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好像邊緣化了,其實沒有那回事。
【深入分析】爲什麼會認爲自己被邊緣化了呢?說明你自己缺乏主人翁意識,或者說,主人翁意識在退化。
【喻】我們是中國人,你不會懷疑這一點。
【引申】我們學佛法也是一樣,我們住在一個道場也是一樣,你本身就是(團體的一員),但你卻一直不相信,一直懷疑,最後你法也學不進去,從此你會引發很多很多問題,都是因此産生。
【心的軌道】正見出了問題,正念、正知、正行都會出問題,一切都會出問題,所以我們要遠離顛倒夢想,讓心走到正路上,走到心的軌道上。 【念念相續】我們人的心念念持續不斷。 真如法性是如如不動的,是超越生命的,無爲法是超越生命的; 心念,有爲法,是念念生滅的。念念生滅,一直伴隨著我們一生,伴隨著我們的生生世世。 【錯誤心態一】我們的心念念相續,但是我們往往忘失本心,舍本逐末、舍近求遠。 【明辨心相】 ①舍近求遠,就是總覺得不容易得到的東西才是好的,什麼是最不容易得到的呢?最遠最遠的東西不容易得到。在喜馬拉雅山的最高峰,或者大海的最深處,不容易得到,他認爲是最好,這就是舍近求遠的標志。 ②舍本逐末,就是(認爲)外在的成就才是實在的,內心的成就是不實在的,所以不會重視在內心上觀照、做功夫。 【師父破斥】我們向外去求,怎麼能夠解決我們內心的問題呢?這是不可能的事! 【錯誤心態二】有人認爲,我現在因緣還不到,還不需要好好修行,等因緣到了,再好好用功、努力。這也是錯誤的事情! 【師父破斥】(何時才算因緣到了呢?你難道要等待他人)建一個非常好的房間,一個非常好的修道的環境,然後來請你:“某某你到這裏來修行吧!”這有可能嗎?你還想等待什麼? 【清醒認識】沒有什麼等待不等待,都是念念相續。修道的人絕對不能說我還要等待、期望,期待以後誰給我教什麼東西,誰給我們講什麼東西……這些都是顛倒夢想,都是不知道佛法的知見是在自己內心上面用功。 【問題症結】我們種種的幻想、夢想,是造成我們無法安住當下的最根本原因。 【生命的扭曲】實際上,絕大部分人所追求的外在上的成就,如剛才談到的舍本逐末、舍近求遠,這些夢幻泡影的境界,海市蜃樓的境界,就是我們生命狀態的扭曲。 【正確心態】如果生命狀態沒有扭曲,非常正常、非常健康,有判斷力(有慧就有判斷力),他就知道怎麼辦,時時刻刻知道當下怎麼辦,而不是期望,期望再過幾年怎麼樣。 【所求明確】判斷力就是時時刻刻都知道要做什麼,今天、明天,都非常清楚。 【如理抉擇】我們要去追求的、安住的,是我們真正生命本質上需要的東西,而不是去追求那些不切合實際的東西。 【明見過患】(追求)不切合實際的東西,最後就會造成我們遠離大衆、遠離師法友。 【開演闡釋】你跟大家在一起,但你另外想“我要去得到一個什麼東西,你們都沒有的,我要去得一個比你們都高一點的(東西)”,這種念頭就會造成你不能安住,就會造成你遠離師法友,就會造成對佛法的體會越來越遙遠,這是用心用錯了。 【執幻爲真難解脫】我們要安住當下,我們需要安住當下,但不等于想安住就能安住。 爲什麼不能安住呢?就是有種種幻象,如夢幻泡影的幻象。 我們不能通達人無我、法無我,就無法消除這些幻象, 若不能消除,我們會把這些如夢幻泡影的景象信以爲真,認爲它是真實的,這就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所要擁有的。 這樣我們就無法解脫。 【修行目的】我們信佛、修行、用功,這一切都是要認識我們的本心,認識我們本心所創建的種種幻象,來淨化我們的本心,而不是停留在對佛法種種內涵和法相名詞、意義假設的這些觀念上。 【行持爲要】你沒有做到,都是一種假設,你只有真正去用它,它才會變成我們的東西。(佛法)只有真正去用,用到我們當下,才是有價值的,否則都是假設,甚至學得越久,你的假設越多,你的問號也就越多。 【邪見過患】如果我們一直串習那些不正確的知見,很有可能就會讓我們內心癱瘓,不能起正常反應,就如我們身體癱瘓不能走路(一樣),內心癱瘓,心就不能正常運轉。 【對治方法】只有不斷去熏習這些正確的(知見),(才能真正認識本心、淨化本心,得到解脫)。爲什麼叫如理思維呢?就是這樣一個道理。若不如理不如法,我們的思維絕對出問題。 【煩惱根源】現在大部分人爲什麼煩惱不能安住呢?(因爲)他認爲這個假借之身(是真實的),在這個假相上面去計較、比較、分別,去追求外在的成就。 丙四、破除現行誤區 【錯誤現行一】有人認爲,我工作非常忙,等我把工作忙完了再來修行、用功,最好功課只要半個小時,或者15分鍾。 【師父破斥】實際這都是很顛倒的!他把修行、用功、學佛法這些根本的事與做事對立起來。 【本末倒置】其實修行才是我們的正事,我們從事的職業、工作只是活在這個世上必須的一種要求,不是正事,本末就這樣顛倒了。 【錯誤現行二】很多在家居士說,我只要持之以恒每天做它十五分鍾、二十分鍾、半個小時的功課就可以了,有空才去廟裏,沒空,就跟佛菩薩請假。 【師父破斥】這個心態都不是真正有法的心態! 【如法表現】真正得到了法義,真正理解了無我的精神,不是說不要做事,反而要饒益有情,要做更多的事,就不會說要等工作完了以後,事情忙完了以後,再來修行、用功。 【結合當下】在寺廟裏也有這種狀況,就是把做事和修行對立起來。 (有人認爲),我忙不過來,把修行放一邊; 有人說,修行是第一位的,做事是第二位的。 這些都是會有可能發生的偏差。 【如理認識】(做事和修行是相輔相成的) ◇做事本身也是實踐大菩提心、大悲心,也是最高的佛法; ◇念經、念咒、禮佛本身也是修行的一種方法、法門,遠離外在的一些境界,讓人能夠更加清楚認清自己的本心和心相。 你這樣認識才對啊。 【非理作意】如果不是這麼思維,你看到別人那麼忙,你會覺得他做的事情都是沒有意義的,都是世間法;反過來,別人成就了我們,讓我們在這裏用功的時候,我們又無法真正洞察自己的心相,反而在起煩惱。 【明辨心相】我們在起什麼煩惱?我們在起對別人觀過的煩惱。但我們還不會認爲自己在觀過,反而認爲我們是正確的,別人是錯誤的。 【煩惱過患】這樣,一天到晚都不會喜悅、快樂,只有不斷串習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斷串習對別人觀過的心態。 【問題根源】這些都是我們知見上的問題,都是不能通達無我的表現。 【結示】無我能夠用到一切地方: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爲法,最後都彙歸到我們的心,彙歸到性與相的問題,即我們的本性和諸法的差別相上的問題。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八講 下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