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讀“評印順法師心經講記”

  讀“評印順法師心經講記”

  蔡惠明

  l、一段奇妙的因緣

  印順導師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乙是在民國叁十六年夏于浙江奉化雪窦寺所講,後收入“妙雲集”上編之一,距今已有半個世紀,一直受到推崇,並無異議。今年九月,“內明”第二叁四期刊出“評印順法師“心經講記””一文後,引起海內外佛教善信的注意。我曾詢問本文作者,可他怎麼也想不起曾向r內明”投過稿,問我索閱所刊之文,並聲明說:“幾年前某老曾托審看印師的“妙雲集”,閱後寫了感想,作爲內部交流之用,並請某老指教。豈知某老誤會了,竟未細讀全文內容,套上信封就付郵。”此事使他很尴尬,問能否給“內明”主編寫一“聲明”,以表達這是他不成熟的意見,無意公開發表。我勸他不必爲此不安,因學術上提倡爭鳴,各抒所見,是正常的。既然登了,聽聽反應,也是可以的。他是我所敬仰的前輩之一,盡管我們在佛學研究上存在不同看法,伹我們還是求同存異,互相尊重。我編輯的“上海佛教”雙月刊,以“各宗並弘,在教言教”爲宗旨,他是編委,發表過不少有水平的佳作。他又是大乘學者,精通臺、賢,對我從事原始佛教和“阿含經”的研究很不理解,希望我不要走“回頭路”。我感謝他對晚輩的愛護,並解釋說,提倡原始聖典的研究,正是要貫徹印順導師所倡導的“會通“阿含”、弘揚大乘”,並非走“回頭路”。因此我們誰也不曾說服誰,仍然各行其是。在讀“評印順法師“心經講記””後,我曾就自己的感想,寫了“關于佛教研究的幾個問題”一文在二叁六期本刊發表,不指名也不針對性地敘談個人的看法。今拜讀昭慧法師的辯正論文及編者按,想再趁此機緣,補充陳述管見,抛磚引玉,敬請海內外善知識指教。

  二、徙龍樹、提婆學說說起

  評本文作者提出“講記”以叁法印貫徹一實相印,斷定這是“以聲聞叁法印釋般若第一空義”。認爲這輿“大乘空義”相違的。我們不妨探索一下大乘空宗創始人龍樹、提婆的學說和思想,弄清來龍去脈:

  龍樹、提婆所組織的大乘學說體系可從深、廣兩方面來看。先從“廣”的方面看,他們首先抓住了佛學的根本問題,郎究竟的境界問題。龍樹認爲最究竟的境界應以菩提爲目標,當時部派佛學則多偏重解脫,如“異部宗輸論”說叁乘的不同在于解脫的不同,並辨稱解脫之道有同輿不同。大乘則重于菩提、智慧。佛陀意譯爲“覺者”,已含有菩提的意義在內。然而將菩提當作佛體,在部派時代大都不能同意。如上座部的:鬧事”就反對這種提法。當時贊成此觀點的是屬大家部的北道部,後來發展接近大乘。龍樹抓住這一根本點,把它組成大乘學說體系。“般若經”中說菩提,就列舉“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等叁方面。其中“一切智”是部派佛學的最高智慧。“道相智”包括大小乘道在內。“一切相智”則非但知道一切法的共相,而且知道一切法的自相。從以上叁相來解釋菩提,是較部派佛學圓滿了。還有被部派佛學公認的實、舍、寂、智四處,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龍樹也納入在“菩提資糧論”中,而且講得很深。如四無量中的“舍”,部派的解釋是舍棄一切和沒有執著,龍樹則認爲是“入甚深法界,滅離諸分別,悉無有功用,諸處自然舍,”說得更廣了。

  從深度方面看,龍樹依據“寶積經”講了“中道觀”,它此空觀更進一層,以此作爲根本方法論,對部派偏執一邊的說法給予批評。在“中論”第二十四品“觀四谛品”中提出了“叁是偈”,就是:

  “家因緣生法,我說郎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我國天臺宗對頌中的“空、假、中”特別注意,稱爲二二谛偈”。龍樹立此偈原意也是批評部派佛學的偏見的。佛教的根本原理是緣起說,但各部派對緣起的解釋不盡相同,如有部主張“一切有”,就以緣起爲根據,提出六因、四緣,結果把凡是從因緣生的法都說戍實有。龍樹的“叁是偈”就在破“實有”。指出緣起法有兩個方面:一、是無自性,郎空(“我說即是空”)。二、諸法是一種“假名”(“亦爲是假名”)。兩者是相互聯系的。由于它無自性才是假設,因爲是假設才是空,這就是既不著有(實有),也不著空(虛無的空)的“中道觀”。可見中觀思想是從緣起空思想發展起來帥。

  綜上所述,龍樹講的“空”,是“假、空,中”的統一,輿部派把“空”看成極端而發展到“零”或“否定”截然不同。它包括空的叁重意義:一,空的本身,二,空的因緣,叁、空的意義。在“中論”中,龍樹又說:

  “汝今實不能,知空空因緣,及知于空義,是故自生惱。”

  如果不先了解空的本身是什麼,又不知道爲什麼講空

  更不了解空的實際應用和意義所在,那就自生煩惱了。

  龍樹的主要思想主要集中表現在“中論”提出的“八不緣起”和“實相涅槃”兩個方面。“八不緣起”屬于“境”的部份,“實相涅槃”則爲“行”,“果”部份。所以本文作者說:““中論”中明白顯示因緣無性,故無因緣,何得執因緣生一切法也。”顯然是曲解“八不緣起”和“實相涅槃”,對“緣起性空”的道理,似未生圓解。

