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八讲 下篇

  

师父开示《大乘百法明门论》笔记要点(第八讲 下)

  

(6月3日)

  

  

  甲三、大乘行人发心起,安住当下精进修

   乙一、通达二空,发菩提心

   丙一、如理认识大乘发心

  【错误心相】我学习佛法,自己受用就可以,当自了汉,不需要学那么多。这个我空、法空、大乘佛法,我也做不到,也不要学那么多。

  【以发心论】大乘、小乘,不在于经论本身,而在于我们的发心。

   发大乘心,就是大乘;发小乘心,所学的一切都会变成小乘法。

   发大乘心,所学的一切都变成大乘法的支分,如小乘的四念处,大乘也可以用。

  大乘法包括了小乘法。

   关键是我们怎么发心,大小乘是以发心来论的。

  【不在经论】大小乘不是从经论上来论的。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这部经是弥勒佛讲的,它是释迦牟尼佛、弥勒佛的大乘,不是我们的。我们学了后,能不能变成大乘,这是比较关键的问题。

  【大乘发心】大乘,我们常讲的菩提心、广大愿,愿心、行心,大悲心。

  大悲心,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要救度所有的、无量无边的众生。

  【成佛必需】大悲,不是因为众生有苦所以我们需要悲心;大悲众生,就是大悲自己,是我们自己要有对一切众生的大悲心,我们自己成佛要去培养这种大悲。

  【师父破斥】并不是说,外面有这么多众生,有这么多人需要我去大悲,那你这个法都用错了。

  【如理思惟】地藏菩萨讲:“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过去常常有人问:“众生那么多,度不完他就不成佛了?”无量无边的佛菩萨,包括我们修行,大家都发这个愿,所有的众生不是靠一个人去度,不是地藏菩萨一个就能度完。但是你必须要发这种心,你才能成佛。

  【平等发心】你的心对所有的众生是无分别的,这些众生是否与你有缘,是否能够接受,同你有没有业障,这是另外一个问题。而不是你自己发心的时候有区隔:这些人你给他大悲,那些人你不给他大悲;这些人给他小悲,那些人不给他慈悲。那这个就不是佛法,大慈悲心绝对是不舍一切有情。

  【无智难发】关键是:你能不能做到?你有没有来培养这种能力?

  只有真正通达我空、法空,否则绝对做不到。

  【清醒认识】这个过程中会有种种障碍,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你去给人家帮忙,不一定人家都说你好,有的时候可能还会相反,你越给他帮忙,人家越会讨厌你,越会嫌你烦,都是有可能的事情,不是说你有好心就可以。

  但是不管别人嫌你烦不烦,你都有大悲心,那就是一种境界。

  

   丙二、广设方便实现大悲

  【错误认识】我们想:我们要究竟了义,这些方法不重要,善巧方便不重要,可有可无。

  【如理认识】恰恰唯识的说法刚好相反:方便才是究竟了义。

  【开演阐释】究竟了义是一般人不容易做到的,只有佛才能究竟了义。

  方便才是佛出世的究竟了义的本怀,方便就是有无量无边的法门。

  比如说,释迦牟尼佛不开设无量无边的法门,那众生怎么来信佛、学法呢?这本身就是佛陀出世的本怀,究竟的本怀就在这里。不用种种的方便,人是很难信佛的。

  【师父破斥】所以我们不能认为说这些可有可无,那你就错了,很严重的错了!

  你认为说:“我只要求真实,不要方便。”

  没有方便的话就达不到真实。

  最后你求到真实了吗?你有没有得到真实?真实难道就这样求吗?那都是不实的。

  【综上所述】方便是跟大悲配套的,只有大悲没有方便,悲心没办法实现。

  所以我们要掌握种种技能、方法,才有办法帮助更多的人,否则就帮不到。

  

   丙三、淡化宗派随机度众

  【师父破斥】我们学佛法,不能随便把人划分成大乘、小乘、宗派,你这个划分本身就有问题。更何况,并不是说你学了哪部经、哪部论,就能代表哪个宗派。学了大乘经论就能代表大乘,学了小乘经论就能代表小乘,绝对不能这样划分的!

