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講 下篇

  

師父開示《大乘百法明門論》筆記要點(第十講 下)

  

  

  

(6月10日)

  

  

  

  乙二、依法發心,超越世間追求

  

  【觀察思維】世俗社會上一般有成就的人,多數都是自我意志比較強的人。

  

  自我意志比較強,要學佛法就非常困難,自我意志強,就說明我執重。

  

  【對比認識】

  

  ◇世間上追求成就,都是與“我”這個主體連在一起的。小到我們個人,大到單位、産業、土地、財富、員工,等等,都是與我聯系在一起的;

  

  ◇佛法上的成就,恰恰要放下這個我,是與無我連在一起的。釋迦牟尼佛說“一切法無我”,是他對娑婆世界的觀察。

  

  【深入觀察】世間法是建立在有爲法生住滅的成就上,實際上是建立在“住”相上的成就,暫時存在的成就。

  

  佛法則不同。

  

  【師父破斥】我們傳承佛的教法、思想、理論,不是憑空說“我在念經”就是傳承教法。

  

  【把握關鍵】我們是不是真正能夠用佛陀的教法來作意,來指導我們的學習、工作、實踐,團體的建設、弘法利生事業的開展?

  

  【依法而行】我們只有這麼去做,才是真正的成功,才是真正不共世俗的團體。

  

  【偏離軌道】如果不是這麼去做,那跟世俗社會的單位一樣,不可能有大的成就,絕對不可能。即便有成就,也與佛法的本意不相幹。

  

  【如理認識】人、社會、團體、事業,都是假借因緣和合而有,任何一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有。

  

  【師父策勵】這些因緣是能夠改變的,都與自己的發心有關系。

  

  

  

  乙叁、如法修心,開啓智慧寶藏

  

  【心的研究】很多人去研究心,去開發內心的寶藏,去追究心的源頭在哪裏。

  

  【世間誤區】但是,世間上要追究心的源頭,是找不到的;開發內心的智慧寶藏,也開發不了,並且衆說紛纭,有千百種說法。無形中,我們就會把自己很多有限的、瑣碎的、虛妄的東西,作爲要開啓內心寶藏、尋求智慧源頭、(挖掘)內心最本然的狀態(的工具)去認知。

  

  【宗】這些說法恰恰都是(與追究心的源頭)相反的。

  

  【因】因爲這些說法實際上都是我們奔流不息的妄念的狀態——老想去追溯心的源頭在哪裏,智慧的大門在哪裏,我們的內心就不寂靜了,躁動,向外追逐,不能反觀自心,不能讓我們的心寂靜下來,很多問題就不能解決,心只有越來越動蕩。

  

  【反問】本來就是一顆雜染、虛妄的心,用它再去追究心的源頭,怎麼追究得到呢?

  

  【正確方向】只有讓我們雜染的心沈靜下來,慢慢才能認清內心的方向、狀態。

  

  如果沒有讓我們的心靜下來,反而讓它動得越來越厲害,只有跟佛法的距離越來越遙遠而已。

  

  【觀察思惟】佛教徒也好,非佛教徒也好,世間上很多學問,實際上都有這樣的問題。

  

  這就是對整個心的學問了解不夠造成的,至少沒有完整、系統的來認知造成的。

  

  【錯誤現行】因爲沒有系統完整的來認識,首先就沒有這套學問,我們就很容易把我們自己的經驗、認識附加上去,認爲我們應該怎樣做才是修行、修心。

  

  【體會境界】我們學習經論,實際上是去體會佛菩薩、祖師大德的境界。

  

  他們告訴我們如何來體會,如何來認識我們內心的境界,如何來用功。

  

  【何謂傳承】佛菩薩、祖師大德把自己的經驗傳遞下來,變成經論,我們今天學,就是來傳遞和掌握用功的經驗,這才是佛法的傳承。

  

  【修行功德】如果得到了這種經驗,自然而然我們生命的狀態和意義就不同了,我們就能安住。

  

  

  

  乙四、以法觀心,修正自身習氣

  

  【認識過患】不能安住,不能寂靜,就會躁動。

  

  躁動,就會患得患失。

  

  【得與失】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裏,第一個就是“得”。

  

  “得”是與“失”相對的,“有得有失”。

  

  【常見心相】通常人總是覺得“我要得到什麼東西”,“要有所得”,“要有成就”,包括學問、能力、知識、財富、健康、社會關系,所有的一切,只要你追逐。

  

  【苦從此生】反過來,沒有得到,或者得到後又失去,人總是會很痛苦;別人得了我們沒有得,也會很痛苦。

  

  【如理認識】實際上,得與失本身就是一種概念,心法、心所法、色法叁者假立的概念。

  

  【思辨】我們把“得”放下,實際上並沒有失去什麼,只是內心的概念。

  

  【明察心相】內心當中有得有失,看見別人得到什麼東西,心就會不平。

  

  【徒然生苦】你的心不平,不等于別人就不得了,他依然還是得。

  

  【喻】別人當組長,你當不上,心裏就很難受。但是你難受也沒辦法,他還是當組長。

  

