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百法第十八讲要点笔记(下篇)
甲二、演说三宝功德差别
我们看广论104页,最后一段话,最后一段一直到105页第一段结束,我们念一遍:“由知差别而归依者。如摄分说,由知三宝内互差别而正归依。此中分六:相差别者,现正等菩提是佛宝相;即彼证果,是法宝相;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宝相。业差别者,如其次第,善转教业,断烦恼苦所缘为业,勇猛增长业。信解差别者,如其次第,应树亲近承事信解,应树希求证得信解,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修行差别者,如其次第,应修供养承事正行,应修瑜伽方便正行,应修共受财法正行。随念差别者,谓应别念三宝功德,如云:「谓是世尊等。」生福差别者,谓依补特伽罗及法增上,生最胜福,佛及僧二是依初义,此复依一补特伽罗,及依众多补特伽罗生长福德,以于僧伽定有四故。” 这段要讲的是我们如何来认识、知道、了知了知三宝功德的差别相,然后产生皈依心,来皈依。“如摄分说,由知三宝内互差别而正归依”,佛宝、法宝、僧宝,他们不同的功德而正皈依,这里又分成六种不同的功德的差别相。 ◇相差别 第一种是相差别,“现正等菩提是佛宝相”,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是佛宝相,成佛了,称之为佛宝。“即彼证果,是法宝相”,佛所证得的果是法宝。一个是能证得菩提,证得菩提的人,证到佛的果位,一个是所证的果。“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宝相”,佛证的果,法,就是佛法,教法,根据佛法来修行的人,就是僧宝相,佛法僧三宝。这是相差别。
◇业差别 业差别呢,“如其次第,善转教业”,这个是佛宝相,“善转教业”就是善于转*轮,教化众生,这个是业差别的“佛”;第二是“断烦恼苦所缘为业”,这个是法,法能够断烦恼,能够断苦,也就是你如果去缘它的话就能断(烦恼),缘法才能够断烦恼,缘法能够断苦,这种业就是法。“勇猛增长业”,这个是僧。僧宝能够让我们的善法勇猛增长。真正断烦恼断苦靠法,法是佛说的,佛转*轮说的。这是三宝业的不同。
◇信解差别 “信解差别者,如其次第,应树亲近承事信解,”对佛,亲近承事;对法应树什么呢,“希求证得”;对僧呢,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这个就是对于三宝信解的差别,我们应该怎么信,应该怎么解,怎么来树立。对佛宝,我们就是去亲近承事,对法宝希求证得,证得法的功德,证得佛果;亲近承事佛。对僧宝,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这种信解,和合同一法性共住,这是很重要的,六合,同一法性。同一法性,也就是说同证一法身,同证择灭之理。共住,也就是说,共住的这些僧宝是和合的,都是同一法性,他都是为了要求法,都是为了要修法,都是为了要证法。那么就是说,我们要树立这样的信解,这一点特别重要。
【破除邪执:分别、党执】
法师也好,义工也好,居士也好,首先要信,要理解,要了解,要知道说出家法师都是为了要求法,为了要证法,为了要修行,为了要成贤成圣,为了要成佛的。大家在一起,在同一个界内,在同一个寺院里面共住,是和合的。和合共住,同一法性,我们要有这样的最基本的信解。有了这样的基本信解之后,我们作为俗众的一员,居士,我们要恭敬所有的法师,就不能有分别心。一有分别心的话,就不好,就跟这个原则违背。 很多庙里面管理不好,有问题,或者说不能很好地提升,跟在家的居士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居士认为这个法师给我讲法,我就恭敬他;这个法师哪天我问的问题解答得很好,我就对他特别的恭敬、供养。你不明白,我们僧团当中每一个人是有分工的。今天你来了,这个法师出来接待你,给你说法,他是代表僧团的,有些人在幕后,在工地、在厨房、在教室。如果我们有这个分别心,僧团就不容易和合。第二,我们居士也会,这种分别心的话,功德就非常小。 再推广,一个庙里面安立,他的师父是某某,他的师父是某某,很多党执就是这样引起的,在哪里皈依啊。本来都是佛弟子,小的来讲,我们界内都是和合僧,大的来讲,所有的出家人都是和合僧,我们应该要树立“和合同一法性共住”这样的信解。如果我们自己去想象说,哪些出家人是怎么回事,哪些出家人修什么法,哪些出家人……那你对三宝的恭敬心怎么能够培养起来?
