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底峽與《菩提道燈論》
蔡惠明
一、複興藏傳佛教的第一位重要人物
阿底峽(Atisa,982—1054),古印度紮護羅國(今孟JJⅡ拉國達卡地區)高僧。他是紮護羅國國王迦爾耶那師利(善祥)的次子,原名“月藏”,法名燃燈吉祥子。“阿底峽”是我國西藏地區阿裏王绛曲沃(菩捉光)對他的尊稱,意譯爲“殊勝”。他生于古印度的巴格甫爾(另說爲班加爾或比哈爾)。10歲就學會醫方、工巧、文學等技藝,並開始皈依叁寶,守持齋戒,對于佛法的信仰和修行,都有明顯的表現。11歲時,他對宮中寶車彩女等繁華享受起厭離想,便到山林去參訪佛教僧人勝敵婆羅門,起先他故意示現王子的驕慢,自稱是當地的主人,但勝敵淡然說:“我已超越人群,沒有主人,也沒有奴隸”。使這位少年王子心悅誠服,獻上弓箭寶劍,表示谒望出離,請求攝受。勝敵接受他執弟子禮。並指示他到那爛陀寺參谒菩提賢論師,但菩提賢卻要他去參訪那爛陀寺北的明杜鵑長老,明杜鵑又囑他赴黑山之南拜訪阿縛都帝巴。經過阿縛都帝巴開示後,他回到本國,請求父王母後許可他離開家庭。父母見他求法心切,同意他離家。他再度來到阿縛都帝巴那裏,恭敬供養,請求教授,得到師傳給發心法後,指點他到黑山寺親近大瑜伽師羅睺羅芨多伐折羅。在那裏他接受歡喜金剛頂灌頂。此後,他又去超戒寺,從那洛波鑽研顯密二乘。在學中觀時,獲得月稱一派的中觀見。21歲前,他就通達內外聲明、因明等學,在與外道辨論中連連得勝。29歲,在菩提伽耶摩底寺(另說爲奧坦多布梨寺)從持律上座戒護論師受具足戒,學習論藏。到30歲已遍學大衆、上座、正量、一切有部的經論,通達各部派的持戒行法,並從飛行寺法護十二年研究顯教經典。他還長住毗訖羅摩屍羅寺,依止那羅巴修法。他博學廣參,不僅精通佛教內學,而且對于當時的其他學派如正理派、數論派、勝論派、瑜伽派的根本經典都能融會貫通。
阿底峽除在印度大陸研究佛法外,還曾叁度入海廣征博采。他聽說當時金洲(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有位法稱大師(或稱法護)學識淵博,名聞遠近,于是率弟子125人渡海前往參學。航行曆時13個月,始抵金洲,受到金洲大師的悉心教導。此後12年間,他們主要學習大乘佛法,特別是深學《現觀莊嚴論》一切教授,以及《集菩薩學論》、《入菩薩行論》等教授。另外,還獲得了認清淨增上意樂修自他換菩提心的不共教授。學成之後,與瞻部洲商人結伴回印。那年他44歲。
當時印度佛教著名寺院爲四大寺,就是那爛陀寺、飛行寺、金剛座寺和毗訖羅摩屍羅寺。他回印後,先住金剛座寺,後因護法王的迎請,在毗訖羅摩屍羅寺駐錫並任首座。據有關文獻記載,此寺的前面,右邊繪了聖龍樹像,左邊畫的是阿底峽像,可見當時他已與龍樹論師同樣被尊奉。還有此寺大殿左右壁一邊畫著通達五明的人,另一邊畫有傑出成就的智者,而左右二壁都有他的畫像,可見他被尊爲“時賢”。又那時印度佛教寺院規定,只有大善巧的高僧才能掌管大殿的鑰匙,而他卻掌管了18把之多。