  【应机逗教】释迦牟尼佛说法,是根据众生的需要、根机而讲的,不是哪些人看得顺眼给他讲得深一点,哪些人看得不习惯给他讲得浅一点,这些都是世间法的心态,不是佛法的心态。

  【不识病因误导他人】我说这个是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就是我们不能认为:别人学法学得不专、不好,我要告诉他一个方法让他专一、让他学好。

  他本身已经有了一个障碍,你拿另一个障碍再去障碍他,只会越来越麻烦。

  他本身有了一个麻烦,你再告诉他一个方法,他就越来越麻烦,不知道该怎么办。

  【问题所在】这个问题是所知障,是人内心的认识、知见上出了问题,他与佛法的相应程度还做不到,他的所知还达不到,所以就成了所知障。

  【深入辨析】人有能知、所知。

   心是能知,所知就是我们心上面所知、所缘的境界。

   他没有达到这个境界,想去达到,却又达不到,所以内心就成了障碍。

   他内心(已经)产生了障碍,你又说“你一定要这么去做,才能达到,如果你不这样做,就会怎么样……”这样,他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毛病,你再去说,他就病上加病。

  【应善用法】我们学了很多佛教的理论,这些理论我们怎样用来观察、观照?我们不能用这些理论来观照自身心相的话,就会拿这个理论去要求别人、衡量别人、判断别人。

  【法镜自照】所有的理论是要观照我们自己的心相,只有观照到我们自己的行相之后,才能够我空、法空,才能真正去帮助别人,才能真正帮助得了。

  【智慧摄持】往往我们很好心想去帮助别人:“你要学这个法门,你要学这部经论……”都是好心,都是好意,但我们如何判断、辨别这种对人的培养和引导是正确的呢?这个就很关键了。

  【误区一】心是很好的,但是我们所用的方法可能是错误的。

  【误区二】今天想要帮助你,过两三天,觉得“这个人这么难教!”就不教了。

  【误区三】今天刚刚学完,这个法好,世界上最好;过两天听到另一个法师讲,又觉得这个法最好。

  【师父破斥】他认为这个法最好,意思是其他的法就不好。这个起心都是错误的!

  【喻】小孩所吃的东西,先要喝奶,然后吃米糊、吃面、面包、馒头,在各个时期吃的都是为了让身体长大的,都是需要的。不能讲馒头就是最好的,或者米饭是最好的,面条是最好的。

  【引申】我们所学的东西,都是佛法,前面学的东西,也都是长养、滋养我们法身慧命所必需的。

  【师父破斥】如果我们去对立,说今天吃了这个面包是最好的,过去吃的米饭、面条全部都是错误的,这个假设怎么能成立呢?都是不对的。这只是今天的一种感觉。

  【错误现行】我们学佛法就是常常落入这样的断见、常见之中,然后就一直否定自己:我学错了,我学得不好,然后信心就越来越弱。这些都是我们的问题。

  【问题症结】就是不能真正认识到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生命中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我们如何来获得、拥有、巩固。

  【严重后果】如果不知道,肯定是患得患失的,一听到一堂课、一堂法,就容易拿自己今天的心得来怀疑自己过去成长过程的种种不足,非常容易这么去分别。到了明天,又想“昨天那个讲法也不对”;到了后天,又想“昨天那个也不怎么样”,一直来怀疑自己所作所为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乙二、向内用功,精进修行

   丙一、明确所求,做生命的主人

  我们如何认识生命的本性,认识到我们的本心?向内用功,莫向外求。

  【生命真正所求】

  人的才能、技术、学问都属于世间法的范畴;

  生命潜能的开发,人的觉悟、智慧,是不共世间法。

  再多的知识,再多的学问,再大的能力,都不能开发智慧。若用得好,对我们觉悟,对智慧的开发是有用的;若用不好,(反而会)起反作用,成为我们心所缘的境界。

  【生命的超越】反过来,我们体悟了无我,超越了种种事物的生住灭相,把握了诸法仗因托缘和合的假相,(就能组合缘起、改善生命)。

  假相,是不真实的,是能够改变的、能够过去的。

  不好的,让它变成好的;

  好的,让它仗因托缘,一直持续,并且好上加好。

  【师父提策】这是我们生命要去着力的地方。

  【自我放逐】如果我们的生命不在这些地方着力,我们的生命就非常容易在现实世界的边缘上存在。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会认为,“现实社会、现实缘起是众生共业所感,我没有办法改变世界,也不想去改变,但是呢,我也不能说我不活,所以,算了,我不和你们大家站在一起,我到最边缘的地方去。”所以你不知不觉就活在这个世界的最边缘。

  【结合当下】在一个团体中也是一样。慢慢就会认为(团体)不重视我,自己…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八讲 下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