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人生之一(2/4)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
(10月22日 【要點導讀】: ◎ 我們的行持和最初的發心相應嗎? ◎ 怎樣在內心中修出一個清淨的境界? ◎ 如何才算趣入大乘道? 二、如法行持須助緣·了達諸法善修心 1、修心修行淨自心·增上環境助道緣 【譬喻修心】: [宗]:他要真正去修心,也就是我們內心當中有那樣子一個清淨的境界,才有辦法理解佛法。 ——如果內心是渾濁的、汙濁的,內心不清淨,肯定就理解不了,就猶如鏡子上面有灰塵一樣,那麼任何的事物出現,都是看不明白。 [喻]:比如我們在這裏念經,一個字一個字往下念、往下讀。如果我們心非常專注的話,眼睛看到經文,心裏專注見到文字,然後一個字一個字在念。這樣子的話,我們的散亂心、狂亂心、分別心,逐步逐步就會淡化了,止息了,妄想也就少了,甚至沒有了。這樣子的話也就是我們的念力就會不斷得到增強,我們的心就能夠持續安住在經文上頭。這就是經文對我們的作用,佛菩薩、祖師大德們對我們的加持的一種力量。 換一個角度說,如果自己僅僅在趕時間、趕速度,爲了要完成任務,情況又不同了。趕時間嘛,一卷本來一個小時,因爲想快點念完,五十分鍾、四十五分鍾把它念完。早晨念兩卷,念完了可以去休息,那念快一點可以省一點時間。那這樣子的作意就是不對頭,就不是一種修心,就不是一種修行。 【修心要義】: [宗]:我們修心也好、修行也好,恰恰都是爲了要對治我們的心。 ——因爲是我們的心不能安住,所以想辦法讓你安住下來; ——因爲你的心不能持續,所以要讓你持續安住; ——因爲你的心一直在躁動,所以要讓你靜下來,就用強製的辦法讓你靜下來。 ——才會有種種的(法門),參禅也好、念佛也好、拜忏也好、打坐也好、持咒(原稿:吃素)也好、誦經也好等等。 【認識修行】: ——也就是我們的心本來都是散亂習慣了。也就是,它在散亂,自己認爲、感覺比較習慣了。要讓你專注、讓你寂靜,就會覺得不習慣。 [宗]:但是我們修行恰恰就是要改變我們日常生活的習慣。 ——你說,修行是改變我們日常生活的習慣。聽起來好像很簡單,實際上面不是很簡單的事情。 ——我們在寺院裏邊,吃飯也好、穿衣服也好、走路也好、說話也好、睡覺也好,跟社會上面不學佛法的人,都是不一樣的。 ——那不學佛法的人,他肯定不知道說,出家人吃飯怎麼吃,穿衣怎麼穿?你拿一個袈裟給他搭,他肯定就不知道怎麼辦,他肯定搭不起來、穿不起來。那拿缽盂怎麼拿,他也拿不起來。 ——也就是,我們在寺院當中的行住坐臥的一切,這種規律,這種生活的內容,已經跟社會上一般不學佛的人,有很大的不同。 ——當然這些僅僅是形式方面。要把形式方面的改變過來,也不是很簡單的事情。 【修道助緣】: [宗]:我們多生多劫多世在生死當中輪回習慣了,要還原成同佛法比較相應的一種行爲的習慣,行爲的一種規範,如果我們沒有特地去注意,或者說我們沒有一個好的環境,大家一起來用功、修道的話,是非常困難的。 ——也就是,修道的環境對我們自己用功的一種幫助。 2、對境修心觀諸法·如理作意法調心 【對境觀心】: ——我們在寺院當中集資糧,發心、修行,一年來,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等等,會有很多很多的境界。 ——那麼我們遇到很多很多的境界之後,自己是如何起心、如何動念是很關鍵。 ——如何在“心意未生之時”,“事物始生之處”做功夫、用心,這是很重要的。 ——“心意未生之時”就是我們念頭還沒有起來的時候;“事物始生之處”就是這個事情還沒有發生,就要發生的時候,我們能不能觀察到。 [喻]:比如,我們看到那個地方有火苗,那我們趕緊要把它滅掉,要不然它就起火了;這顆種子要發芽了,那我們就要保護它,給它很多的條件,最後它就能夠發芽、成長、開花、結果。但是我們不容易看到這些。 【觀諸法相】: ——萬物始生之處,它一切法都是生住異滅的;心也是一樣的,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生老病死。 ——從身體方面有生老病死,從心理有生住異滅,從事物有成住壞空、世界也成住壞空。 ——它是怎麼生的?那它是怎麼成的?就是事物的生相是什麼?我們的心的生相是什麼?住相是什麼?滅相是什麼? 【如理認識】: ——涅槃是不生不滅,生死是有生滅。 ——這種生滅相,它時時刻刻都是存在的,我們起心動念就是我們的生滅相。 ——我們的心如果如如不動,就是涅槃的不生不滅相。 【締觀自心】: ——我們如何來感受到內心的生滅和不生滅? ——反過來說,我們生滅也不知道,不生不滅也不知道。 ——因爲不知道我們內心的生滅相,所以也就體會不出不生不滅相的境界。 ——那我們如果能夠了知自己的心是怎麼生起來,怎麼滅下來的,就要去修心。 ——如果沒有修心的話,我們都是粗心大意,怎麼能夠感受得到呢? 【對境用法】: ——常常我們說“無常”,生滅法都是無常。 ——那我們怎麼樣子在生滅法當中體會無常?怎麼樣子用無常來觀待世間的生滅法? [喻]:過去,有一個人,他家裏有一個非常珍貴的古董,被他的朋友不小心弄壞掉了,摔到地上打破了。他這個朋友嚇得不得了。他說,這下子麻煩了,賠不起,這價值連城啊,他不知怎麼辦好。(但)那個物主,他就在那裏如如不動,好像什麼事情沒有發生一樣。那對方就覺得很奇怪,我把你這麼重要的東西給你弄破掉,你坐在那裏如如不動,好像很高興。通常人會傷心死了,(但)你一點沒事。他(的朋友)問他:“哎,我把你這麼重要的東西搞壞了,你坐在那裏怎麼一點事沒有?”他說:“我是學佛法的人,我在修無常觀。”他說:“這個東西本來就要會壞掉,只是會壞到誰的手?只是說你運氣不好,壞到你的手上去。所以,怨你、苦惱也沒用啦,沒有不壞的東西。”——那這個人,他就能夠知道用無常來觀待事物,那就是一種功夫、一種境界。 ——也就是,遇到很大的逆境、挫折的時候,我們真正能不能用佛法來觀察? 【認識問題】: ——但是我們常常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不順心的事情,同我們習氣不符合的時候,我們不容易觀察得到,這就是無常。 ——更多的情況下,我們會在這些無常的境界上進行非理作意。 ——那麼,這種的非理作意本身就是我們學佛法很大的一個障礙。 【學修要旨】: [宗]:學佛法,我們所要培養的就是要對事物的一種如理作意的能力和方法。 ——我們能夠如理作意,那我們不管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遇到什麼、接觸到什麼,順境也好,逆境也好,我們內心裏頭就會有這種佛法的力量。 『附錄·思考題』: 1.“心意未生之時”,“事物始生之處”分別指什麼? 2. 如何從不同角度認識生滅法?生滅法的特征是什麼?涅槃是一種什麼狀態? 3. 如理作意是一種什麼樣的能力?如何通過學佛法培養這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