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問題、根機、狀態都不同,(所以講法的內容和方式也不一樣。)
【常見誤區】我們長期以來,不知不覺累積下來的種種錯誤觀念積非成是。 【排斥異己】每個人都是在自我的認識過程中熏習,自成體系。 當外緣與自己的體系不同時,就會認爲別人說得不對、不好、不如法。 遇到外緣的時候,內在積非成是的觀念就會産生反彈。 【煩惱過患】這種反彈就會讓我們自己整個身心粗重。 【何謂粗重】粗重,唯識的話叫粗重; 經典裏說:“閻浮衆生剛強難化,難調難伏。”難調難伏,就是粗重。 粗重,即對法無所堪能,內心沒有接受佛法的能力,煩惱熾盛,講什麼法都聽不進去。 別人的知見接受不了,就叫做粗重。 【粗重現行】在佛門裏,我們上殿、過堂、出坡、拜忏,所有的一切,爲什麼難以堅持呢?就是無所堪能。無所堪能的原因,就是身心粗重。 【錯誤認識】我們沒有真正去對治,也沒有真正去查找我們的問題,實際上都是我們自己的煩惱(所致),(但是我們認識不到深層的原因,)自己覺得好像很疲勞,很疲乏,很忙,這些狀態都是不對的。 【判斷標准】我們學佛法,越學應該心力越強。如果學來學去,最後一點心力都沒有了,那就學得有問題。 【甚深意義】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指導,佛法都是非常簡明扼要、直指人心的,所有的一切法都是對治法,都不是隨便說的。 【如理認識】佛講法的目的不是爲了讓人考博士,而是爲了讓人開悟。 不是要讓我們懂得多少道理。 【誤解重重】長期以來,很多人誤解佛法、扭曲佛法,把自己在佛法理解上的很多偏見附加到佛法的本義上去。 【難識內涵】一個人又一個人,一次又一次,把自己的誤解加上去。 最後讓我們認識不到真正的佛法。 我們所認識的只是佛法的包裝盒而已,只是外表的東西,實際上沒有真正認識到什麼是佛法。 【喻】我們送禮,把它包裝得很好看,但包裝盒拿回去有什麼用呢?主要的要拿裏面的禮品。 【買椟還珠】我們覺得盒子很好看,被這個盒子迷惑住。這些盒子都是人爲了善巧方便而附加上去的。 【清楚認識】我們要知道這些附加的都是不對的,不是佛法,只是爲了讓我們接受佛法的善巧方便,與內涵不一樣的。 【觀察反省】佛法讓我們身心和諧、安穩,如果人與人之間存在問題,宗教與宗教之間不和合,有矛盾、有糾紛,就說明我們學佛法學得不對路。 【不見己過】但是當我們發現這些問題的時候,卻很難認爲這些問題與我們自己有關,是我們自己的問題,自己要負主要責任。 【錯誤心態】 我們非常容易認爲是對方不如法,所以我們跟他合不來; 因爲對方做得不對,所以我們沒辦法(與他)溝通; 因爲對方煩惱重、習氣多,所以我們沒辦法接近。 常常都是這樣對立。 【深入觀察】實際上,如果我們更加細微地觀察,深入分析,就能了解無我的道理在裏頭。 【我執爲因】一旦我們內心存在事物的對立面的時候,恰恰是我們內心我執在堅強,遠離了“一切法無我”的根本宗旨。 乙四、依法行持是修行的關鍵 【實踐法門】我們學百法明門論,在日常生活中絕對是能夠運用的! 【反問】如果不能運用,那我們學它幹嘛? 【基本原理】(百法把人的心態分爲)善心所、煩惱心所、隨煩惱心所。 善心所是對治門,煩惱心所、隨煩惱心所是障礙門。 內心有障礙,(所謂)“百法明門論”,明門,(就是要開啓光明的大門,)心的大門關閉了,你的光明就不能顯露,智慧就開不了。 煩惱一出來,智慧就沒了。你內心封閉,(如何開智慧呢?) 【用功方向】所以我們一定要搞得非常清楚:煩惱是什麼、隨煩惱是什麼。 【粗重煩惱】剛才談到,煩惱就是粗重。 粗重,是煩惱,是心所法,是人心裏的狀態。 心裏的狀態看起來沒有體積、重量,實際上比石頭、木頭還重。 【難以去除】你煩惱粗重,想把它去掉,很不容易。 你總覺得:“哎呀!這心裏很難受!煩煩惱惱!” (但)你(想)把它去掉,卻去不掉,不知道有什麼辦法來去掉。 【以至于斯】我們人的煩惱粗到什麼程度呢?粗到我們認識不到。 【錯誤認識】有些人說:“我煩惱很輕,認識不到!” 【駁斥邪見】我認爲,恰恰是因爲你煩惱太大了,所以看不到。 【深刻辨析】你的煩惱太大了,看不清楚;太多了,分不清楚,所以叫粗重。 若煩惱很小很細微,容易觀察;太大了,就認不清楚。 【喻】就像一座泰山一樣,(在你眼前),你的認識就模模糊糊。 (煩惱)越是細微,智慧現前的時候,只要有一個念頭出來,你就觀察得到。 【難見難移】真正粗重的時候,就是看不到,所以才叫做粗重。 重,不容易改變,力量很強; 粗,體積很大,整個內心的世界都被它占滿。 力量很強,別人移不動,觸動不了。 這就是我們內心的障礙,我們也沒有辦法用什麼工具來把它撬開。 【唯法能除】那怎麼辦呢? 我們只有覺察到:這是我們的煩惱,我們需要佛法的對治,這個問題才能夠解決。 【回歸自心】所以必須回歸到自己的心上去。 【錯誤現行】如果不是這樣,不論是學佛的居士也好,甚至一些出家人也好,學到最後,人的心都非常僵硬。心也好,但是非常僵化,(別人)怎麼跟他說,都聽不進去,總認爲自己最正確。 【如實了知】這就是煩惱,就是問題。都是一種障礙。 【紙上談兵】所有的佛法,法相、名詞、義理,只是在我們的內心中變成一個假設的概念而已,在義理上懂得一點,但對自己內心世界的狀態毫無所知。 【難以覺悟】因爲不知道,所以不能學習、沒有悟性。 如果不能覺悟,就如同睡覺一樣,一直醒不過來,永遠都是在睡夢當中。 【師父破斥】你一直在睡夢當中,能做什麼事情?不可能!菩提心、慈悲心都無從談起!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九講 上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