在公元1013年阿富汗穆罕默德·伽塞尼指揮的穆斯林軍隊最後一次入侵印度前,阿底峽到金洲學法歸國途中,曾去錫蘭(今斯裏蘭卡)鑽研大小乘密咒。他回印度後,還曾出任密教中心超戒寺大上座,聲名極盛,與寶生寂、覺賢、阿縛都底波陀、寂賢等人一起被尊爲“超戒寺八賢”。
我國藏傳佛教,或稱藏語系佛教(俗稱喇嘛教),在10世紀後半期形成。13世紀中開始流傳于蒙古地區,迄今除整個藏族外,還有蒙古、土、裕固、漢等多個民族信奉。它的發展,分“前弘期”和“後弘期”。前弘期自7世紀到838年朗達瑪禁佛,約200余年。後弘期開始之年頗多異說,依阿底峽的大弟子、噶當派創始人仲敦巴(1005—1064)的推定,當爲978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藏傳佛教史籍認爲,阿底峽是朗達瑪滅佛之後,複興西藏佛教的第一位重要人物。他于1038年應西藏地區阿裏王喇嘛意希沃(意譯智光)的邀請啓程人藏傳播佛學和醫學。這一迎請,還有一段曲折故事:先是智光看到藏傳佛教內部異說紛纭,理論分歧,即使在經典之中也常有互相矛盾的說法。于是決定派遣七位智者到印度迦濕彌羅佛學基礎深厚的學府求法,統一見解,提高認識。同時給留學僧配備侍者及隨行人員共21人。並囑咐除自學成才外,還要禮請德學兼重的大德高僧到西藏地區弘傳佛法。但被派遣的21人到印度後因水土不服,竟先後病死19個,只剩下寶賢和善慧二位譯師。這二位譯師學成回阿裏後,向智光彙報了西行求法的情況並述說他倆所聽到阿底峽尊者的學識和聲望。智光遂派賈精進獅子前往迎請,但被阿底峽所婉拒。智光只好讓他再次去印迎請阿底峽以下的大德人藏弘法。
二、智光爲法獻身,菩提光迎請阿底峽入藏
爲了籌募迎請高僧弘法的經費,智光到南藏邊境勸募時被一個部落頭領所俘,他的侄孫菩提光帶兵往救,與部落頭領協議用與智光身量相等的共同黃金去贖。智光告菩提光:“你不要爲我浪費一兩黃金,應把所有的黃金作爲迎請阿底峽尊者的供養,我願意爲法舍身,在這裏殉教”。菩提光回去之後不久就接獲智光蒙難的噩耗,只好將籌集的資金派戒勝律師赴印迎請阿底峽。
戒勝到毗訖羅摩屍羅寺與賈精進獅子會合,賈勸告他先不提迎請,只說是來求學,因爲操之過急會重蹈覆轍,再被阿底峽所拒,又勸告他不要提阿底峽以下的大德,因爲實際上除阿底峽以外也沒有第二個人能勝任去西藏弘傳佛法。這樣經過一段時期之後,一天把阿底峽請到賈精進獅子的居室,陳述西藏地區異說的嚴重,以及智光爲迎請他人藏弘法而獻出生命的經過,智光、菩提光爲此曆盡艱難、耗費資財的情況。這使阿底峽深爲同情,稱揚智光是一位菩薩,但他自己因有講學任務,一時恐難成行。以後經過認真考慮和妥善安排,他最終接受了入藏弘法的邀請。
一日,阿底峽等向毗訖羅摩屍羅寺上座寶生寂告假,說要外出朝禮聖迹,寶生寂表示要與他們結伴同行。到了中途才發現他們的目的地是西藏阿裏。當時寶生寂與他們商量,議定阿底峽人藏以叁年爲期,期滿回國。當他們經過尼泊爾時,受到尼泊爾國王至誠恭敬的盛大歡迎。不幸賈精進在這裏因病逝世,阿底峽沈痛地說:“我失去舌頭,在西藏弘法將受重大影響”。他們在尼泊爾住了一年,弘揚正法,並收蓮華光王子爲弟子,于1041年到達西藏阿裏智光所建的沱庭寺,受到菩提光等的隆重歡迎。在那裏阿底峽講說多種教法,傳授各種灌頂,翻譯了顯密經論。又應菩提光的禮請,造《菩提道燈論》,破斥違背佛教的異說,開示叁士道的次第。這部論著迄今爲藏傳佛教各派所尊奉。當時85高齡的寶賢譯師原以爲自己通達顯密諸法,無所不知。但聽了阿底峽幾次講經說法後,逐漸爲他淵博學識、卓越德行所感動,改變輕視爲崇敬,後來還助他翻譯很多經論。