一个庙,这个庙念佛,那个庙坐禅,那个庙学教,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他不可能什么都学,也学不过来。就犹如一个学校一样,它有很多科系,每个学校里面有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特长,一个学校里面不可能所有的专业、所有的课都开,不可能,我们就不能去分别了。这个学校开什么课,有什么特长,你就好好学,你不要去问他说,“你为什么不开那个课呢?”这跟你没什么关系。很多人很奇怪,这个庙里面教这个,他说:“你为什么不教另外一个?”那我们也可以问他:“你为什么不学这个课程?你跑这里来为什么不学?”这都是很简单的问题,都是我们自己很多的分别心,莫名其妙想出来的,这都是不对的。 所以我们需要树立一个对三宝的信解,最基本的信解,否则无形当中就会把很多居士层面的事情带到寺庙里来。因为居士很多,一百个人里面有一两个,就会弄得很麻烦,每个都如此,那我们几千上万的,每天都会有点垃圾的,这个非常重要的。 我讲课专门找问题讲,专门讲问题,没有问题我就不讲了,大家不存在这个问题,就不说,有问题才说。 ◇修行差别 修行差别者,第四个,“如其次第,应修供养承事正行”,对佛应修供养承事正行;对法,“应修瑜伽方便正行”,就是相应;对僧,“应修共受财法正行”,大家都是一样的,共受财法,都平等,供斋,大家都一样。
前一段,过去我们法会期间,菜煮得太多了,厨房的人太辛苦,这次我给贤健法师说,从此之后,全部罗汉菜,你吃也就吃,不吃也没有。反正只有一个菜,一个菜里面什么菜都有,这样的话,你就没有分别心了,你就不担心说行堂来给你打什么菜,喜欢不喜欢吃,反正喜欢也是这个菜,不喜欢也这个菜,大家平等,就不会有分别心。过去我们常常听说,“去晚了,好菜都没有了,原来不喜欢吃的菜,现在打了。”今后不会有这个问题,厨房的人也高兴,他说我们现在煮一次就可以,否则菜太多了,做几个小时,多少活,根本忙不过来。还是过去的厨师比较有智慧,罗汉菜。恢复到这个传统上。 ◇随念差别 “随念差别者,谓应别念三宝功德。”这个我们已经说过了。“如云谓是佛世尊等。”就是世尊等。
◇生福差别 “第六生福差别者,谓依补特伽罗及法增上”,人增上,法增上,人里边就包括佛跟僧,“生最胜福服,佛及僧二是依初义”,依初的补特伽罗,“此复依一补特伽罗”,一补特伽罗就是佛,“及依众多补特伽罗”,就是僧,四个人以上名为僧,“生长福德,以于僧伽定有四故”。
这是说三宝不同的功德,或者说功德的差别相,我们应该怎么来对待,它就告诉我们怎么用功,怎么信解,怎么来培养,怎么来树立这些最基本的信念,这很重要。 所以我们到这边来,我们要供僧,不要供养个人,这最好。用于供僧,大家都有。一块钱,供养常住,所有的人都得到,功德就很大,供一个人只有一份功德,这个很重要,也符合这个原则,当然我们法师收完了以后也再给你转供养常住。 所以,这些文字看起来很简单,但是都很实用,佛法不是纯粹理论化,告诉我们很多下手处,很多实际用功的方法,只是说我们有没有去注意,我们有没有真正去学它,这很重要。
甲三、以耳识为喻演说如理修行的内涵
【内心建立佛法正知见,才能转化八识所接收的信息,转尘垢为清净。】
比如大家听我这么讲,靠耳根,靠耳识,我讲出来的话,声音,通过你们的耳根听进去,产生了别,耳识了别这个声音,意识再分别,这个讲得好,或者讲得哪里有问题,你都听得出来,由此可见耳识对我们修道、入门的重要性。 平时也是如此,可能会得到正面的作用,也会得到负面的作用,得到反面的作用,都跟我们的耳识有关系。如果我们对佛法有了最正确的认识,比如说对三宝,有了最正确的认识,正知见树立起来,并且我们能够忆念、执持、观察,这样我们就不会被自己内心中虚妄的声尘所蒙蔽,否则我们心里面也会有这些虚妄的尘埃,声音的尘垢,就会出现。佛法就犹如光明一样,光明出来了,内心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就没有了。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最容易回忆起来的,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这些声尘。我们很少能够说,这在是哪一本书,哪一行,第几页第几行,应该怎么讲,这个…《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八讲 下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