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七講 上篇

  

師父開示百法第十七講要點筆記(上篇)

  

  

  【原文】眼識。

  甲一、正明眼識

   什麼叫做眼識?“依止眼根,緣色爲境,以生了別,隨所依根立名眼識;亦可隨自所緣境立名色識。”這個就是眼識。那我們講的眼睛,是眼根。活人的眼睛才能夠看,才能夠了別。如果人死了,就不能看,不能了別。眼識必須依止眼根,才能夠産生了別色相的作用,所以是隨眼根立眼識,也可以隨自己所緣的境界,亦名色識,也就是說眼識也可以叫做“色識”,色受想行識的“色識”。

  

  

  甲二、從眼識對我們的作用談到根境識與修行的關系

   乙一、眼識在生活中的作用

   眼識對我們修行有什麼作用?對我們人學習、生活、工作有什麼作用?對解脫有什麼作用?作用是很大的。

  【喻1】我們常常,在日常生活當中,比如說,你看到一個人穿的衣服,他穿了一件白色的衣服,或者我們穿了一件黃色的海青,咖啡色的袈裟,爲什麼能夠看到?看到的只是顔色而已。我們穿了黃海青,大家覺得很莊嚴,如果穿了一件白色的海青,你會認爲說“怎麼穿了一件白色的海青?”你就會覺得不莊嚴。

  【喻2】我們看到這個牆壁,看到這個佛像,看到這個地板,看到這個天花板,覺得顔色很協調。看到這個柱子,柱子旁邊有木頭的邊,覺得這樣子搭配很莊嚴,這個木頭的邊你如果換成另外一個顔色,換成一個黑色,可能你的看法又不一樣。我們這個木地板,如果這個顔色是紅色的,那你看法又不同。我們後面的佛像前面的布簾,它裏面有好幾種顔色,有白色的,有紅色的,有綠色的,很多人觀感都不一樣,有些人認爲說白色的好,有些人認爲說綠色的好,有人認爲說紅色的好。

  【喻3】我們黃皮膚的人認爲黃皮膚很莊嚴,看到黑人就不一定,他說黑人很難看,全身都是黑的,只有牙齒白,那黑人看我們黃色人,他可能說不好看,他認爲越黑越好看,他既有公共的標准也有不同的標准。

  【喻4】看人也一樣,你又怎麼能夠認得這個人是誰?跟眼識也有關系。我們常常說你看這個人在走,後面看到前面人走路,你看這個影子,就認得前面什麼人在走,他也是用眼睛看,看這個影,就知道什麼人在走。

  【喻5】我們在生活當中說,我們要看人家的臉色做事,這個“人家的臉色”是什麼?人的臉部的表情。我們同參道友也是如此,你怎麼知道這個人高興不高興,那就看他的表情,看他的臉色。他的臉色不好,就說明心裏可能有事。他臉色很好,非常喜悅,喜笑顔開,就證明他有高興的事情。這都跟我們人的眼睛有關系。我們說對人要和顔悅色,和顔悅色人家就會覺得非常親切。

   眼根、眼識不可分離的,眼識依止眼根,眼根是我們人的窗口,人就是通過這個窗口來緣外在的色法的境界,然後意識再來加以分別,來判斷好、不好、善惡、是非、美醜,就這麼分別出來。

   我們一生當中都是很多受到世俗觀念的影響,世俗觀念認爲好的,我們常常也會認爲好。有些觀念就受到佛教觀念的影響。佛教認爲好的才是好,有些觀念是佛法與世俗相通的部分,共通的部分,那這個是不一樣的。比如我們看到的燈光,燈光的種種顔色,跟世俗社會的這種(燈光)是不同的,他們燈光的布置、燈光的顔色,跟你家裏面燈的安排就不一樣,顔色也不一樣。顔色不一樣,就會造成氛圍也就不一樣,寺院裏面的氛圍,跟你家裏面、單位的氛圍就不同,都是有關系的。

  

  

  乙二、佛法如眼目,引導我們的修行之路

   丙一、修行之路面對種種境界

   每一個人在這個世間都是一個迷路的人,因爲我們不知道哪裏是解脫。迷路的人不一定自己清楚自己是迷路的人,不一定知道自己在迷路。其次,如果有人告訴說“你正在迷路”,他可能也半信半疑。有些人認爲確實路走錯了,有些人不會認爲我自己路走錯了。我們走一個地方去,到印度去,西行求法,走到一半,人家告訴你說你這個路走錯了,他有可能相信,也有可能不相信。反過來說,進一步說,即便說你知道、相信別人告訴你真的是迷路了,不等于說你下一步就不會迷路。你可能再走20公裏,這個告訴你的人不在,你又遇到一個叁岔路口,可能又迷路了。這個意思是說,我們不僅僅要培養、樹立走上正確道路的信心。(僅僅)有信心,不一定就能夠走出迷途。信心是很重要的,爲了要走到目的地;(但只有信心,)不等于就能夠走到目的地。這種迷途,是時時刻刻都會發生的。就跟我們修行一樣,時時刻刻,隨處隨地,可能都會有困惑,困惑一來,人就迷茫,人就迷惑,就迷路,就不知道應該怎麼辦。比如說我們這一個禮拜共修,8號完了以後,要幹嘛?我就不修了,信心就沒了,沒有了就等于迷路了,反正說,到時候再說,你自己就不會那麼認真去准備。

