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觀照力本身就是一種慧力,(能破煩惱),(我們煩惱的)原因就是我們觀照的能力現不起來,煩惱時失去觀照力,或者說,我們沒有修觀的能力,修不起來。
【解決辦法】所以通過分析、聞思的方法,首先從理論上承許它,然後再從理論到實踐,從理論到現實,找到我們的下手處,這樣我們才有辦法真正意義上用觀照般若。
【師父破斥】否則我們無法運用文字,只有對文字越來越執著,這是肯定的。你看到“佛”、“菩薩”、“涅槃”,你很喜歡,看到“地獄”、“餓鬼”、“畜生”就不想看;看到“功德”很歡喜,看到“過失”、“罪過”,心裏很害怕。這是對文字著相!
【喻】看文學作品,看到何種境界起何種心。
【超越名相】我們學習經論的目的,是培養觀照力。觀照力才是真正的智慧,觀照力培養起來了,才不會在名、相上打轉。
【借相起修】念佛、念經,都是屬于有相修,只是這是好的相,不是世間不好的相。剛開始要借助好的相,但是若弄過頭了,反而變成一種執著。 【理事區別】事修與理修是不同的。事念佛,一心不亂;理念佛,無佛可念,能所雙亡。 【知理方立】念佛只有從事一心不亂證到理一心不亂,才不會退,如果不能見到理一心不亂,人都是靠意志力去堅持的,很少人能堅持下去,一年、兩年……十年、八年,一般人堅持不下去。一般人有意志力,認爲“我做這個事情,天天幹,幹多少年”,但不明道理是很費功夫的,是很不容易做的;學教理、學法的目的就是要懂道理,如果不明道理,學佛就學錯了方向。這些都是比較關鍵的一些問題。 【上根利智】上根利智的人,一聽到“一切法無我”,一切問題就都解決了。如(佛世時的)五比丘,聽到苦集滅道四聖谛便即刻開悟。 【對比認識】現在我們不行了,必須很深入、很詳細的分解,我們聽了多少遍,依然有我。這樣就需要去學習。這是非常關鍵的! 【識自根機】我們要認清楚自己的根機、根性、條件,知道自己是什麼狀態,然後才知道我們該怎麼去學。我們是鈍根呢,利根呢,我們在道次第上的什麼位次?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喻】開車,如果不知道自己已經走到了哪裏,再往下就不好開了。因爲你要開很遠很遠,什麼地方可以休息、什麼地方可以加油,這些都要很清楚。如果不清楚,再往下開,開到一定時候,加油也沒地方加,要吃東西也沒得吃,車壞了也沒人修,都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譬喻曉理】只有很清楚,才不會遇到這些問題,才不會處于混亂、被動、無可奈何的狀態。 【師父破斥】我們通常認爲這個事情我們很熟悉,不會出問題,這都是麻痹大意的狀態!總認爲在日常生活當中這些人、事,這些需要去努力的地方,都很熟悉,不需要花太多心力,不需要學習了,慢慢我們學習的心就沒有了,向別人學習的心就沒有了,希求學習的心就沒有了。 【策發希求】世出世間的學問非常深廣,窮一生都學不完。我們只有(具有)廣大的希求心,認認真真去學,才能夠不斷進步、提升。 【結合現實】我們一生至今,能讓我們回憶起來的事、記在心裏的人是很少的。每人都有父母,每個人都覺得父母恩德大,應孝順父母。但實際上,有多少人一生中很多時間與父母同住呢?一旦同住,就容易觀過。 【觀過惡習】兄弟姐妹如果真正住在一起,也會互相觀過、排斥,問題很多。 老師也如此,老師教我們很多知識,但真正在一起生活,肯定就會觀過。 佛門裏面也是一樣,住久了,因爲有煩惱,所以就會觀過;因爲有觀過的心,所有與你接觸的人都會觀過。 【近則不遜】實際上我們一生當中我們傷害的人都是最親近的人,無緣無故的人不會去傷害,緣分不好的,躲都躲不及,也不會去傷害。(只有)緣分很好的同行善友,時間久了,就會觀過、障礙,業障生起,産生問題。 【可用心處】這些都是可以用佛法來觀照的。 【師父破斥】我們一生,從小到大,好人好事沒有記住多少,不好的人、不好的事記了很多,都是記得一些負面的東西。這樣的心非常有問題,不是一般的有問題! 【嚴重後果】(這樣的心態就是)一直在熏習一些不好的種子,熏習來熏習去,最後我們增長的東西都是惡法,不是善法。 【心的感知】這樣的業,對方是能夠有感受的。內心善良與否,對方都能感覺得到,語言再組裝都是其次的問題。就像一兩歲的小孩,他還不會說話就能感覺出來好人、壞人。語言能表達的是很有限的,都是人內心的感知。 【識心用心】學佛法、學唯識,就是把這些基本的心相告訴我們,人爲什麼會有這些心相,原理是什麼,然後告訴我們如何來把握、通達。 【安住實相】學佛法的目的是讓我們的心住在究竟諸法的實相上,而不是安住在諸法的妄相上。住在諸法的妄相上,我們永遠無法解脫。 【結示】所以,①二無我是非常好用的方法;②一切緣起法都是無我;③轉依,要依智不依識。 【學習次第】從前面九十四個有爲法來通達無爲法;從有爲法的生滅相來通達無爲法的不生不滅相。如果一下就(進入)不生不滅相,我們是很難通達的。只有從生滅相入手,我們才容易學習。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六講 上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