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百法第十八講要點筆記(下篇)
甲二、演說叁寶功德差別
我們看廣論104頁,最後一段話,最後一段一直到105頁第一段結束,我們念一遍:“由知差別而歸依者。如攝分說,由知叁寶內互差別而正歸依。此中分六:相差別者,現正等菩提是佛寶相;即彼證果,是法寶相;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寶相。業差別者,如其次第,善轉教業,斷煩惱苦所緣爲業,勇猛增長業。信解差別者,如其次第,應樹親近承事信解,應樹希求證得信解,應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修行差別者,如其次第,應修供養承事正行,應修瑜伽方便正行,應修共受財法正行。隨念差別者,謂應別念叁寶功德,如雲:「謂是世尊等。」生福差別者,謂依補特伽羅及法增上,生最勝福,佛及僧二是依初義,此複依一補特伽羅,及依衆多補特伽羅生長福德,以于僧伽定有四故。” 這段要講的是我們如何來認識、知道、了知了知叁寶功德的差別相,然後産生皈依心,來皈依。“如攝分說,由知叁寶內互差別而正歸依”,佛寶、法寶、僧寶,他們不同的功德而正皈依,這裏又分成六種不同的功德的差別相。 ◇相差別 第一種是相差別,“現正等菩提是佛寶相”,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是佛寶相,成佛了,稱之爲佛寶。“即彼證果,是法寶相”,佛所證得的果是法寶。一個是能證得菩提,證得菩提的人,證到佛的果位,一個是所證的果。“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寶相”,佛證的果,法,就是佛法,教法,根據佛法來修行的人,就是僧寶相,佛法僧叁寶。這是相差別。
◇業差別 業差別呢,“如其次第,善轉教業”,這個是佛寶相,“善轉教業”就是善于轉*輪,教化衆生,這個是業差別的“佛”;第二是“斷煩惱苦所緣爲業”,這個是法,法能夠斷煩惱,能夠斷苦,也就是你如果去緣它的話就能斷(煩惱),緣法才能夠斷煩惱,緣法能夠斷苦,這種業就是法。“勇猛增長業”,這個是僧。僧寶能夠讓我們的善法勇猛增長。真正斷煩惱斷苦靠法,法是佛說的,佛轉*輪說的。這是叁寶業的不同。
◇信解差別 “信解差別者,如其次第,應樹親近承事信解,”對佛,親近承事;對法應樹什麼呢,“希求證得”;對僧呢,應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這個就是對于叁寶信解的差別,我們應該怎麼信,應該怎麼解,怎麼來樹立。對佛寶,我們就是去親近承事,對法寶希求證得,證得法的功德,證得佛果;親近承事佛。對僧寶,應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這種信解,和合同一法性共住,這是很重要的,六合,同一法性。同一法性,也就是說同證一法身,同證擇滅之理。共住,也就是說,共住的這些僧寶是和合的,都是同一法性,他都是爲了要求法,都是爲了要修法,都是爲了要證法。那麼就是說,我們要樹立這樣的信解,這一點特別重要。
【破除邪執:分別、黨執】
法師也好,義工也好,居士也好,首先要信,要理解,要了解,要知道說出家法師都是爲了要求法,爲了要證法,爲了要修行,爲了要成賢成聖,爲了要成佛的。大家在一起,在同一個界內,在同一個寺院裏面共住,是和合的。和合共住,同一法性,我們要有這樣的最基本的信解。有了這樣的基本信解之後,我們作爲俗衆的一員,居士,我們要恭敬所有的法師,就不能有分別心。一有分別心的話,就不好,就跟這個原則違背。 很多廟裏面管理不好,有問題,或者說不能很好地提升,跟在家的居士有很大的關系。很多居士認爲這個法師給我講法,我就恭敬他;這個法師哪天我問的問題解答得很好,我就對他特別的恭敬、供養。你不明白,我們僧團當中每一個人是有分工的。今天你來了,這個法師出來接待你,給你說法,他是代表僧團的,有些人在幕後,在工地、在廚房、在教室。如果我們有這個分別心,僧團就不容易和合。第二,我們居士也會,這種分別心的話,功德就非常小。 再推廣,一個廟裏面安立,他的師父是某某,他的師父是某某,很多黨執就是這樣引起的,在哪裏皈依啊。本來都是佛弟子,小的來講,我們界內都是和合僧,大的來講,所有的出家人都是和合僧,我們應該要樹立“和合同一法性共住”這樣的信解。如果我們自己去想象說,哪些出家人是怎麼回事,哪些出家人修什麼法,哪些出家人……那你對叁寶的恭敬心怎麼能夠培養起來?
