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終極信仰的意義》要點筆記(6/7 )
六、無限發心種正因·發心入道立正見 (7月6日) 【谛觀谛思】: ——無限生命的意思是說,我們生命的存在是無限的。 ——我們的生命能夠無限存在,那它的意義在哪裏呢?存在之後好不好呢? ——如果是痛苦的,那麼無限存在就意味著你有無限的痛苦;如果是快樂的,那麼你就有無限的快樂。 ——也就是說,你如果是快樂的話,那麼你無限存在,也就是無限快樂,就非常好;你如果是痛苦的話,那麼你的生命就是無限的痛苦,那就非常不好。 【如理認識】: ——所以,我們就要來解決無限生命當中存在的這種無限痛苦和無限快樂的問題。 ——我們無限的痛苦需要靠無限的發心,才能夠去解決。 ——也就是,我們的發心也必須是無限的,就是從最初的發心要一直往下發。 ——因爲我們只有不斷去發心一直到成佛,不斷去修行一直到成佛,自己的福德、智慧、慈悲的資糧才能夠不斷得到累積,才能夠從有限變成無限,達到無限。 【如法思維】: ——不然的話,我們無限生命在相續、在等流,但是我們的發心、我們的所作所爲卻是非常小,非常小的,微不足道。 ——雖然在無限生命當中能夠種因,但是,我們在種正因的時候,我們也種了很多的相似因,種了很多的惡因。那麼反過來說,我們是得不償失的。 ——既然是得不償失的,那在無限生命當中,我們痛苦只能減少一點,但是不能從根本上面解決,只能解決無限生命過程當中的一部分問題,只是某一個段落裏邊某一部分的痛苦能夠減少,但不能徹底把它去掉。 ——要徹底去掉無限生命當中的這些痛苦,只是成佛的正因才有辦法,如果不是成佛的正因,要來去除這些痛苦,是不可能的事情。 【認識自心】: ——我們一生當中本身的時間也很有限,就是我們幾十年,天天在努力,我們也種不了多少的正因。 ——更何況,我們常常把握不住自己的內心,在更多的情況下,我們都是一種情緒。 ——情緒好的時候,就容易發心;情緒不好的時候,就不想發心。情緒好的時候,就好好學;情緒不好的時候,就不想學。 ——更多情況下,都是自己、他人彼此之間的一種情緒在起作用,真正談到這個菩薩發心,還非常非常的遠。 【體認思維】: ——菩薩發心,他非常清楚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事的關系、人與物的關系是息息相關、自他不二的。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這樣一個道理。 ——世間上面有種種的苦難,人有種種的問題,所以,才需要我們去發心。 ——如果大家都沒有問題,大家都是佛,都是菩薩,這個世間都是清淨圓滿的,那不用我們發心,大家已經都非常好了。 ——就是因爲有問題、有障礙、有局限,才需要我們去發心。 【學修要旨】: ——我們現在來學佛法,學道次第,就是要從培養自己的發心方面去下手,從培養自己對外在的這些人、事、物的認識上來下手。 ——這個認識非常重要,用佛法的語言來講,就是正見,正見的樹立是非常重要的。 『附錄·思考題』: 1.爲什麼我們無限的痛苦需要靠無限的發心才能夠去解決? 2.如何才能徹底去掉無限生命當中的這些痛苦? 3.什麼是菩薩發心?我們爲什麼需要發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