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不离小乘
蔡惠明
一、大乘佛教的兴起
在部派佛教流行期间,大乘思想于南印度已开始传播。当时在家佛徒中流行着对安放佛陀舍利的佛塔崇拜,从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团——菩萨家。参加这些教团的有出家的导师(僧侣)和在家的信家。他们中间一部份人为了修持和传教的需要,编辑了阐述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经籍,起初为般若系经典,以后又有“妙法达华经”、“维摩诰经”、“华严经”和“无量寿经”等出现。这些经典阐发了空,中道、实相、六度,菩萨道、多佛、三乘分别和一心本净等思想。并在上述各种经典的思想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大乘两个主要派别:
1、中观派,亦称大乘空宗,约在公元二世纪时开始形成,创始人是龙树,经提婆、罗睺罗跋陀罗传至佛护和清辨时,因对中观的理论有不同的解释,而分为自续派和应成派。中观派发挥般若经系的思想,认为修持最高的境界是空,“空是不可描述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关系(缘合)和一种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它本身没有实体(无自性)。具有正见的佛弟子应该证悟上述空性的“真谛”,但对被无知(无明)覆盖的凡夫仍须导以“俗谛”,即承认世界相对存在的真理。龙树着的“中论”,又称“中观论”或“正观论”,与“十二门论”、“百论”合称“三论”。青目注释,姚秦鸠摩罗什译,四卷。主要内容是阐发“八不缘起”和“实相涅槃”,以及诸法皆空义理的学说。卷首的“八不偈”:“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观四谛品”的“三是偈”:“象因缘生法,我说郎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是全论中心思想的概括。“八不偈”源自气杂阿含经”第二六二经的“离有离无”;第九六一经的“离断离常”;第二九七经的“离一离异”;第三三五经的“离来离去”等敬示,批判了缘起法上的种种谬论,指出单纯执着生灭、常断、一异、来出等,是不正确的“戏论”。应该超出戏论,消灭戏论,得出现象实在的认识,即实相。“三是偈”则是依据“杂阿含经”所述的观点,对中观下了定义,认为真正的缘起法,是既要看到无自性(空),又要看到假名(有),假名舆空相互相联系,就是中观。义净在“南海寄归传”卷一说:“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即是此意。“中论”最后的“观涅槃品”,还以偈说:“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又说:“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只要消除无明,就可以达到涅槃。涅槃是无得亦无至,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排除了生死干扰的寂灭境地,使世间舆涅槃在实相上统一。龙树为大乘佛教的宗教和社会实践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的宗教哲学思想对中国佛教的三论宗、天合宗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二、瑜伽行派亦称大乘有宗,兴起于公元四至五世纪间,为无着、世亲二兄弟所创,因强调瑜伽的修行方法并以瑜伽行总结全部佛教教义而得名。主要经论是“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唯识二十论”、“戍唯识论”等。无着的主要佛学思想,概括在他的“摄大乘论”中,这部论书根据“大乘阿昆达磨经”对唯识论进行系统的阐明,认为阿赖耶识是一切诸法的根本,也是生死轮回的主体,具有能藏、所藏和执藏三种性质。他还提出三性说,以阐明“一切唯识”、“境无识有”。他认为从认识上看,对宇宙万有可分析为三性,即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他主张戒、定、慧三学,勤修六波罗密,把证悟的阶段分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阶位,最后达到“无住处涅槃”的境界。他的胞弟世亲午夜听无着诵“十地经”后感到其法深妙,发心弘扬唯识论。在“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中,充份阐明“识生似外境现”的思想,认为外境本来就不存在,由于识生起的作用转变为心的对象,如同病目见空华。世亲的继承者有亲胜和火辨两家,较亲胜稍后发挥亲胜学说的德慧和安慧,他们被称为无相唯识派。世亲的另一继承者是陈那,他是后期瑜伽行派的先驱。陈那的后继人有护法和法称,护法发展了世亲和陈那的唯识学说,法称则发挥了陈那的因明学说。瑜伽行派提出“万法唯识”、“三界唯心”的理论,他们把识分为三类,而将第八阿赖耶识看作是世界(现行)的根源(种子),个人所认识的一切现象都是由阿赖耶识所派生的(种于生现行),所以名之为“所知依”。