叁、經仲敦巴挽留,最後在藏圓寂
阿底峽在阿裏住了叁年,將要依約返回本國的時候,西藏一位通曉梵文的學者、後來成爲他最大的弟子仲敦巴趕到補讓地方谒見他,得到他的灌頂加持。仲敦巴遵他的教義,認爲一切佛語(藏語:“噶”)都是指導信衆的教誡(藏語:“當”)創立藏傳佛教噶當派。宋嘉元年(1056)建熱振寺,傳播甚廣。15世紀初,宗喀巴在此派教理的基礎上創立格魯派,主張以“中觀見”爲中心,學行並舉,顯密兼重,僧衆嚴持戒律,學經遵循次第,加強寺院組織,所以名爲“格魯”(藏語格魯,意爲“善規”)。格魯派後來又名“新噶當派”。仲敦巴爲留住阿底峽,向他盛贊拉薩、桑耶等地道場的殊勝,僧侶衆多,並且說西藏各地僧俗群衆都渴望聽到他的講經說法。這引起阿底峽的極大興趣和悲心,高興地說:“有這麼許多修梵行的人,在我家鄉也未見,其中…“定有大阿羅漢!”說完就向東方頂禮。于是答應到西藏各地巡回弘法。他先在芒宇住了一年,又去前藏傳教,經過拉多绛、甯措、桑耶等地,最後到達拉薩。在拉多绛時,有供敦永仲、迦格瓦、傑吉迦瓦勒波、迦瓦釋迦自在、枯敦尊主永仲、善慧等6人,以五事請他決斷.1、方便與智慧單運一支能不能成佛
2、菩薩律儀是否頂要依別解脫戒
3、未得金剛阿黎灌頂的可否爲說續部
4、修梵行可否受秘密和智慧灌頂
5、未得灌頂可否行密咒行
他的答複是:“比這更多的問題菩提光都已問過了,可在《菩提道燈論》中找到答案。”他在桑耶寺時曾翻閱過寺內所藏的梵文典籍,看到很多在印度已經失傳的孤本,異常驚喜,于是親自抄寫了《明顯巾觀論》、《華嚴經》等寄回印度。此後他一面講經說法,一而與其他譯師合作,翻譯了很多經論,最後回到聶塘。此時他身體已漸衰老,于1054年農曆十月十八日圓寂于聶塘,終年72歲,使全藏僧俗群衆失去依怙,深切悲恸。
四、阿底峽的著作與譯籍
阿底峽生活的時代,印度佛教的中觀派和瑜伽行派都很發達,密教此時也方興未艾。他駐錫的毗訖羅摩屍羅寺,便是兼弘顯密的道場,能上承顯密諸祖的傳統,下啓我國藏傳佛教噶當派的端緒。噶當派主要教義即把佛所說的經律論都攝在叁士道次第中,對于一切佛說都不棄舍,沒有一法不是成佛的順緣,這是阿底峽學說也是噶當派教義的特色,同時也是藏傳佛教的主要特色之 。《菩提道燈論》是阿底峽初到阿裏,于宋慶曆二年(1042)應菩提光之請而造。傳說菩提光勸請造論時提出七個問題,其中二個屬于“叁乘共教”的:二個屬于波羅密乘“大乘不共教”的;叁個屬于密咒的問題。阿底峽簡略地概括火乘教義,並按照他自己心得和體會造了此論。在短短的69頌半中闡明大小乘顯密的重要義理,並解決了許多“大小相違、顯密相違”等…
《阿底峽與《菩提道燈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