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人生之一 3

  

認識人生之一(3/4)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

  

(10月23日 下)

  

  【要點導讀】:

  ◎ 我們的行持和最初的發心相應嗎?

  ◎ 怎樣在內心中修出一個清淨的境界?

  ◎ 如何才算趣入大乘道?

  

  

  叁、福慧雙修菩薩行·佛法對治凡夫心

  1、福報受用叁寶恩·廣積資糧納法義

  【如理認識】:

  ——剛才談到,我們如何來起心動念。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叁心。

  ——“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

  ——佛陀出現世間,他本來已經福德智慧圓滿,其目的要來覺悟有情,廣度衆生。

  ——菩薩初發心,他還沒有圓滿福德、智慧,但是,就是在發心的過程當中,不斷來累積福德、智慧的資糧。

  ——阿羅漢只修慧不修福,菩薩福慧雙修,福也修、慧也修,不是偏慧的。他兩種並重的,兩足尊。

  

  【體認福報】:

  ——佛陀在世的時候,比丘都要去托缽。那托缽的時候,每一個人福報不一樣,所以所得到的供養也不同,跟福報也有關系。

  ——當然,我們現在寺廟裏頭,出家人不用去托缽。我們寺廟裏邊,有齋堂、大寮等等來提供我們修行上面所需要的物質、後勤的一些條件。

  ——但是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出家,如果沒有這份福報,那麼情況又不同了。

  [喻]:打比講,世間上面的一個人,不學佛的人。那麼你同家裏沒有來往、沒有關系了。也就是,你不給家裏面找麻煩,但是你也不去幫助你的家裏。但是你在外的話,你要怎麼生活呢?你要不要去工作?肯定要去工作。你不去工作,你就活不下去。你要住哪裏呀,要吃什麼東西,要穿衣服、也要坐車。那這就是一個、一種福報的問題了。你必須要去工作,不然你生活沒有來源,你就會餓死。要麼你去討飯,你討飯也是一種工作。要麼,你要去求人,求人也算是一種工作,對不對?要麼,你要讓社會上面的一些慈善團體對你進行救助。是不是?

  ——但是我們到廟裏頭來,情況就跟在社會上面不一樣了。

  ——那爲什麼很多人會到廟裏面來供養呢,頂禮呢?我們說,他有信心。

  ——一個方面,施主自己修福報;一方面,也是叁寶的福報。當然,一方面我們自己也有一定的福報。

  ——那因爲你住在一個廟當中,大家變成一家人一樣。他一家人,只要有一個很有福報的人,別人都不會發愁,所以我們這麼多人,他不知道哪個有福報。出一個,其他不用幹了。

  

  【顯正破邪】:

  ——那麼也就是,我們在佛門當中,常常所消受的許許多多的福報都是叁寶給予我們的。

  ——但是,我們要體會得到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我們總覺得,這裏本來就應該有一個廟,這個廟出家人本來就應該要好好修行。

  ——就是對許許多多的事物的認識和看法,總以爲說,本來就應該如此,原來就應該如此。

  

  【師父教誡】:

  ——那我們作爲寺院當中的一員,如何來認識發心,來認識福德、智慧資糧的重要性,就尤其的重要了。——師父強調!

  ——不然的話,我們自己的發心、所作所爲,同佛法的這些基本的概念不能結合了,甚至會背道而馳。

  ——所以在寺院裏頭,自己要常常去感受到叁寶對我們的功德。

  ——那我們自己在叁寶地,如何來成就福德、智慧的功德?怎麼樣子讓我們的資糧累積得越來越多?

  ——資糧累積得越來越多,就表明我們內心越來越充實,內心越來越有力量。

  

  【修道進益】:

  ——一年到頭,我們也做了很多的事情,大家也很用功、精進,也能夠吃苦、吃苦耐勞。這樣子也就是慢慢資糧得到累積。

  ——資糧得到累積之後,逐步逐步對佛法當中的一些觀念,我們會有一點點的體會。

  ——如果我們沒有用功,沒有用心,沒有真正求法、求道的心,就不容易感受得出來。

  ——我們能夠有感受,我們能夠相應,就說明此時此刻,我們有一定的境界。

  ——這個境界就是剛才我所談到的,講說跟聽聞相應的一種境界。

  

  2、講聞相應入道基·善察因果締觀心

  【講聞相應】:

  ——講說跟聽聞相應也是很不容易的,並且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在聽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夠很快覺察到、感受到,說法的法師所講出來的這些話的內涵、意義,我們的心就有辦法領納。

  ——我們講佛法的法師只有對聞法的人根機、狀況了解,才有辦法講佛法,才能夠做到有的放矢。

  

  【趣法要義】:

  [宗]:所有的佛法,都是爲了要對治我們的散亂心、分別心。

  ——《楞嚴經》裏頭談到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我們所有的這些妄念止息了,清淨心就顯示出來,菩提心就顯示出來。

  ——就如我們早上念經的時候,念到最後,大家就越來越齊心,大家的心力就越來越強,內心的力量也越來越大,並且越來越專注。

  ——就是很容易感受得到大家讀誦經文的時候內心的力量。

  ——如果我們內心是一種散亂的、不平靜的、躁動的(狀態),念經的時候,我們所發出來的聲音又不一樣了;我們坐在這裏的威儀又不一樣了;我們整個的身心的外相又不一樣了。

  

  【修心教授】:

  ——所以我們在佛堂當中用功、修行、修心,就是慢慢慢慢來認清自己的心,認清自己在起什麼心,動什麼念,什麼因,什麼果。

  ——起什麼心,就種什麼因。什麼因?善因,還是惡因?世間的因,還是出世間的因?今後的果是什麼?這些因跟果在佛法當中應該是屬于哪一道、哪一類?

  ——這樣子只有在內心非常清明的時候,才能夠有所覺察。

  

  

  『附錄·思考題』:

  1.佛、菩薩和阿羅漢之間的差別在哪裏?

  2.在叁寶地,我們該如何體認自己所消受的福報?

  3.如何來累積福德、智慧資糧?累積資糧的意義是什麼?

  4.對于聽者和說法師而言,講聞相應分別應該達到什麼狀態?

  

✿ 继续阅读 ▪ 認識人生之一 4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