瑜伽行派的根本论书是“瑜伽师地论”,简称“瑜伽论”,传为古印度弥勒口述,无着记录。瑜伽师地,慧为瑜伽师修行所历的境界(十七地),因此亦称“十七地论”。唐玄奘译,一百卷。全论分五部份:一、本地分(一至五十卷)。将瑜伽禅观境界或阶段分为十七地,即五识身相应地、慧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三摩罗多地,非三摩罗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战地、修所戍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有余依地、无余依地。二、摄决择分(五十至八十卷),论述十七地的深隐要义。三、摄释分(八十一至八十二卷)。释十七地有关诸经,特别是r阿含经”的说法和仪则。初明说法应知的五分,次明解经的六义。四、摄异门分(八十三至八十四卷),释十七地有关诸经,特别是“阿含经”所有诸法的名义和差别。五、摄事分(八十五至一百卷),释十七地有关三藏,特别是“杂阿含经”等家多要义。初明契经事,次明调伏事,后明本母事。五分中以本地分为重点,后四分主要是解释其中的义理。
大乘舆兴起并盛行后把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当然部派佛教是不会接受这一贬称的。因为“小”的梵文Hina音译“醯那”,合有卑劣、下贱和道德上属于“恶行”的意思。这样就形成大小乘的对立,终致分道扬镳。不过,后来文献上应用开了,大家看惯了,也就习以为常。现在用“小乘”一词,并非含有贬意,仅表明这样一个事实;在大乘学说流行以后,部派佛学还在继续,不过因受大乘影响,学说内容有所改变,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郎小乘阶段(这名称在北传佛教因沿习巳久,约定俗戍。伹南传上座部佛教从未承认)。这个阶段延续的时间相当长,可说舆大乘佛学相终始。尝时小乘发展了好几派,主要有:说一切有部、经量部·正量部等。他们流行于中印度、西北印度一带,正量部还流行于西印度。由于白匈奴的入侵,佛教受到严重破坏。佛教典籍如法灭的“莲华两经”、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等对此都有记载。至于上座部已从印度本土移往斯里兰卡,大家部因它的学说接近大乘,大乘学说一流行,这两部亦就不受人注意了。本文所指的小乘,是沿袭习惯上的称呼,也就是大乘成立后把它以前的佛教统称小乘,请读者注意和理解。
二、大乘学者多来自小乘
从史料记载看,大乘学者多来自小乘。如中观派奠基人龙树,亦译笼胜或龙猛,他初从迦毗摩罗学小乘三藏,后来改学大乘经典,深达奥义,继马鸣之后,传播大乘。龙树的主要着作“大智度论”中,大小乘交涉历历可见:一,“大智度论”体裁为解佛语,解佛语的不为毗昙必为毗勒。毗勒虽失传,但可从“成实论”中见它的雏形。诃梨跋摩着「成实论”就是依据小乘宗义以明空,而以灭空心为究竟,即空空解脱门,其解法相也不主一家,但于有部多致破斥。如诤四大实有、心所实有、不相应实有等,皆反对毗昙。二、此论性质本非毗昙,当时大乘尚无独立的毗昙,其分别法相所取自必取于小乘,据现代佛学家吕澄考证,论中于小乘毗昙引文不下五十多处。三、大乘与小乘对毕,境行界三法法皆对。四、小乘中也说大乘,慈以乐与众生故,“增一阿含经”中说有五功德,而论中卷二十提到菩萨处众生行三十二种恶,渐渐增广转成大悲。五、大乘不离小乘,如三十七道品、三三昧皆声闻法,菩萨用三十七品到涅槃城,用三三昧入城三门,而以四禅、四空、四无量、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试心知柔软自在,随后能入。六、般若必以空为用。龙树讲空,有三种意义:①空的本身;②空的因缘;④空的意义(空义既作境界、对象解;又作用处、意义解。)空的实际应用就在于有空才能有种种实际设施,如四谛,四果、四向、三宝等。如果没有空,一切法都有决定的自性,那就无法作这些安排。七、同一事有二种意义。如论中卷十八说:“无所得有二种,一所求不如意名无所得;二实相无决定名无所得”。八、备举两端。如论中“说菩萨行有两种:一者观一切法自性本空;二者从不舍离一切众生”。已故支那内学院院长欧阳竟无居士称赞“大智度论”的论述具有朴实的辩证法因素。
瑜伽行派的创建人无着和世亲兄弟都是先宗小乘,改学大乘的学者。据记载,无着曾得宾头卢尊者传以小乘空观,颇得长进,后在定中用神通力上升兜率天,得弥勒菩萨为他讲解大乘空观,并传“十七地经”,就是“瑜伽师地论”。该论“摄事分”载:
“杂阿笈摩者,谓于是中,世尊观待彼彼所化,宣说如来及诸弟子所说相应,蕴、界、处相应,缘起、食、谛相应,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入出息念、学、证、净等相应;又依八众说家相应
……即彼一切事相应教,间厕鸠集,是故说名杂阿笈摩。”
“郎彼相应教,复以余相处中而说,是故说名中阿笈摩。即彼相应教,更以余相广长而说,是故说名长阿笈摩。郎彼相应教,更以一二三等渐增分数道理而说,是故说名增一阿笈摩。”小乘各派均宗“阿含”,小乘律、论也都引述或阐发“阿含”的内容,而“瑜伽师地论”对“阿含”的重视和引述,更显得突出,可见其渊源关系。佛说法时并无大小乘之分,所以划为大小,只是大乘形成后相对而言吧了!
世亲较无着小十岁,笃信小乘,精通十八部经义,善于妙解小乘学说。在无着病危时,召弟去为他讲“瑜…
《大乘不离小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