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不離小乘▪P2

  ..續本文上一頁伽師地論”,勸導改學大乘。世親有所省悟,表示願割舌頭以贖毀謗大乘之罪。無著語重心長地說:“你既知毀謗大乘是由舌所造,就仍用這舌宣揚大乘吧!”世親早年在說一切有部出家,後接受當時新的佛教學說,思想已經起了變化,從“俱舍論”中可以看到大小乘交涉。此論是他在克什米爾和犍陀羅,爲信家講“大昆婆娑論”,每日講完一段,即概括其義作一頌,全論講圓滿後,成六百頌,郎“俱舍論本頌”。以後他續作長行注釋,合稱“俱舍論”。此論以“雉阿昆昙心論”爲基礎,廣泛吸取“發智論”、“識身足論”、“法蘊足論”以及“大昆婆娑論”的要義,並參考當時的經量部學說,不拘成說,根據自己的觀點,把有部的全部教義加以概括歸納而戍。

  “俱舍論”本頌結構同“雜阿昆昙心論”一樣,貫穿有部學說“以四谛爲綱”的傳統精神,但對“雜阿昆昙心論”已加改造,有所增刪,並重新組織。它講四谛,別具特點。世親在注釋時又加了“破我執”一品,與本頌無關,全體九品結構,體現了“諸法無我”的根本主張,而有部是以“我空法有”爲它的思想基礎的·此論在印度風行後,引起迦濕彌羅有部學人的激烈反對,由家賢等曆十二年寫成二萬五千頌的“俱舍雹論”郎“順正理論”以破“俱舍論”,被稱爲有部新說。衆賢曾致書世親,說明自己的觀點,不久就去世。世親看了認爲“理雖不足,辭乃有余”,可爲闡發有部正宗效力,不妨並存,就給它改名“順正理論”傳了下來。其實此論對“俱舍論”並非完全抹煞,只是將“意朋經部”和批評“婆娑”的地方有些反駁,而且駁得相當徹底。當時世親已在晚年,他又改學大乘,對小乘內部是非問題不再關心,因此並未辯駁。到了他的弟子安慧、陳那等,在注解“俱舍論”時,還是對“順正理論”進行破斥的。由此可見,大乘和小乘,小乘內部之間的論爭在相當長時間內持續不斷,由于曆史和地區的種種因素,大乘得到發展,直至最後與密教相結合。小乘各部經過經量部轉爲瑜伽行派,大家部轉爲中觀派,這種轉變,僅僅表明曆史的進程,不能以爲“優勝劣敗”的根據而沽沾自喜,以爲“歎大褒圓、彈偏斥小”理所當然,因爲佛法本來是一味法。

  叁、互相尊重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近代學者認爲,佛教思想史的分期,大致可分兩大類:一、佛陀時代稱爲基礎的佛教;二、佛陀以後的稱爲發展的佛教。基礎的佛教,郎原始佛教,是佛陀創教和他弟子相繼傳承時期的佛教,約爲公元前六世紀至前五世紀。發展的佛教則又分爲第一期小乘部派佛教和第二期大乘宗派佛教。一般說來,小乘的思想,著重于出家佾團在注解釋義方面的努力。大乘思想則重于佛陀本懷在精神方面的發揮。但不論小乘和大乘,它們的淵源都不出乎原始佛教思想的延伸。我們如不追本溯源,探索和理解原始佛教佛陀的本懷,而只從表面上看小乘部派佛教和大乘宗派佛教,往往會誤解佛教的實質,甚致對浩瀚的叁藏聖典感到無所適從或不知從何入手。因爲發展佛教中或多或少摻雜了曆代古德的思想以及各個時代背景、地區的風俗習慣、傳統文化等不同因素。只有研究原始佛教才能真正了解佛教的根本精神,順藤摸瓜,弄清大小乘各派思想的來龍去脈。提倡回歸佛陀時代的教法,旨在恢複佛教的純正,純正小乘不承認大乘是佛所說,而大乘將佛神化、導致神佛不分的流弊。我們真誠地希望南北交流、大小融合、互相尊重、求同存異、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我在一九八九年九月出版的香港“菩提”月刊第四十叁期發表“不要誹謗原始佛教”一文,針對北京“法音”八九年第五期“論開悟”文中的一段:

