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不离小乘▪P2

  ..续本文上一页伽师地论”,劝导改学大乘。世亲有所省悟,表示愿割舌头以赎毁谤大乘之罪。无着语重心长地说:“你既知毁谤大乘是由舌所造,就仍用这舌宣扬大乘吧!”世亲早年在说一切有部出家,后接受当时新的佛教学说,思想已经起了变化,从“俱舍论”中可以看到大小乘交涉。此论是他在克什米尔和犍陀罗,为信家讲“大昆婆娑论”,每日讲完一段,即概括其义作一颂,全论讲圆满后,成六百颂,郎“俱舍论本颂”。以后他续作长行注释,合称“俱舍论”。此论以“雉阿昆昙心论”为基础,广泛吸取“发智论”、“识身足论”、“法蕴足论”以及“大昆婆娑论”的要义,并参考当时的经量部学说,不拘成说,根据自己的观点,把有部的全部教义加以概括归纳而戍。

  “俱舍论”本颂结构同“杂阿昆昙心论”一样,贯穿有部学说“以四谛为纲”的传统精神,但对“杂阿昆昙心论”已加改造,有所增删,并重新组织。它讲四谛,别具特点。世亲在注释时又加了“破我执”一品,与本颂无关,全体九品结构,体现了“诸法无我”的根本主张,而有部是以“我空法有”为它的思想基础的·此论在印度风行后,引起迦湿弥罗有部学人的激烈反对,由家贤等历十二年写成二万五千颂的“俱舍雹论”郎“顺正理论”以破“俱舍论”,被称为有部新说。众贤曾致书世亲,说明自己的观点,不久就去世。世亲看了认为“理虽不足,辞乃有余”,可为阐发有部正宗效力,不妨并存,就给它改名“顺正理论”传了下来。其实此论对“俱舍论”并非完全抹煞,只是将“意朋经部”和批评“婆娑”的地方有些反驳,而且驳得相当彻底。当时世亲已在晚年,他又改学大乘,对小乘内部是非问题不再关心,因此并未辩驳。到了他的弟子安慧、陈那等,在注解“俱舍论”时,还是对“顺正理论”进行破斥的。由此可见,大乘和小乘,小乘内部之间的论争在相当长时间内持续不断,由于历史和地区的种种因素,大乘得到发展,直至最后与密教相结合。小乘各部经过经量部转为瑜伽行派,大家部转为中观派,这种转变,仅仅表明历史的进程,不能以为“优胜劣败”的根据而沽沾自喜,以为“叹大褒圆、弹偏斥小”理所当然,因为佛法本来是一味法。

  三、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近代学者认为,佛教思想史的分期,大致可分两大类:一、佛陀时代称为基础的佛教;二、佛陀以后的称为发展的佛教。基础的佛教,郎原始佛教,是佛陀创教和他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佛教,约为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发展的佛教则又分为第一期小乘部派佛教和第二期大乘宗派佛教。一般说来,小乘的思想,着重于出家佾团在注解释义方面的努力。大乘思想则重于佛陀本怀在精神方面的发挥。但不论小乘和大乘,它们的渊源都不出乎原始佛教思想的延伸。我们如不追本溯源,探索和理解原始佛教佛陀的本怀,而只从表面上看小乘部派佛教和大乘宗派佛教,往往会误解佛教的实质,甚致对浩瀚的三藏圣典感到无所适从或不知从何入手。因为发展佛教中或多或少掺杂了历代古德的思想以及各个时代背景、地区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等不同因素。只有研究原始佛教才能真正了解佛教的根本精神,顺藤摸瓜,弄清大小乘各派思想的来龙去脉。提倡回归佛陀时代的教法,旨在恢复佛教的纯正,纯正小乘不承认大乘是佛所说,而大乘将佛神化、导致神佛不分的流弊。我们真诚地希望南北交流、大小融合、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我在一九八九年九月出版的香港“菩提”月刊第四十三期发表“不要诽谤原始佛教”一文,针对北京“法音”八九年第五期“论开悟”文中的一段:

  “小乘直到现在还不承认大乘。他们认为大乘是世尊涅槃以后出现的违背世尊本意的说法,只有小乘的教义教规才真正有资格被称为佛的教法。现在有许多佛教研究者,也有不少人认为从小乘经典入手是研究佛教的唯一正确途径,极倡其所谓回到佛教之原始本面目去之说教,其实不过是跟着西洋学者之尾巴而已!我们是以发展观点看问题,我们认为这些人是有些大脑蜕化,企图把历史前进的车轮向后拉,并不懂什么叫佛法!”

  诚然,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后一个历史时期较前一个历史时期进步,这是客观的规律,毋庸怀疑。但在同一个历史时期会出现反复,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从释尊降生、成道、涅槃到当来下生的弥勒菩萨在龙华三会成佛这一历史时期中,释尊已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成就一叨智,不会有人超过他,这也是应当肯定的。原始教法以四谛为核心,缘起为最基本法则,佛经所说的法义都是从这个源泉中流出来的。学佛是从现实人生着手的正道,从正道修行中得到解脱。圣道的内容,主要有七类,总名为三十七道品,其中根本的是八正道,这是三乘所共依,“大智度论”卷十九指出:“佛说四念处乃至八正道是摩诃衍,三藏中亦不说三十七道品独是小乘法。”提倡回归佛陀时代教法,发扬根本法义,研究“阿含”经教,怎么会是“大脑蜕化,企图把历史前进的车轮向后拉,并不懂什么是佛法呢

  ”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霍。”对“论开悟”作者的怪论,我们是不能同意的。至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科学成果、管理经验等对祖国建设是有利的,不能像文革时期“檩疑一切、否定一切“,“洋为中用”、“去芜存菁”地接受西洋学者佛学研究的成果,也不一定是“跟西洋学者之尾巴而已!”中国高佾在促使印度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与天竺和西域佾人通力合作,没有发生过“排外”现象,为什么我们要夜郎自大、固步自封,不去吸收西方学者对佛学研究的先进经验呢

  罗无虚居士最近从美国回沪探亲,在上海佛教居士林讲了四次原始佛教,接触了不同信仰层次的在家两家,深有感慨地说:内在佛教较国外落后几十年,就是因为像此文作者“大脑有点蜕化”,满足于自扬抑他、顺口开河地诽谤原始佛教。

  在“论开悟”文中还看不起阿罗汉,说他们尚未断尽烦恼,属小乘种,这实在是罪过。据天台宗教义,阿罗汉相当于七地菩萨的阶位已超脱流转,不受后有,是超凡入圣的圣人,此起我们具缚凡夫,是高超得多了。佛的十号中有应供,梵文音译阿罗汉,从这一意义上说,佛与阿罗汉解脱相同,但果德不同。佛具十智力,而阿罗汉只具五学力。我国是流行北传大乘佛教的国家,历代高佾为弘传大乘教义作出了不可磨消的贡献,但对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研究无疑是偏狭的,有些课题甚至是空白的。既然都是佛陀的教法,就要本着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愿望进行交流和合作,不要关门拒人,唯我独佛。大乘不离小乘,小乘要重视大乘,因势利导,可取所需。世界佛教需要团结,团结就是力量,佛法一定能恢复纯正,得到大大复兴!

  摘自《内明》第229期

  

《大乘不离小乘》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悼念洗尘老法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