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不離小乘

  大乘不離小乘

  蔡惠明

  一、大乘佛教的興起

  在部派佛教流行期間,大乘思想于南印度已開始傳播。當時在家佛徒中流行著對安放佛陀舍利的佛塔崇拜,從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團——菩薩家。參加這些教團的有出家的導師(僧侶)和在家的信家。他們中間一部份人爲了修持和傳教的需要,編輯了闡述大乘思想和實踐的經籍,起初爲般若系經典,以後又有“妙法達華經”、“維摩诰經”、“華嚴經”和“無量壽經”等出現。這些經典闡發了空,中道、實相、六度,菩薩道、多佛、叁乘分別和一心本淨等思想。並在上述各種經典的思想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大乘兩個主要派別:

  1、中觀派,亦稱大乘空宗,約在公元二世紀時開始形成,創始人是龍樹,經提婆、羅睺羅跋陀羅傳至佛護和清辨時,因對中觀的理論有不同的解釋,而分爲自續派和應成派。中觀派發揮般若經系的思想,認爲修持最高的境界是空,“空是不可描述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現象都是一種相對的依存關系(緣合)和一種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它本身沒有實體(無自性)。具有正見的佛弟子應該證悟上述空性的“真谛”,但對被無知(無明)覆蓋的凡夫仍須導以“俗谛”,即承認世界相對存在的真理。龍樹著的“中論”,又稱“中觀論”或“正觀論”,與“十二門論”、“百論”合稱“叁論”。青目注釋,姚秦鸠摩羅什譯,四卷。主要內容是闡發“八不緣起”和“實相涅槃”,以及諸法皆空義理的學說。卷首的“八不偈”:“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觀四谛品”的“叁是偈”:“象因緣生法,我說郎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是全論中心思想的概括。“八不偈”源自氣雜阿含經”第二六二經的“離有離無”;第九六一經的“離斷離常”;第二九七經的“離一離異”;第叁叁五經的“離來離去”等敬示,批判了緣起法上的種種謬論,指出單純執著生滅、常斷、一異、來出等,是不正確的“戲論”。應該超出戲論,消滅戲論,得出現象實在的認識,即實相。“叁是偈”則是依據“雜阿含經”所述的觀點,對中觀下了定義,認爲真正的緣起法,是既要看到無自性(空),又要看到假名(有),假名輿空相互相聯系,就是中觀。義淨在“南海寄歸傳”卷一說:“中觀則俗有真空,體虛如幻”,即是此意。“中論”最後的“觀涅槃品”,還以偈說:“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又說:“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厘差別。”只要消除無明,就可以達到涅槃。涅槃是無得亦無至,不斷亦不常,不生亦不滅,排除了生死幹擾的寂滅境地,使世間輿涅槃在實相上統一。龍樹爲大乘佛教的宗教和社會實踐開辟了新的道路,他的宗教哲學思想對中國佛教的叁論宗、天合宗等都有很大的影響。

  二、瑜伽行派亦稱大乘有宗,興起于公元四至五世紀間,爲無著、世親二兄弟所創,因強調瑜伽的修行方法並以瑜伽行總結全部佛教教義而得名。主要經論是“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唯識二十論”、“戍唯識論”等。無著的主要佛學思想,概括在他的“攝大乘論”中,這部論書根據“大乘阿昆達磨經”對唯識論進行系統的闡明,認爲阿賴耶識是一切諸法的根本,也是生死輪回的主體,具有能藏、所藏和執藏叁種性質。他還提出叁性說,以闡明“一切唯識”、“境無識有”。他認爲從認識上看,對宇宙萬有可分析爲叁性,即遍計執性、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他主張戒、定、慧叁學,勤修六波羅密,把證悟的階段分爲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階位,最後達到“無住處涅槃”的境界。他的胞弟世親午夜聽無著誦“十地經”後感到其法深妙,發心弘揚唯識論。在“唯識二十論”、“唯識叁十頌”中,充份闡明“識生似外境現”的思想,認爲外境本來就不存在,由于識生起的作用轉變爲心的對象,如同病目見空華。世親的繼承者有親勝和火辨兩家,較親勝稍後發揮親勝學說的德慧和安慧,他們被稱爲無相唯識派。世親的另一繼承者是陳那,他是後期瑜伽行派的先驅。陳那的後繼人有護法和法稱,護法發展了世親和陳那的唯識學說,法稱則發揮了陳那的因明學說。瑜伽行派提出“萬法唯識”、“叁界唯心”的理論,他們把識分爲叁類,而將第八阿賴耶識看作是世界(現行)的根源(種子),個人所認識的一切現象都是由阿賴耶識所派生的(種于生現行),所以名之爲“所知依”。瑜伽行派的根本論書是“瑜伽師地論”,簡稱“瑜伽論”,傳爲古印度彌勒口述,無著記錄。瑜伽師地,慧爲瑜伽師修行所曆的境界(十七地),因此亦稱“十七地論”。唐玄奘譯,一百卷。全論分五部份:一、本地分(一至五十卷)。將瑜伽禅觀境界或階段分爲十七地,即五識身相應地、慧地、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無尋無伺地、叁摩羅多地,非叁摩羅多地,有心地、無心地、聞所成地、思所戰地、修所戍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有余依地、無余依地。二、攝決擇分(五十至八十卷),論述十七地的深隱要義。叁、攝釋分(八十一至八十二卷)。釋十七地有關諸經,特別是r阿含經”的說法和儀則。初明說法應知的五分,次明解經的六義。四、攝異門分(八十叁至八十四卷),釋十七地有關諸經,特別是“阿含經”所有諸法的名義和差別。五、攝事分(八十五至一百卷),釋十七地有關叁藏,特別是“雜阿含經”等家多要義。初明契經事,次明調伏事,後明本母事。五分中以本地分爲重點,後四分主要是解釋其中的義理。