  其次,龍樹認爲釋尊提出的綠起說是全面的,他不單純說有或無,而是有無的統一。如從因果關系上說有無,就能推出生滅,常斷,一異、來去等現象,這些都是從時空上因果相應而說的,但真正的緣起說,對八個方面都不能執著,執著了就等於戲論。在龍樹看來,緣起論上單純執著生減等是不正確的,所以是戲論,而佛陀聽說的緣起,是超出戲論,消滅戲論,也可說是寂滅狀態。戲論是一個譬喻,在印度把人們認識上的概念也看成是名莒,名雷有有用的,無用的,無用或不正確的名言就是戲論。第一義空是離文字書說的,凡有莒說,都是戲論,評文作者說了他的圓教第一義空,“非是凡夫所見的虛空,亦非外道所執之斷空,亦非二乘所證之偏空。”一法不立中,萬德圓彰,萬德圓彰中,一法不立,此正是第一義空。並指責印順導師“全不達此義,不亦謬乎!”氣勢洶洶的訓人的樣子,實質上是未得謂得,色厲內荏!

  提婆繼承和發展了龍樹學說。龍樹主張“破邪顯正” ,提婆則認爲“破而不立”。在“中論·觀五陰品”中最俊二頌說:

  “若人有問者,離空而欲答,是則不成答,俱同于彼疑。若人有難問,離空說其過,是不成雖問,俱同于彼疑。”含義比較隱晦。提婆在“四百論”有兩個頌,卻把破空的原則表達出來,頌文是:

  “一法若有體,諸法亦複然。一切法本無,因緣悉皆空。”接著又說:

  “真實觀一法,諸法不二相。谛了是空已,則見一切空。”

  說明如真實地觀一切法空或有,其余的也不會例外(不二相),正因爲如果真實地了解空,那麼必然一切皆空。評文在說“不達第一義空”時,大兜圈子,卻沒有說出所以然。看來還須重新學習提婆的這二首頌。

  另外,提婆還發展了龍樹的二谛說。龍樹認爲,對佛陀說法要分別看待,有時佛以世俗谛說,有時是以勝義谛說。有人提問:既然以勝義谛爲真實,何必還要世谛呢

  在“中論”中頌說:“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世谛所理解的道理就是常識,用語言文字表達,所以又稱俗谛。麗第一義谛只能憑現觀得到,但要別人了解它“因指見月”,就離不開語言文字的俗谛,也就是二二是偈”中提到的“假名”。“假名”即言說施設,與俗谛相應。“我說即是空”就顯示第一義谛。龍樹的中道觀就含有不偏于俗,不偏于真,統一二谛的意義。提婆則在龍樹的空(法本性)、不空(假名)之外,還提出了“實有”和“假有”的說法。他在“廣百論·教誡弟子品”中有頌說:

  “諸世間可說,皆是假非真;離世俗名言,乃是真非假。”可見印順導師所說原是一種方便,而評文反斥爲妄,倒是顛倒見了。

  叁、關于“以世智爲般若”

  大乘思想的源流,可從曆史根源和社會根源兩方面來分析。從曆史根源看,它是從部派佛學發展而來,各部派對它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大家部的幾派影響較爲突出。當然這並非說由部派轉化爲大乘,而是說大乘吸收了各部派的特長,得到獨立發展。從社會根源看,大乘思想發生並流行在案達羅和笈多兩王朝也不是偶然的。當時兩王朝已達到政治上的統一,但佛教內部矛盾重重,必須適應新的形勢,朝統一方向發展,于是出現了新興的大乘。一般認爲,般若類大乘經最先出現,這是因爲:

  一、“般若經”內容主要講法無自性,不可執著,也就是“法空”。部派中有部學說認爲佛說法都有自性,都是實在,走向極端,因而出現“緣起性空”思想加以破斥。

  二、很多大乘聖典如“法華”,“華嚴”的主要思想都是以般若爲基礎,因此由般若經先行。

  叁、大乘流行前,諸經按內容和分類有九分教或十二分教,其中有“方廣”,是指它說理方正、範圍廣闊。唐玄奘編譯“大般若經”,有十六會。前五會是根本般若經,文字雖有廣暑,但內容卻相似。以後各會稱雜類,謂雜般若經。即第六會勝天王般若,第七會曼殊室利般若,第八會那伽室利般若,第九會金剛般若,第十合理趣般若,第十一至十六會分別說六度般若。依“現觀莊嚴論”說:“前五會是專談從發菩提心直到成佛階位與觀行。”第六會勝天王別說他初發心修行的自證境界。第七、八兩會則特明般若的“無所得”的宗趣。第九會金剛般若專述見道與究竟道的無分別智的無相境界。第十理智般若專述佛智境。這樣十六會般若依行位判,前五會是談從初發心到最後成佛的全部境、行、果,第六會是遍說初發心資糧道的般若,第七、八會文殊和那伽則是逼談加行道。第九會金剛般若遍談見道,第十會理趣般若專說佛果。第十一至十六會則爲專述修道般若。其中“雜類般若”的內容很不相同,如我國佛弟于極爲熟悉的“金剛經”,在十六會中,份量最小,只叁百頌,可看作般若…

《讀“評印順法師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性與頓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