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人生之一 4

  

認識人生之一(4/4)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

  

(10月24日 下)

  【要點導讀】:

  ◎ 我們的行持和最初的發心相應嗎?

  ◎ 怎樣在內心中修出一個清淨的境界?

  ◎ 如何才算趣入大乘道?

  

  

  四、善修慈悲趣大乘·離諸衰患種正因

  1、體認慈悲菩薩行·世間善法凡夫心

  【慈悲內涵】:

  ——我們常常講“慈悲”,慈能予樂、悲能拔苦。

  ——予樂、拔苦,拔誰的苦呢?給予什麼人快樂呢?衆生嘛。拔衆生的痛苦,給衆生快樂。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無緣大慈”,所謂“緣”,就是條件;那無緣大慈,就是沒有條件的大慈。所謂沒有條件的大慈,就是任運的。

  ——“同體大悲”,自他不二、一體。

  ——這樣子的境界就是非常不簡單的。既要任運,又能夠感受到衆生的苦樂就是我們的苦樂。

  

  【思維觀照】:

  ——那麼對衆生的痛苦和快樂,我們怎麼樣子會有這份慈悲心?怎麼樣來培養這份慈悲心?

  

  怎麼樣來認識慈悲心生起的心相?

  ——剛才談到“心意未生之時”,“未生之時”,那它出現的時候,我們這種心是怎麼起來的?

  

  

  【反觀自省】:

  ——我們去幫助別人的時候,何時能夠談得到說無緣大慈呢?都是有分別心的,也就是都是有條件的。

  ——那麼有條件、有分別心就不是真正的慈悲心。

  ——就不是真正一種任運了,不是真正的一種悲天憫人的菩薩的胸懷。

  

  【趣道方便】:

  ——當然,我們一下子要做到,談何容易。可是,我們可以去體會(這)是一種什麼心情?是一種什麼境界?至少可以(體會)。

  ——我們常常說“可望不可及”,但我們也可以看一看,體會一下、感受一下,甚至我們也可以推測慈悲心究竟是什麼。

  

  【破斥邪見】:

  ——不然的話,我們很容易把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的,點點滴滴的善行就當成慈悲心。

  ——日常生活當中的點點滴滴的善行,更多的是屬于世間的善法。

  ——因爲這些世間的善法比較具體的。冷了,給一件衣服穿;肚子餓了,給你兩個饅頭吃;

  你需要什麼,給你幫助一下;你情緒不好,給你安慰安慰,頂多如此而已。

  ——當然,這種助人爲樂的行爲也是值得贊歎的,(但)究竟同慈悲心的本意,還是相距甚遠。

  

  2、入大乘門學發心·把握要旨離二乘

  【入大乘門】:

  [宗]:那我們學佛,發菩提心、發慈悲心,這些本身都是要去學習的。如果我們有了慈悲心之後,自然而然我們同許許多多的人都能夠相安無事、都能夠互相包容,很容易去感受到別人的心情,別人的內心的境界、內心的狀況。這樣子的話,慢慢才有辦法趣入大乘道。

  

  【如理認識】:

  ——當然,趣入大乘道,有共、不共兩種道。

  ——那麼共(道)呢,就是二乘當中所談到的諸道。

  ——那這些道要除去什麼呢?少分希求獨自寂靜樂。

  ——希求獨自寂靜樂,就是有一部分二乘的人,他所希求的是獨自,就單獨、寂靜的快樂,寂靜樂。那這個要把它除掉,才有辦法趣入大乘道。

  ——那除此以外,大乘人也應修持,(就是)二乘藏中所說的諸法、諸道,都應該要修學,那麼方廣藏中所有的法,我們都應該要學跟修。

  

  【二乘過患】:

  ——爲什麼“希求獨自寂靜樂”不可取呢?其原因就是容易偏到二乘道當中去。

  ——那麼,在二乘道當中,我們越走越遠,就不容易轉到大乘道當中去。

  ——也就是,我們的心逐步逐步不容易去感受到別人的心,去感受到衆人的心,去感受到別人需要什麼,衆人需要什麼,大衆需要什麼。

  ——更不容易有我應該去爲別人、爲衆人、爲大衆、爲群衆做些什麼事(的想法)。

  ——所以獨自寂靜樂時間長了,當然,如果修的好的話,也可能證到羅漢果;修不好的話,那都很難講,我們會修到什麼地方去,就會成爲很麻煩的一個事情。

  ——就是我們的心慢慢慢慢同現實生活當中的境界遠離了、隔絕了。

  ——這樣的話,就不是在學佛法,就不是在發菩提心。

  

  【修道要旨】:

  ——所以,對我們叁乘佛法的因相的把握是很重要的。——師父強調!

  ——因相、果相、生相、滅相。你的因相是什麼?你的果相什麼?

  [宗]:成佛的目的——度衆生;度衆生的目的——爲了成佛。這就是我們佛法同世間法,佛教同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

  

  

  『附錄·思考題』:

  1.慈悲的內涵是什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

  2.反觀我們自己去幫助別人時是慈悲心嗎?我們爲什麼不能把世間善法等同慈悲心?

  3.怎麼才算趣入大乘道?

  4.爲什麼趣入大乘道,必須要在共道中去除“希求獨自寂靜樂”?

  

✿ 继续阅读 ▪ 認識人生之二 1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