   我們修道,都是一個過程,就猶如我們走路一樣,會遇到種種的順境、逆境,都是必經之路,必由之途,肯定會有種種的境界。

  

  

  【以法會爲喻,簡述面對境界的不同作意。】

   在法會期間也是如此,我們從早到晚,早上4點,晚上10點,有些人說動得太多。動得太多,看怎麼比,至少沒有工地上面工人動得那麼多,我們工地的工人一天都在幹活,我們最多從見行堂走到雲水堂,根本就不多,這個就看我們怎麼比較。你內心寂靜,就不會覺得動得很多;你內心不寂靜,你自己就會覺得動得很多。你念經的時候,如果內心很寂靜,一個字一個字看,就不會覺得很累,如果自己在起煩惱、躁動,自己就會覺得辛苦。

  

  

  丙二、面對境界,內心作意決定身語行爲

  【吃飯喻:眼根攝入境界,意識産生分別,決定多吃還是少吃。】

  (煩惱的産生)往往同我們的眼根也有關系。眼根,我們看到種種境界,然後産生了別,意識再産生判斷。首先第一步,了別,就會有問題,了別的時候,我們就會産生分別心。比如說我們中午吃飯時,一看,這裏到底是面條、米飯,還是饅頭?看就有分別。菜,一看,這是什麼菜,這是白菜?或者是蘿蔔?這個是土豆,這個是豆腐,你看到,首先你就分別:土豆我不喜歡吃,你就吃不下去;黃瓜喜歡吃……這都是人的意識在起作用。你喜歡吃就會多吃,你說這個不喜歡吃,(就不會多吃)。反過來說,我就喜歡吃這個不喜歡吃的東西。

   有些同修同學,就專門吃別人吃不完的東西,他說這個福報大。那你肯定不敢吃,你沒這個作意,都是不衛生,會鬧病。這個根本都在(作意),一旦思維了,就會起作用。好多剛剛參加法會的人不知道,飯菜打多了就吃不下去,有時候我們義工就幫他吃,當然我們不是來鼓勵這種行爲,但實際上是有這種原因,跟人的作意關系很大,很多都是我們自己的一種習慣。因爲每個人都是人,爲什麼他能吃,你不能吃呢?

   人都是很挑剔的,有時候。很挑剔,就是不能隨遇而安。

   工作也是如此,在這個地方可能就願意工作,給你換一個場地,到西跨院去工作,他可能就不喜歡去。這個工作在東邊,可能就願意工作,在西邊你可能不願意。就是說,你願意去表現的時候,就希望在一個比較顯眼的地方,讓人家知道;你願意偷懶的時候,就希望安排一個工作,在別人不知道的地方。這個跟眼睛都是有關系的,關系都很大。

  

  

  【兩種作意:怨天尤人與自我反省。】

   我們遇到這些境界,我們常常會去埋怨環境,常常會去責怪別人,責怪別人說,你今天怎麼給我安排到這個組裏面去,我本身就不喜歡做這個組的工作;埋怨環境,就是說這個環境這麼差,條件都不具足,或者說種種的問題,各方面的困難,所以我自己不願意去,或者說自己工作做不好,是因爲種種的原因。這些都是不對的心態,在佛門裏邊,不對的心態,錯誤的心相,沒有去自我反省。如果能夠自我反省,那情況就會不一樣。如果有自我反省,才能夠淨罪集資,才能夠知道種種的問題都是自己的業障、罪障,種種的問題都是因爲自己的資糧不夠,産生皈依心。如果我們內心平靜,內心安詳,內心和樂,那外在的境界你也不爲所動。如果我們內心沒辦法平靜、安詳、和樂,那麼我們的心就隨著這個境界走。隨著境界走,是隨著我們的習性走;隨著習性走,就是隨著我們的習慣走;隨著習慣走,就是隨著我們過去生、過去世,或者說前幾年、前幾十年的習慣走,心隨境轉。

  

  

  丙叁、修行就是在心上做功夫

   我們修行、修心的目的就是要去除、掃除我們內心當中的塵垢,解決內心裏頭的問題。要解決內心當中的問題,通過外境、通過眼識,都能夠得到檢驗。因爲我們的心不深細,或者說我們對佛法的了解不夠,常常把外在的相,外相當成真實相,然後不能自拔,不能解脫。比如說,你非常喜歡的東西,再喜歡的東西,它都是身外之物,對不對?所有的物跟你的身…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七講 上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