  “小乘直到現在還不承認大乘。他們認爲大乘是世尊涅槃以後出現的違背世尊本意的說法,只有小乘的教義教規才真正有資格被稱爲佛的教法。現在有許多佛教研究者,也有不少人認爲從小乘經典入手是研究佛教的唯一正確途徑,極倡其所謂回到佛教之原始本面目去之說教,其實不過是跟著西洋學者之尾巴而已!我們是以發展觀點看問題,我們認爲這些人是有些大腦蛻化,企圖把曆史前進的車輪向後拉,並不懂什麼叫佛法!”

  誠然,曆史是向前發展的,後一個曆史時期較前一個曆史時期進步,這是客觀的規律,毋庸懷疑。但在同一個曆史時期會出現反複,這也是不可避免的。從釋尊降生、成道、涅槃到當來下生的彌勒菩薩在龍華叁會成佛這一曆史時期中,釋尊已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成就一叨智,不會有人超過他,這也是應當肯定的。原始教法以四谛爲核心,緣起爲最基本法則,佛經所說的法義都是從這個源泉中流出來的。學佛是從現實人生著手的正道,從正道修行中得到解脫。聖道的內容,主要有七類,總名爲叁十七道品,其中根本的是八正道,這是叁乘所共依,“大智度論”卷十九指出:“佛說四念處乃至八正道是摩诃衍,叁藏中亦不說叁十七道品獨是小乘法。”提倡回歸佛陀時代教法,發揚根本法義,研究“阿含”經教,怎麼會是“大腦蛻化,企圖把曆史前進的車輪向後拉,並不懂什麼是佛法呢

  ”所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霍。”對“論開悟”作者的怪論,我們是不能同意的。至于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科學成果、管理經驗等對祖國建設是有利的,不能像文革時期“檩疑一切、否定一切“,“洋爲中用”、“去蕪存菁”地接受西洋學者佛學研究的成果,也不一定是“跟西洋學者之尾巴而已!”中國高佾在促使印度佛教中國化的過程中,與天竺和西域佾人通力合作,沒有發生過“排外”現象,爲什麼我們要夜郎自大、固步自封,不去吸收西方學者對佛學研究的先進經驗呢

  羅無虛居士最近從美國回滬探親,在上海佛教居士林講了四次原始佛教,接觸了不同信仰層次的在家兩家,深有感慨地說:內在佛教較國外落後幾十年,就是因爲像此文作者“大腦有點蛻化”,滿足于自揚抑他、順口開河地誹謗原始佛教。

  在“論開悟”文中還看不起阿羅漢,說他們尚未斷盡煩惱,屬小乘種,這實在是罪過。據天臺宗教義,阿羅漢相當于七地菩薩的階位已超脫流轉,不受後有,是超凡入聖的聖人,此起我們具縛凡夫,是高超得多了。佛的十號中有應供,梵文音譯阿羅漢,從這一意義上說,佛與阿羅漢解脫相同,但果德不同。佛具十智力,而阿羅漢只具五學力。我國是流行北傳大乘佛教的國家,曆代高佾爲弘傳大乘教義作出了不可磨消的貢獻,但對南傳上座部佛教的研究無疑是偏狹的,有些課題甚至是空白的。既然都是佛陀的教法,就要本著互相尊重、求同存異、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願望進行交流和合作,不要關門拒人,唯我獨佛。大乘不離小乘,小乘要重視大乘,因勢利導,可取所需。世界佛教需要團結,團結就是力量,佛法一定能恢複純正,得到大大複興!

  摘自《內明》第229期

  

《大乘不離小乘》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悼念洗塵老法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