们要清楚了知,“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的法类。”

  

  

【如理认识】:

  

——殊胜的下士,就是“是于现世不以为重,希求后世善趣圆满”,就是我们不以现世、眼前的利益安乐为重,而是希求后世的善趣的圆满。

  

——这里的“善趣圆满”,就是我们常常所谈到的暇满,各方面学修的因缘、条件都具足;

  

[宗]:“以集能往善趣因故”,那自己的所作所为,自己的用功,利乐有情的这些善业,其目的就是要集聚能往善趣的因;

  

——反过来说,如果资粮不具足的话,我们要往善趣都是不太可能的。

  

——为什么呢?我们往善趣的因没有,业不够殷重。

  

  

【如理辨析】:

  

——反过来说,我们从初发心,以及中间很长很长的时间在集资粮,其目的就是不断累积能往善趣的因,这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种因啦。

  

——我们所讲的种因,是有所指的,而不是混同于一般的因果的概念。

  

——因为这里所谈到的“种因”,我们在理路上面要认识清楚:共下士、共中士、上士道,所以是指这里头的发心种因。

  

——“发心种因”,我们如果在教理上面认识不到,自己不知怎么去认识和作意,那么我们的这种行为、所做的事情就是普通的世间善法。

  

  

【晓决定胜】:

  

——决定胜当中,略有两种:“谓证解脱仅出生死,及一切种智位,其中若依诸声闻乘及独觉乘,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类,”

  

——也就是中士,或者共中士,这些法类,也是能够让我们证解脱,出离生死,到达一切种智的位。

  

  

【如理辨析】:

  

——但是,中士跟共中士有什么区别?

  

——中士,它是出离心,厌患一切诸有为:自利、出三有、得解脱。以趣解脱方便,这些道路,这些戒定慧,是属于中士道。

  

——那么如果是共中士的话,这些法类,这些所做事情是上士道的基础,是它的支分,是它的部分。

  

——如果只以出离三有为目的,而不是为利有情为目的,这样子的一种发心是不同的。

  

——也就是,我们是从哪一方面去种因,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师父强调]

  

  

【达上士道】:

  

——上士道,大悲是一种“为尽有情一切苦,是从大悲出发”,为了尽除一切有情的苦,尽除所有有情的痛苦,成佛,学习六度,两种次第等等。

  

——所以,虽然说三士道,那么在上士道当中,它能够含摄其余的两道:共下士、共中士。

  

——所以,我们应该从上士引导,然后修共下士、共中士,因为共中士、共下士两个道是上士道发起的前行。

  

——那么这段是我们《广论》里边所谈到的:“…若尔,理应先从上士引导,云何令修共下中耶?谓修此二所共之道,即上士道发起前行”,

  

——也就是我们引导大家发心,发菩提心,这就是上士道的内容,上士道的内涵,主要部分。

  

  

3.教证二法善抉择·以见导行次第修

  

【如理思维】:

  

——但是,我们在修的时候,为何又要强调从共下士和共中士开始?那我要说明的是一个什么问题?

  

——就是说,我们常常讲到说,学习《广论》是不是我们一个法类、一个法类学,一页一页学?然后,学多少,我们就修多少、证多少。

  

——或者说,就是我们刚才所谈到的这样子一个问题,就是到底我们引导跟实修有什么区别?

  

  

【如理认识】:

  

——引导,比如说理论上面的认识,属于修学的佛法;实修属于修行的佛法。

  

——理论的认识,属于教;实修的部分,属于证法。

  

——那么,佛正法有二,就是教法跟证法,教正法跟证正法。

  

——那我们引导是从教正法方面去引导,实修是从证正法方面去实修。

  

[宗]:我们所有的闻思就根据经教闻思,也就是我们所有的闻思是在教理的部分,我们教理的部分清楚了,才有办法在证正法方面着力、用功、有收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师父强调]

  

  

【如理抉择】:

  

——也就是我们从理论方面去学习,究竟先学大乘的理论?还是要先学二乘的理论?

  

——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到底是从三士道里边的哪一道入门?这是非常非常关键的。——[师父强调]

  

  

『附录·思考题』:

  

1.发心的目的是什么?发心为什么非常重要?

  

2.发心,集资粮,现证圆满的正觉,其目的都是了为什么呢?

  

3.利益有情有哪两层内涵呢?

  

4.什么是增上生?什么是殊胜的下士?善趣圆满的内涵是什么?

  

5.我们所谈的“种因”内涵是什么?为什么不能混同于一般的因果概念?

  

6. 中士与共中士有什么区别呢?

  

7. 上士道的内涵是什么?

  

10.教证二法的学修之间是何关系?该如何协调?

  

  

《怎样发心修行 1》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怎样发心修行 2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