  【對治方法】只有把得的概念放掉,心態才會正常。

  

  【煩惱重重】如果沒有放掉,就是障礙,就會成爲所知障——你不知道還好,一知道肯定起煩惱。別人得了什麼好處,你沒有得到,就會起煩惱。

  

  【放下即自在】如果把得的概念放掉,就沒有失去什麼。

  

  【同理】反過來,失的概念放下了,才能得。

  

  【染汙心相】看到別人得到了什麼,自己沒有得,就好像失去了什麼。

  

  【先舍後得】只有把認爲“自己失去了什麼”這種概念放下,才能夠得到佛法。

  

  【法相辨析】得與失都是我們內心不平的寫照,要追逐有所得,沒有得到、得到不夠,或者別人得到了,內心即刻就有起伏。

  

  【了知過患】起伏就會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世間上很多問題的糾葛都是這樣造成的。

  

  【如理認識】實際上它是因緣和合而有的,一個人的成就與否也是衆緣和合的,不是偶然的。

  

  【觀心爲要】我們怎麼來用心、觀照,就很關鍵。

  

  【師父破斥】不是說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就是學習一個“得”,那誰不知道?不是這回事情!

  

  【結合自心】怎麼樣跟我們內心聯系在一起,關系就很大。

  

  【設問】爲什麼佛菩薩,甚至一些有修行的祖師大德看我們都會很清楚?

  

  【宗】他看到我們的現行,就能推測這個人以後會怎麼樣。

  

  【因】因爲你現有的現行,現有的業以後會怎麼樣,基本都是一種法,都是一種規律。只有真正痛下決心去改變,否則你這種規律就沒有辦法(改變),我們人就是這樣一種思惟、習慣。

  

  【喻】爲什麼說“出家如初,成佛有余”呢?

  

  出家如初,因爲你想去改變,“我哪裏不對,該怎麼改”,修行就是要改變自己。

  

  【修行誤區】修行時間長了,不想去改變自己,老想去改變別人。

  

  【爲仁由己】很多學佛人時間長了都是這樣,老想去改變別人,改變別人的想法、觀念、做法,沒有意識到要改變別人需要先改變自己,然後才能去影響、幫助別人,這都是有關系的。

  

  

  

  乙五、無爲用心,追求涅槃寂靜

  

  【如理認識】一切法,都是靠我們身語意的造作,都是業感。所有的造作都是有爲法。

  

  在有爲法造作的基礎上,能顯示出無爲法的道理。

  

  “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叁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

  

  前面四個是有爲法,在有爲法的基礎上,能顯示出我們對無爲法的體會。

  

  如果我們有用心、同佛法相應,所作的事情裏就能夠體察到法的內涵。

  

  【明確目標】無爲法、涅槃寂靜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正確心態】我們要追求涅槃寂靜,自然而然不會在有爲法的事相上與人家發生沖突、産生躁動。這本身就是不對的事情,就不是我們學佛法的人所應有的一種心態。

  

  【清醒認識】當然,我們應該這麼去用心、去理解,不等于說我們聽到了就能夠做得到,也不等于我們說了就能夠做得到,不是這麼簡單。

  

  我這麼說的目的,是讓我們大家有一個不同的用心角度:怎麼去用心,怎麼去體會佛法。

  

  

  

  甲四、現實修行中常見問題

  

   乙一、喪失對內心的覺照能力

  

  【常見病態】大部分人缺乏對自心的認識和覺察能力,甚至這種認識能力慢慢越來越匮乏,最後完全喪失掉了。

  

  【舉例說明】

  

  ①比如慈悲,怎麼來認識我們的慈悲心呢?是不是學得越久越慈悲呢?

  

  ②怎麼來認識“觀功念恩”呢?觀功念恩也是內心的作意。

  

  ③怎麼來認識終極信仰——涅槃寂靜的價值呢?

  

  ④怎麼來認識和合力量的重要性呢?和合才能成事,和合才能成道,不和合就說明有違緣,我們只有知道違緣在什麼地方,怎麼改變它,障礙才過得去。

  

  ⑤我們怎麼來認識內心力量、力量的源泉呢?我們認識清楚以後,知道怎麼辦,才不會枯竭。如果不是的話,純粹憑一種感性的信念,絕對是支撐不久的,過一段時間心氣就不高了。

  

  【性相有別】人的心性是離四句、絕百非的,所有的名言概念安立上去,與它的本體都是兩回事情。

  

  【名言功用】所有的名言、概念,安上去的目的都是爲了讓我們對心性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多一些的體會、認識、了知而已。

  

  

  

   乙二、混淆修行的目標與方法

  

  【明確目標】我們要見到的是諸法的真實相,不是想在佛門中得到什麼東西。

  

  【修行誤區】認識諸法的實相、涅槃的寂靜,和在有爲法事相上的成就、我們所得的功德,處理不好的話,就會變成一對矛盾。

  

  【倒果爲因】涅槃寂靜,無爲法,無有生住滅,沒有形相。如…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講 下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