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认识人生之一 3

  

认识人生之一(3/4)

  

——师父开示要点笔记

  

(10月23日 下)

  

  【要点导读】:

  ◎ 我们的行持和最初的发心相应吗?

  ◎ 怎样在内心中修出一个清净的境界?

  ◎ 如何才算趣入大乘道?

  

  

  三、福慧双修菩萨行·佛法对治凡夫心

  1、福报受用三宝恩·广积资粮纳法义

  【如理认识】:

  ——刚才谈到,我们如何来起心动念。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三心。

  ——“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佛陀出现世间,他本来已经福德智慧圆满,其目的要来觉悟有情,广度众生。

  ——菩萨初发心,他还没有圆满福德、智慧,但是,就是在发心的过程当中,不断来累积福德、智慧的资粮。

  ——阿罗汉只修慧不修福,菩萨福慧双修,福也修、慧也修,不是偏慧的。他两种并重的,两足尊。

  

  【体认福报】:

  ——佛陀在世的时候,比丘都要去托钵。那托钵的时候,每一个人福报不一样,所以所得到的供养也不同,跟福报也有关系。

  ——当然,我们现在寺庙里头,出家人不用去托钵。我们寺庙里边,有斋堂、大寮等等来提供我们修行上面所需要的物质、后勤的一些条件。

  ——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出家,如果没有这份福报,那么情况又不同了。

  [喻]:打比讲,世间上面的一个人,不学佛的人。那么你同家里没有来往、没有关系了。也就是,你不给家里面找麻烦,但是你也不去帮助你的家里。但是你在外的话,你要怎么生活呢?你要不要去工作?肯定要去工作。你不去工作,你就活不下去。你要住哪里呀,要吃什么东西,要穿衣服、也要坐车。那这就是一个、一种福报的问题了。你必须要去工作,不然你生活没有来源,你就会饿死。要么你去讨饭,你讨饭也是一种工作。要么,你要去求人,求人也算是一种工作,对不对?要么,你要让社会上面的一些慈善团体对你进行救助。是不是?

  ——但是我们到庙里头来,情况就跟在社会上面不一样了。

  ——那为什么很多人会到庙里面来供养呢,顶礼呢?我们说,他有信心。

  ——一个方面,施主自己修福报;一方面,也是三宝的福报。当然,一方面我们自己也有一定的福报。

  ——那因为你住在一个庙当中,大家变成一家人一样。他一家人,只要有一个很有福报的人,别人都不会发愁,所以我们这么多人,他不知道哪个有福报。出一个,其他不用干了。

  

  【显正破邪】:

  ——那么也就是,我们在佛门当中,常常所消受的许许多多的福报都是三宝给予我们的。

  ——但是,我们要体会得到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我们总觉得,这里本来就应该有一个庙,这个庙出家人本来就应该要好好修行。

  ——就是对许许多多的事物的认识和看法,总以为说,本来就应该如此,原来就应该如此。

  

  【师父教诫】:

  ——那我们作为寺院当中的一员,如何来认识发心,来认识福德、智慧资粮的重要性,就尤其的重要了。——师父强调!

  ——不然的话,我们自己的发心、所作所为,同佛法的这些基本的概念不能结合了,甚至会背道而驰。

  ——所以在寺院里头,自己要常常去感受到三宝对我们的功德。

  ——那我们自己在三宝地,如何来成就福德、智慧的功德?怎么样子让我们的资粮累积得越来越多?

  ——资粮累积得越来越多,就表明我们内心越来越充实,内心越来越有力量。

  

  【修道进益】:

  ——一年到头,我们也做了很多的事情,大家也很用功、精进,也能够吃苦、吃苦耐劳。这样子也就是慢慢资粮得到累积。

  ——资粮得到累积之后,逐步逐步对佛法当中的一些观念,我们会有一点点的体会。

  ——如果我们没有用功,没有用心,没有真正求法、求道的心,就不容易感受得出来。

  ——我们能够有感受,我们能够相应,就说明此时此刻,我们有一定的境界。

  ——这个境界就是刚才我所谈到的,讲说跟听闻相应的一种境界。

  

  2、讲闻相应入道基·善察因果缔观心

  【讲闻相应】:

  ——讲说跟听闻相应也是很不容易的,并且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在听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很快觉察到、感受到,说法的法师所讲出来的这些话的内涵、意义,我们的心就有办法领纳。

  ——我们讲佛法的法师只有对闻法的人根机、状况了解,才有办法讲佛法,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趣法要义】:

  [宗]:所有的佛法,都是为了要对治我们的散乱心、分别心。

  ——《楞严经》里头谈到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我们所有的这些妄念止息了,清净心就显示出来,菩提心就显示出来。

  ——就如我们早上念经的时候,念到最后,大家就越来越齐心,大家的心力就越来越强,内心的力量也越来越大,并且越来越专注。

  ——就是很容易感受得到大家读诵经文的时候内心的力量。

  ——如果我们内心是一种散乱的、不平静的、躁动的(状态),念经的时候,我们所发出来的声音又不一样了;我们坐在这里的威仪又不一样了;我们整个的身心的外相又不一样了。

  

  【修心教授】:

  ——所以我们在佛堂当中用功、修行、修心,就是慢慢慢慢来认清自己的心,认清自己在起什么心,动什么念,什么因,什么果。

  ——起什么心,就种什么因。什么因?善因,还是恶因?世间的因,还是出世间的因?今后的果是什么?这些因跟果在佛法当中应该是属于哪一道、哪一类?

  ——这样子只有在内心非常清明的时候,才能够有所觉察。

  

  

  『附录·思考题』:

  1.佛、菩萨和阿罗汉之间的差别在哪里?

  2.在三宝地,我们该如何体认自己所消受的福报?

  3.如何来累积福德、智慧资粮?累积资粮的意义是什么?

  4.对于听者和说法师而言,讲闻相应分别应该达到什么状态?

  

✿ 继续阅读 ▪ 认识人生之一 4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