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開示《大乘百法明門論》筆記要點(第九講 上)
(6月5日)
【原文】言無爲法者,即不生不滅,無去無來,非彼非此,絕得絕失,簡異有爲,無造作故,名曰無爲也。 甲一、學習百法開心鎖,通達無我心解脫 甲二、苦樂種種從心生,如法修行勤對治 甲叁、如理用法淨煩惱,融入團體大乘行 甲一、學習百法開心鎖,通達無我心解脫 有爲法,有生住滅;無爲法:無生住滅。 即:有生住滅的法,名爲有爲法,沒有生住滅的法,名爲無爲法。 不生住,就不滅,沒有去沒有來,非彼非此…… 百法,每個法都有它的定義,從五遍行到最後六個無爲法,都是有定義的。 【設問】定義起什麼作用呢?爲什麼需要定義呢? 【需先了知】百法,是讓我們觀察萬事萬物的方法,而不是本身有實實在在的一百樣東西。 【以喻作答】譬如一百個房間,每個房間的門都鎖了,進不去。要進去,需要打開鎖;要開鎖,需要找到鑰匙。 【內心之匙】百法,就是打開我們內心的鑰匙。透過一個又一個法,了解、洞察內心的狀態,而不是在于法本身。 【心海無涯】法是無量無邊的,人的心念也非常多,猶如大海的波濤一樣。 人的煩惱、善心的狀態也是非常多的。 【簡單分類】在《百法明門論》中,將善法的心所概括爲十一個,指十一個善良的心態;根本煩惱六個,隨煩惱二十個,加起來二十六種,就是二十六種不好的、有障礙的心理。 人善良的心態和煩惱的狀態是非常多的,這個只是簡單的來說明、劃分:善法的心所、煩惱的心所、隨煩惱的心所各有哪些,有些什麼特點。 【喻】管倉庫的人,拿了一大串鑰匙,不做記號就很麻煩,不知道這把鎖要哪把鑰匙去開。所以要加個定義,哪個房間哪一把鎖,配哪把鑰匙,對號入座。 【類比】心所也是一樣。 【舉例說明】比如,慚、愧,它(心所的定義)告訴我們“慚”是什麼狀態,“愧”是什麼狀態,我們才知道現在到底是慚,還是愧;是無慚無愧,還是智慧。 【定義的作用】若不借助定義,我們就很難確定我們現在的狀態。 【喻】鑰匙找到了,鎖打開了,這僅僅是一個方法而已,僅僅是我們進入房間的基本條件而已。 【認清目標】不是說我們學了這一百個法,就是要得到這一百個法,(而是要)通過這一百個法來達到無我。無我,就是空。 爲什麼要(定義)六個無爲(法)呢? 因爲一下子我們不明白,所以從六個方面來說明無爲法是什麼。 實際上,無爲法不生不滅,無去無來,非彼非此,是不可言說的。 不可言說,我們就無法理解,所以要假借法相,才能多少體會無爲法究竟是什麼。 【以慧攝持】要找到所有的鑰匙,靠的是智慧。 否則,一個人一百把鎖,十個人一千把鎖,你怎麼開呢?一千個人、一萬個人呢? 衆生無量無邊,太多了,起心動念,你怎麼對治得了?根本看都看不清楚。 【學習目的】我們學習經、律、論,目的就是要來辨別、認識我們內心的種種障礙,然後學習如何來打開(內心)。 我們跟善知識、同行善友學習,也就是(學習)如何來遮遣自己內心障礙的方法,打開自己內心寶藏的方法。 【以喻作比】自己的心被什麼鎖鎖住?被什麼障礙住?要用哪個法對治?法找對了,問題才能解決。 所以我們學習百法明門論的目的也就在這裏。 甲二、苦樂種種從心生,如法修行勤對治 【師父破斥】不是說障礙都是外在的。 【下手之處】我們學佛法,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和問題,恰恰是我們用法的時候,是去找鑰匙打開的時候,是我們用功的時候,正是我們的下手處。 【正確了知】如果我們認識不到問題,並不等于我們沒問題,只是說明我們沒有能力來認識自己的問題,不具有能力來認識自己的現行,認識不到,認識不了。 認識不到,認識不了,不等于沒有。 【隨舉一例】我們的心有各種各樣的心態,如廣論中說:覆器、汙器、漏器。 就覆器來講,就是我們內心的障礙、煩惱。 【轉變之機】內心的煩惱出現了,我們才有辦法來轉變,才是我們轉變的機會。 【認識自心】修行、用功、學佛,就是要來認識我們的自心。 我們自心爲什麼會有問題?我們自己的心爲什麼會迷茫? 【苦樂自造】(認識了自心)然後(才能如理)修行。 修行就是造業,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製造。 製造什麼呢?製造痛苦,或製造快樂。快樂和痛苦都是自己製造的。 行,就是造作、製造、造業。造業才會感果。 【師父破斥】認識不到痛苦是自己的原因,卻常常責怪外在,(認爲痛苦是)環境、他人給我們帶來的,(這樣)只有錯上加錯!不僅痛苦不能去除,快樂不能得到,這樣的行相,你只有越來越痛苦、越來越麻煩。 【分享法樂】學佛的目的就是要把快樂分享給許許多多人,讓大家都能受用,得到法樂。 【如何獲得】法樂是通過觀心來得到的。 【由聞開慧】什麼叫聞慧呢? 【法從他聞】聞——法師給我們講,才能對機,對上我們自己的(根)機。 我們自己不知道,我們自己看不清楚自己的問題,所以才需要法師給我們說,才能夠對治我們當下的現行,慢慢我們內心才會打開,智慧得到啓發。 【聞慧】通過聽經聞法、聽開示,啓發內心的智慧,這是聞慧; 【思慧】內心的智慧有了,你才會思惟,在思惟的過程中進一步證成:我聽到的佛法是正確的,這種智慧就是思慧,思慧是經過自己決擇以後; 【修慧】有了思慧,我們就有經驗了,下次再遇到問題,諸如此類的狀況,我知道怎麼辦了,這個就是修慧。 【勿依自見】我們經、律、論當中談到的聞思慧,不是自己找東西來聽,不是那麼回事。 【應機說法】佛世時都是聽佛講,佛知道弟子們的根器。 要講什麼,需要講幾句,講多深多淺,他一清二楚。 需要講一句話,講了兩句就是多余; 這個人需要講一個小時,你講了半小時就不夠,必須要仔仔細細的講。 每個人…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九講 上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