一個廟,這個廟念佛,那個廟坐禅,那個廟學教,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他不可能什麼都學,也學不過來。就猶如一個學校一樣,它有很多科系,每個學校裏面有不同的專業,不同的特長,一個學校裏面不可能所有的專業、所有的課都開,不可能,我們就不能去分別了。這個學校開什麼課,有什麼特長,你就好好學,你不要去問他說,“你爲什麼不開那個課呢?”這跟你沒什麼關系。很多人很奇怪,這個廟裏面教這個,他說:“你爲什麼不教另外一個?”那我們也可以問他:“你爲什麼不學這個課程?你跑這裏來爲什麼不學?”這都是很簡單的問題,都是我們自己很多的分別心,莫名其妙想出來的,這都是不對的。 所以我們需要樹立一個對叁寶的信解,最基本的信解,否則無形當中就會把很多居士層面的事情帶到寺廟裏來。因爲居士很多,一百個人裏面有一兩個,就會弄得很麻煩,每個都如此,那我們幾千上萬的,每天都會有點垃圾的,這個非常重要的。 我講課專門找問題講,專門講問題,沒有問題我就不講了,大家不存在這個問題,就不說,有問題才說。 ◇修行差別 修行差別者,第四個,“如其次第,應修供養承事正行”,對佛應修供養承事正行;對法,“應修瑜伽方便正行”,就是相應;對僧,“應修共受財法正行”,大家都是一樣的,共受財法,都平等,供齋,大家都一樣。
前一段,過去我們法會期間,菜煮得太多了,廚房的人太辛苦,這次我給賢健法師說,從此之後,全部羅漢菜,你吃也就吃,不吃也沒有。反正只有一個菜,一個菜裏面什麼菜都有,這樣的話,你就沒有分別心了,你就不擔心說行堂來給你打什麼菜,喜歡不喜歡吃,反正喜歡也是這個菜,不喜歡也這個菜,大家平等,就不會有分別心。過去我們常常聽說,“去晚了,好菜都沒有了,原來不喜歡吃的菜,現在打了。”今後不會有這個問題,廚房的人也高興,他說我們現在煮一次就可以,否則菜太多了,做幾個小時,多少活,根本忙不過來。還是過去的廚師比較有智慧,羅漢菜。恢複到這個傳統上。 ◇隨念差別 “隨念差別者,謂應別念叁寶功德。”這個我們已經說過了。“如雲謂是佛世尊等。”就是世尊等。
◇生福差別 “第六生福差別者,謂依補特伽羅及法增上”,人增上,法增上,人裏邊就包括佛跟僧,“生最勝福服,佛及僧二是依初義”,依初的補特伽羅,“此複依一補特伽羅”,一補特伽羅就是佛,“及依衆多補特伽羅”,就是僧,四個人以上名爲僧,“生長福德,以于僧伽定有四故”。
這是說叁寶不同的功德,或者說功德的差別相,我們應該怎麼來對待,它就告訴我們怎麼用功,怎麼信解,怎麼來培養,怎麼來樹立這些最基本的信念,這很重要。 所以我們到這邊來,我們要供僧,不要供養個人,這最好。用于供僧,大家都有。一塊錢,供養常住,所有的人都得到,功德就很大,供一個人只有一份功德,這個很重要,也符合這個原則,當然我們法師收完了以後也再給你轉供養常住。 所以,這些文字看起來很簡單,但是都很實用,佛法不是純粹理論化,告訴我們很多下手處,很多實際用功的方法,只是說我們有沒有去注意,我們有沒有真正去學它,這很重要。
甲叁、以耳識爲喻演說如理修行的內涵
【內心建立佛法正知見,才能轉化八識所接收的信息,轉塵垢爲清淨。】
比如大家聽我這麼講,靠耳根,靠耳識,我講出來的話,聲音,通過你們的耳根聽進去,産生了別,耳識了別這個聲音,意識再分別,這個講得好,或者講得哪裏有問題,你都聽得出來,由此可見耳識對我們修道、入門的重要性。 平時也是如此,可能會得到正面的作用,也會得到負面的作用,得到反面的作用,都跟我們的耳識有關系。如果我們對佛法有了最正確的認識,比如說對叁寶,有了最正確的認識,正知見樹立起來,並且我們能夠憶念、執持、觀察,這樣我們就不會被自己內心中虛妄的聲塵所蒙蔽,否則我們心裏面也會有這些虛妄的塵埃,聲音的塵垢,就會出現。佛法就猶如光明一樣,光明出來了,內心這些亂七八糟的想法就沒有了。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們最容易回憶起來的,對我們影響最大的,就是這些聲塵。我們很少能夠說,這在是哪一本書,哪一行,第幾頁第幾行,應該怎麼講,這個…《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八講 下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