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八講 上篇▪P2

  ..續本文上一頁R> 乙一、色蘊如夢

   如夢,就如我們做夢一樣。佛菩薩、聖者看我們,都是在做夢。

  【夢】我們做夢的時候,不知道自己在做夢,只有醒來才知道是做夢。

  【類比認識】色蘊也是如此。我們(第一眼)看到色蘊本身、看到色法,我們會認爲它是真實的,只有第二個念頭,你去作意的時候,我們才會認識到說:哦,它是物質。

  【作意方識】你真正去緣它的時候,這個色法會變成我們內心上面的一個行相,你會把它當成是心裏的一部分。只有去作意,去正解,用慧去觀照,才知道這個是外在的東西。

  這就是色蘊如夢。

  

   乙二、受蘊如幻

  【幻】幻,如變魔術,無中生有。

  【受蘊如幻】受蘊,是人的感受。如幻,它是不真實的。

  【萬千差別】人的感受是千差萬別的。比如說有人吃昆蟲,吃蚯蚓,我們就很難想象。

  【苦樂感受】人種種的生活習慣以及追求,都是一種感受,有人認爲這樣很快樂,有人認爲這樣很苦。

  【現實爲喻】沒事的人天天打牌、搓麻將、打遊戲機,他認爲這個很快樂;有些人覺得這個是玩物喪志,在浪費時間,是很苦的。

  【無知如盲】大部分人在從事事情本身的時候,不知道這個事情究竟是對還是錯,有意義還是沒有意義。

  【智慧觀照】只有用智慧去觀照的時候才能知道苦樂的感受都是如幻的,不實在的,這樣才能解脫受蘊。

  【隨業流轉,難脫生死】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們從小到大、從生到死、從前生到今生,就會隨著我們自己的習性、習慣,去緣那些我們認爲比較快樂的感受,去遠離那些我們覺得痛苦的感受。

  不願意接觸的人,我們不願意同他接觸;

  不會的東西我們不願意去學;

   麻煩的事情我們不願意去碰——覺得這樣很麻煩,你心裏面不好受,就不願意去碰。

  這樣我們就不容易進步了,不容易轉變。

  

   乙叁、想蘊如泡

  【泡】泡,泡沫,水泡,浪花。看起來水泡一個個是真實的,實際上它很快會過去。

  【類比認識】想蘊是取相,然後給它安立種種名言。這些取相安立的名言與事物本體、諸法實相不能劃等號。

  【錯誤認知】我們在想蘊上無法做到這一步。我們認爲所見、所聞、所認識到的腦筋中的這些影像(取相)和我們用語言來描述、表達的(名言)是完全正確的(符合諸法實相)。

  【錯識過患】這樣我們就在想蘊上不斷堅固,難以超越。

  

   乙四、行蘊如影

  【諸業如影】我們所造的業猶如我們的影子一樣。我們人走路,太陽光下如影隨形,業就是我們的影,一直跟著我們。

  因爲業是如影的,所以是可以忏悔的。否則,無始以來我們所造的業不計其數,多如恒河沙,盡虛空遍法界容納不下。

  

   乙五、識蘊如露如電

  色、受、想、行如夢、幻、泡、影,識蘊如露亦如電。

  【露】如露,朝露;

  【電】如電,下雨時打的閃電。

  露是從空間上來講,我們看得到,很快,露水(就消失了),它是(比喻)事物空間的表現。

  電是時間上的表現,非常快速。

  【認識萬物】(有)時間、空間(上)的表現,萬物才能夠被我們的心認識。

  【心念無常】心本身也是如露如電的,我們心念的生滅是非常迅速的,非常無常的,我們一下這麼想,一下那麼想。

  【心如宇宙】整個宇宙也是時間空間的,宇,指時間;宙,指空間。我們的心念也是宇宙,也是有時間有空間的,並且變化非常快,宇宙的運行變化也非常快。

  

   乙六、攝彼等義

   所以我們就要去思維五蘊,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有爲法,都應作如是觀。

  【如理辨析】“應”,不是“應該不應該”,而是是否與這種“觀”相應。

  【法與非法】如果與這種觀相應,才是佛法;如是觀,才可解脫。如果不是如是觀,只有積累負面的東西、世間法的東西、有爲法的東西,只有越來越沈重,就不是我們佛法用心的方法。

  【師父強調】應作如是觀就是我們與這種觀法是不是相應。與之相應,觀五蘊皆空。

  【人空與法空】五蘊皆空就是人無我,人無我就是法無我的一部分,人空是法空的一部分。如果不能人無我,怎麼能法無我呢?

  【觀人無我】怎麼來觀察人無我呢?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五蘊空,這是人無我。

  【何謂假我】無我,假我,什麼叫假我?不真實的。

  我(的特質是)常、一、主宰,(實際上)它不是常,也不是一,又不能主宰,所以是假我。

  假我是否重要呢?假我也很重要。

  【二假有別】佛法中的“假”,不是世間上“真假”的意思。

  ◇世間上,一百塊錢,這個是真的就可以用,這個是假的,是僞造的,不能用。

  ◇佛教中的假,是假借、憑籍之意,一切法是仗因托緣(而有),因爲仗因托緣,所以是假的。

  【常見誤解】我們所理解的“假”常常是“真假”之“假”。

  如:我這個人怎麼是假的呢?我們明明看到一個人,怎麼說他是假的呢?明明看到前面一桶水,怎麼說是假的呢?明明看到一碗飯,怎麼可能說是假的呢?假的你可以不要吃飯,吃泥渣。

  【如理認識】不是這麼回事,不是真假的假,這個假(的意思是)假借、憑藉。

  【識假破執】任何法都要假借因緣而存在,如果我們能夠觀察到這個法所假借的種種因緣,我們就不會執著;否則我們就會被法本身障礙住,就變成有我了,有自在心,有生死心,有常、有一、有主宰,就會引來無量無邊的苦惱。

  【借假修真】我們四大五蘊的身體、宇宙的萬有,都是我們假借來修道用功(的助緣)。

  【心存感恩】既然這些都是假借衆緣和合而有的,我們就應該對萬物、也對自己,有一種報恩、恭敬、虔誠、尊重的心情。(因爲只有)衆緣和合(我們才能生存),如果沒有人煮飯給我們吃,我們過幾天就死了;沒人給我們水喝,我們過幾天也死;沒有人給我們造房子,我們也會死。這些都是我們人活在世上的緣,仗因托緣我們才能生存。

  【如法觀照】這樣去了解佛法、了解五蘊、了解世界,自然而然我們種種的觀過就會消除。

  【觀過根本】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你肯定會觀過,因爲你都是在事物的表相上來比較,一比較,就有長短、得失、你我、高下,這是肯定的。這不是我們佛教所要處理和解決的問題,這是世間法。

  【了知區別】

  ◇世間法是要追求事物的差別相;

  ◇佛法是要從事物的差別相趨于事物的無差別相,回歸到諸法的本性,明心見性。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八講 上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