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生之一(2/4)
——师父开示要点笔记
(10月22日 【要点导读】: ◎ 我们的行持和最初的发心相应吗? ◎ 怎样在内心中修出一个清净的境界? ◎ 如何才算趣入大乘道? 二、如法行持须助缘·了达诸法善修心 1、修心修行净自心·增上环境助道缘 【譬喻修心】: [宗]:他要真正去修心,也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有那样子一个清净的境界,才有办法理解佛法。 ——如果内心是浑浊的、污浊的,内心不清净,肯定就理解不了,就犹如镜子上面有灰尘一样,那么任何的事物出现,都是看不明白。 [喻]:比如我们在这里念经,一个字一个字往下念、往下读。如果我们心非常专注的话,眼睛看到经文,心里专注见到文字,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在念。这样子的话,我们的散乱心、狂乱心、分别心,逐步逐步就会淡化了,止息了,妄想也就少了,甚至没有了。这样子的话也就是我们的念力就会不断得到增强,我们的心就能够持续安住在经文上头。这就是经文对我们的作用,佛菩萨、祖师大德们对我们的加持的一种力量。 换一个角度说,如果自己仅仅在赶时间、赶速度,为了要完成任务,情况又不同了。赶时间嘛,一卷本来一个小时,因为想快点念完,五十分钟、四十五分钟把它念完。早晨念两卷,念完了可以去休息,那念快一点可以省一点时间。那这样子的作意就是不对头,就不是一种修心,就不是一种修行。 【修心要义】: [宗]:我们修心也好、修行也好,恰恰都是为了要对治我们的心。 ——因为是我们的心不能安住,所以想办法让你安住下来; ——因为你的心不能持续,所以要让你持续安住; ——因为你的心一直在躁动,所以要让你静下来,就用强制的办法让你静下来。 ——才会有种种的(法门),参禅也好、念佛也好、拜忏也好、打坐也好、持咒(原稿:吃素)也好、诵经也好等等。 【认识修行】: ——也就是我们的心本来都是散乱习惯了。也就是,它在散乱,自己认为、感觉比较习惯了。要让你专注、让你寂静,就会觉得不习惯。 [宗]:但是我们修行恰恰就是要改变我们日常生活的习惯。 ——你说,修行是改变我们日常生活的习惯。听起来好像很简单,实际上面不是很简单的事情。 ——我们在寺院里边,吃饭也好、穿衣服也好、走路也好、说话也好、睡觉也好,跟社会上面不学佛法的人,都是不一样的。 ——那不学佛法的人,他肯定不知道说,出家人吃饭怎么吃,穿衣怎么穿?你拿一个袈裟给他搭,他肯定就不知道怎么办,他肯定搭不起来、穿不起来。那拿钵盂怎么拿,他也拿不起来。 ——也就是,我们在寺院当中的行住坐卧的一切,这种规律,这种生活的内容,已经跟社会上一般不学佛的人,有很大的不同。 ——当然这些仅仅是形式方面。要把形式方面的改变过来,也不是很简单的事情。 【修道助缘】: [宗]:我们多生多劫多世在生死当中轮回习惯了,要还原成同佛法比较相应的一种行为的习惯,行为的一种规范,如果我们没有特地去注意,或者说我们没有一个好的环境,大家一起来用功、修道的话,是非常困难的。 ——也就是,修道的环境对我们自己用功的一种帮助。 2、对境修心观诸法·如理作意法调心 【对境观心】: ——我们在寺院当中集资粮,发心、修行,一年来,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等等,会有很多很多的境界。 ——那么我们遇到很多很多的境界之后,自己是如何起心、如何动念是很关键。 ——如何在“心意未生之时”,“事物始生之处”做功夫、用心,这是很重要的。 ——“心意未生之时”就是我们念头还没有起来的时候;“事物始生之处”就是这个事情还没有发生,就要发生的时候,我们能不能观察到。 [喻]:比如,我们看到那个地方有火苗,那我们赶紧要把它灭掉,要不然它就起火了;这颗种子要发芽了,那我们就要保护它,给它很多的条件,最后它就能够发芽、成长、开花、结果。但是我们不容易看到这些。 【观诸法相】: ——万物始生之处,它一切法都是生住异灭的;心也是一样的,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生老病死。 ——从身体方面有生老病死,从心理有生住异灭,从事物有成住坏空、世界也成住坏空。 ——它是怎么生的?那它是怎么成的?就是事物的生相是什么?我们的心的生相是什么?住相是什么?灭相是什么? 【如理认识】: ——涅槃是不生不灭,生死是有生灭。 ——这种生灭相,它时时刻刻都是存在的,我们起心动念就是我们的生灭相。 ——我们的心如果如如不动,就是涅槃的不生不灭相。 【缔观自心】: ——我们如何来感受到内心的生灭和不生灭? ——反过来说,我们生灭也不知道,不生不灭也不知道。 ——因为不知道我们内心的生灭相,所以也就体会不出不生不灭相的境界。 ——那我们如果能够了知自己的心是怎么生起来,怎么灭下来的,就要去修心。 ——如果没有修心的话,我们都是粗心大意,怎么能够感受得到呢? 【对境用法】: ——常常我们说“无常”,生灭法都是无常。 ——那我们怎么样子在生灭法当中体会无常?怎么样子用无常来观待世间的生灭法? [喻]:过去,有一个人,他家里有一个非常珍贵的古董,被他的朋友不小心弄坏掉了,摔到地上打破了。他这个朋友吓得不得了。他说,这下子麻烦了,赔不起,这价值连城啊,他不知怎么办好。(但)那个物主,他就在那里如如不动,好像什么事情没有发生一样。那对方就觉得很奇怪,我把你这么重要的东西给你弄破掉,你坐在那里如如不动,好像很高兴。通常人会伤心死了,(但)你一点没事。他(的朋友)问他:“哎,我把你这么重要的东西搞坏了,你坐在那里怎么一点事没有?”他说:“我是学佛法的人,我在修无常观。”他说:“这个东西本来就要会坏掉,只是会坏到谁的手?只是说你运气不好,坏到你的手上去。所以,怨你、苦恼也没用啦,没有不坏的东西。”——那这个人,他就能够知道用无常来观待事物,那就是一种功夫、一种境界。 ——也就是,遇到很大的逆境、挫折的时候,我们真正能不能用佛法来观察? 【认识问题】: ——但是我们常常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不顺心的事情,同我们习气不符合的时候,我们不容易观察得到,这就是无常。 ——更多的情况下,我们会在这些无常的境界上进行非理作意。 ——那么,这种的非理作意本身就是我们学佛法很大的一个障碍。 【学修要旨】: [宗]:学佛法,我们所要培养的就是要对事物的一种如理作意的能力和方法。 ——我们能够如理作意,那我们不管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遇到什么、接触到什么,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我们内心里头就会有这种佛法的力量。 『附录·思考题』: 1.“心意未生之时”,“事物始生之处”分别指什么? 2. 如何从不同角度认识生灭法?生灭法的特征是什么?涅槃是一种什么状态? 3. 如理作意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如何通过学佛法培养这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