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开示《大乘百法明门论》笔记要点(第九讲 上)
(6月5日)
【原文】言无为法者,即不生不灭,无去无来,非彼非此,绝得绝失,简异有为,无造作故,名曰无为也。 甲一、学习百法开心锁,通达无我心解脱 甲二、苦乐种种从心生,如法修行勤对治 甲三、如理用法净烦恼,融入团体大乘行 甲一、学习百法开心锁,通达无我心解脱 有为法,有生住灭;无为法:无生住灭。 即:有生住灭的法,名为有为法,没有生住灭的法,名为无为法。 不生住,就不灭,没有去没有来,非彼非此…… 百法,每个法都有它的定义,从五遍行到最后六个无为法,都是有定义的。 【设问】定义起什么作用呢?为什么需要定义呢? 【需先了知】百法,是让我们观察万事万物的方法,而不是本身有实实在在的一百样东西。 【以喻作答】譬如一百个房间,每个房间的门都锁了,进不去。要进去,需要打开锁;要开锁,需要找到钥匙。 【内心之匙】百法,就是打开我们内心的钥匙。透过一个又一个法,了解、洞察内心的状态,而不是在于法本身。 【心海无涯】法是无量无边的,人的心念也非常多,犹如大海的波涛一样。 人的烦恼、善心的状态也是非常多的。 【简单分类】在《百法明门论》中,将善法的心所概括为十一个,指十一个善良的心态;根本烦恼六个,随烦恼二十个,加起来二十六种,就是二十六种不好的、有障碍的心理。 人善良的心态和烦恼的状态是非常多的,这个只是简单的来说明、划分:善法的心所、烦恼的心所、随烦恼的心所各有哪些,有些什么特点。 【喻】管仓库的人,拿了一大串钥匙,不做记号就很麻烦,不知道这把锁要哪把钥匙去开。所以要加个定义,哪个房间哪一把锁,配哪把钥匙,对号入座。 【类比】心所也是一样。 【举例说明】比如,惭、愧,它(心所的定义)告诉我们“惭”是什么状态,“愧”是什么状态,我们才知道现在到底是惭,还是愧;是无惭无愧,还是智慧。 【定义的作用】若不借助定义,我们就很难确定我们现在的状态。 【喻】钥匙找到了,锁打开了,这仅仅是一个方法而已,仅仅是我们进入房间的基本条件而已。 【认清目标】不是说我们学了这一百个法,就是要得到这一百个法,(而是要)通过这一百个法来达到无我。无我,就是空。 为什么要(定义)六个无为(法)呢? 因为一下子我们不明白,所以从六个方面来说明无为法是什么。 实际上,无为法不生不灭,无去无来,非彼非此,是不可言说的。 不可言说,我们就无法理解,所以要假借法相,才能多少体会无为法究竟是什么。 【以慧摄持】要找到所有的钥匙,靠的是智慧。 否则,一个人一百把锁,十个人一千把锁,你怎么开呢?一千个人、一万个人呢? 众生无量无边,太多了,起心动念,你怎么对治得了?根本看都看不清楚。 【学习目的】我们学习经、律、论,目的就是要来辨别、认识我们内心的种种障碍,然后学习如何来打开(内心)。 我们跟善知识、同行善友学习,也就是(学习)如何来遮遣自己内心障碍的方法,打开自己内心宝藏的方法。 【以喻作比】自己的心被什么锁锁住?被什么障碍住?要用哪个法对治?法找对了,问题才能解决。 所以我们学习百法明门论的目的也就在这里。 甲二、苦乐种种从心生,如法修行勤对治 【师父破斥】不是说障碍都是外在的。 【下手之处】我们学佛法,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和问题,恰恰是我们用法的时候,是去找钥匙打开的时候,是我们用功的时候,正是我们的下手处。 【正确了知】如果我们认识不到问题,并不等于我们没问题,只是说明我们没有能力来认识自己的问题,不具有能力来认识自己的现行,认识不到,认识不了。 认识不到,认识不了,不等于没有。 【随举一例】我们的心有各种各样的心态,如广论中说:覆器、污器、漏器。 就覆器来讲,就是我们内心的障碍、烦恼。 【转变之机】内心的烦恼出现了,我们才有办法来转变,才是我们转变的机会。 【认识自心】修行、用功、学佛,就是要来认识我们的自心。 我们自心为什么会有问题?我们自己的心为什么会迷茫? 【苦乐自造】(认识了自心)然后(才能如理)修行。 修行就是造业,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制造。 制造什么呢?制造痛苦,或制造快乐。快乐和痛苦都是自己制造的。 行,就是造作、制造、造业。造业才会感果。 【师父破斥】认识不到痛苦是自己的原因,却常常责怪外在,(认为痛苦是)环境、他人给我们带来的,(这样)只有错上加错!不仅痛苦不能去除,快乐不能得到,这样的行相,你只有越来越痛苦、越来越麻烦。 【分享法乐】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把快乐分享给许许多多人,让大家都能受用,得到法乐。 【如何获得】法乐是通过观心来得到的。 【由闻开慧】什么叫闻慧呢? 【法从他闻】闻——法师给我们讲,才能对机,对上我们自己的(根)机。 我们自己不知道,我们自己看不清楚自己的问题,所以才需要法师给我们说,才能够对治我们当下的现行,慢慢我们内心才会打开,智慧得到启发。 【闻慧】通过听经闻法、听开示,启发内心的智慧,这是闻慧; 【思慧】内心的智慧有了,你才会思惟,在思惟的过程中进一步证成:我听到的佛法是正确的,这种智慧就是思慧,思慧是经过自己决择以后; 【修慧】有了思慧,我们就有经验了,下次再遇到问题,诸如此类的状况,我知道怎么办了,这个就是修慧。 【勿依自见】我们经、律、论当中谈到的闻思慧,不是自己找东西来听,不是那么回事。 【应机说法】佛世时都是听佛讲,佛知道弟子们的根器。 要讲什么,需要讲几句,讲多深多浅,他一清二楚。 需要讲一句话,讲了两句就是多余; 这个人需要讲一个小时,你讲了半小时就不够,必须要仔仔细细的讲。 每个人…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九讲 上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