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族文化經典的寶庫——四川德格印經院

  藏族文化經典的寶庫——四川德格印經院

  蔡惠明

  在四川省德格縣有一座中國最大的、古老的藏文印經院——德格印經院,占地一千六百平方米,大小藏式房屋數十間。清雍正十年(一七叁二年),第十二代德格上司卻登巴澤仁發起建造印經院,經曆代增刻書版,現保存藏文典籍書版二十一萬七幹塊(兩面刻字,合計四十叁萬多頁)和少數藏畫版,內容包括各種佛教經典的譯作、著作、傳記、曆史、醫學、哲學、天文、曆算、辭書文法、詩詞音韻、音樂、美術、雕刻和工藝技術等大小八十二部,五百八十六冊。著名的“甘珠經”、“丹丹珠經”、“薩迦全書”、“四部醫典”、“醫學總集”、“西藏土統明鑒”、叁不喀巴全集前刻、續刻”、“西藏宗教源流”、“唐東畫傳”、“佛教源流”、“詩例”、“衛藏神山志”等。這些經版,爲研究西藏文化、曆史、佛教、藏醫的重要資料,堪稱藏族文化經典的寶庫,其中有些是德格孤本,極爲珍貴。德格印經院在曆史上與西藏拉薩布達拉宮印經院、後藏日喀則印經院並稱叁大藏文印經院。由于拉薩、日喀則印經院遭到嚴重破壞,已蕩然無存,德格印經院保存比較完好,更引起舉世重視。

  這座藏文印經院位于金沙江叫,四周森林茂密,采用當地桦木刻版,以桦木燒製的墨汁印刷,就地取材,成本低廉。跨進印經院大門,猶如一腳踏回古代,但見一對對古裝藏族工人對坐著,一個往版上抹墨,一個往版上貼紙,然後用滾桶往上一滾,熟練而機械重覆操作。這種古老的印書方法,就是原來我國發明的最早的印刷術——刻版印刷,在此被完整地保留下來了。真實而形象啓示我們祖先的曆史功績和聰明才智。

  印經院是按藏式建造的,體現了濃厚的民族風格叁一十多萬塊的經版,整整堆放了叁層樓房。典籍浩繁,可說是藏族古代文化的百科全書,是西藏人民具有悠久曆史和優良文化傳統的見證。兩百多塊的畫版中有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梵文、尼泊爾文、藏文對照的“八千頌”經版,至今已有叁、四百年。

  藏文大藏經由甘珠爾、丹珠爾兩部組成,是世界知名的佛教叢書。“甘珠爾”意爲佛語部,包括顯、密經律,有害一千一百零八種。“丹珠爾”意爲論部,包括經律的闡明和注疏、密教儀軌和五明雜著等,有害叁千四百六十一種。兩部份都以譯本爲主,僅“丹珠爾”中收有少數藏人著述。西藏佛教徒在八、九世紀和十一 、十二世紀,翻譯了大量佛書,十四世紀初曾由內地運去刻印器材,在奈塘寺刻版印刷,印版今已不存。十四世紀後半葉,噶舉派的衮噶多吉編訂了“甘珠爾”,日喀則夏魯寺的布頓編訂了“丹珠爾”。“甘珠爾”前後曾刻過十幾次。所刻版本,有北京版、奈塘新版、德格版、卓尼版四種,而以德格版最爲完整。不少專家學者不遠千裏來到德格印經院觀光,全國各地的科研單位、大專院校、醫院和佛寺,以及印度、日本、尼泊爾、東南亞和西歐各國都來函要求印書。印經院目前正在爲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波恩大學翻印“丹珠爾”。近幾年來,共印“甘珠爾”“丹珠爾”“你瑪”等經書五千七百多部。

  爲了保護這一民族瑰寶,有關部門已撥款維修。據統計,光是對二十多萬塊經版全部抹酥油一次,就用去酥油(即奶油)八萬余斤。現正准備補刻完散夥的“仁慶丁作”、“你絨”、“米旁克久”叁部書,共二千七百塊經版。補刻畫版十一塊,新刻畫版五塊。同時還培養一百多名的刻版工和四百多名的印刷工,以解決“青黃不接”的技工問題。

  摘自《內明》181期

✿ 继续阅读 ▪ 大乘不離小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