  大乘輿興起並盛行後把部派佛教貶稱爲小乘,當然部派佛教是不會接受這一貶稱的。因爲“小”的梵文Hina音譯“醯那”,合有卑劣、下賤和道德上屬于“惡行”的意思。這樣就形成大小乘的對立,終致分道揚镳。不過,後來文獻上應用開了,大家看慣了,也就習以爲常。現在用“小乘”一詞,並非含有貶意,僅表明這樣一個事實;在大乘學說流行以後,部派佛學還在繼續,不過因受大乘影響,學說內容有所改變,而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郎小乘階段(這名稱在北傳佛教因沿習巳久,約定俗戍。伹南傳上座部佛教從未承認)。這個階段延續的時間相當長,可說輿大乘佛學相終始。嘗時小乘發展了好幾派,主要有:說一切有部、經量部·正量部等。他們流行于中印度、西北印度一帶,正量部還流行于西印度。由于白匈奴的入侵,佛教受到嚴重破壞。佛教典籍如法滅的“蓮華兩經”、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等對此都有記載。至于上座部已從印度本土移往斯裏蘭卡,大家部因它的學說接近大乘,大乘學說一流行,這兩部亦就不受人注意了。本文所指的小乘,是沿襲習慣上的稱呼,也就是大乘成立後把它以前的佛教統稱小乘,請讀者注意和理解。

  二、大乘學者多來自小乘

  從史料記載看,大乘學者多來自小乘。如中觀派奠基人龍樹,亦譯籠勝或龍猛,他初從迦毗摩羅學小乘叁藏,後來改學大乘經典,深達奧義,繼馬鳴之後,傳播大乘。龍樹的主要著作“大智度論”中,大小乘交涉曆曆可見:一,“大智度論”體裁爲解佛語,解佛語的不爲毗昙必爲毗勒。毗勒雖失傳,但可從“成實論”中見它的雛形。诃梨跋摩著「成實論”就是依據小乘宗義以明空,而以滅空心爲究竟,即空空解脫門,其解法相也不主一家,但于有部多致破斥。如诤四大實有、心所實有、不相應實有等,皆反對毗昙。二、此論性質本非毗昙,當時大乘尚無獨立的毗昙,其分別法相所取自必取于小乘,據現代佛學家呂澄考證,論中于小乘毗昙引文不下五十多處。叁、大乘與小乘對畢,境行界叁法法皆對。四、小乘中也說大乘,慈以樂與衆生故,“增一阿含經”中說有五功德,而論中卷二十提到菩薩處衆生行叁十二種惡,漸漸增廣轉成大悲。五、大乘不離小乘,如叁十七道品、叁叁昧皆聲聞法,菩薩用叁十七品到涅槃城,用叁叁昧入城叁門,而以四禅、四空、四無量、八背舍、八勝處、九次第定、十一切處試心知柔軟自在,隨後能入。六、般若必以空爲用。龍樹講空,有叁種意義:①空的本身;②空的因緣;④空的意義(空義既作境界、對象解;又作用處、意義解。)空的實際應用就在于有空才能有種種實際設施,如四谛,四果、四向、叁寶等。如果沒有空,一切法都有決定的自性,那就無法作這些安排。七、同一事有二種意義。如論中卷十八說:“無所得有二種,一所求不如意名無所得;二實相無決定名無所得”。八、備舉兩端。如論中“說菩薩行有兩種:一者觀一切法自性本空;二者從不舍離一切衆生”。已故支那內學院院長歐陽竟無居士稱贊“大智度論”的論述具有樸實的辯證法因素。

  瑜伽行派的創建人無著和世親兄弟都是先宗小乘,改學大乘的學者。據記載,無著曾得賓頭盧尊者傳以小乘空觀,頗得長進,後在定中用神通力上升兜率天,得彌勒菩薩爲他講解大乘空觀,並傳“十七地經”,就是“瑜伽師地論”。該論“攝事分”載:

  “雜阿笈摩者,謂于是中,世尊觀待彼彼所化,宣說如來及諸弟子所說相應,蘊、界、處相應,緣起、食、谛相應,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入出息念、學、證、淨等相應;又依八衆說家相應

  ……即彼一切事相應教,間廁鸠集,是故說名雜阿笈摩。”

  “郎彼相應教,複以余相處中而說,是故說名中阿笈摩。即彼相應教,更以余相廣長而說,是故說名長阿笈摩。郎彼相應教,更以一二叁等漸增分數道理而說,是故說名增一阿笈摩。”小乘各派均宗“阿含”,小乘律、論也都引述或闡發“阿含”的內容,而“瑜伽師地論”對“阿含”的重視和引述,更顯得突出,可見其淵源關系。佛說法時並無大小乘之分,所以劃爲大小,只是大乘形成後相對而言吧了!

  世親較無著小十歲,笃信小乘,精通十八部經義,善于妙解小乘學說。在無著病危時,召弟去爲他講“瑜…

《大乘不離小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悼念洗塵老法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