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雙版納的上座部佛教

  西雙版納的上座部佛教

  蔡惠明

  我榮幸地參加由上海玉佛寺兼靜安寺方丈真禅法師率領的上海佛教參觀團到雲南省進行友好訪問。除朝禮昆明名刹圓通寺丶築竹寺丶華亭寺等外,還專程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和西雙版納泰族自治州等地參訪。西雙版納泰族丶布朗族等信奉南傳上座部佛教,迄今還保留很多上座部佛教寺塔,傳統習慣,泰文大藏經等,使我們大開眼界,學習到不少新的知識。上座部佛教是世界佛教的一個重要派別,在斯裏蘭卡丶緬甸丶泰王國丶柬埔寨丶老※等東南亞國家迄今有-深遠的影響。一切佛法都是適應衆生的佛法,法法平等,重在契機。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均源自釋迦牟尼佛的聖教,應當互相尊重,團結合作,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這裏扼要介紹西雙版納上座部佛教的情況,以飨本刊讀者,並請予指正。

  西雙版納上座部佛教屬巴利語系,與南傳上座部佛教同源。它和北傳的小乘佛教在教義丶學說上都有不同的發展而各具特色。中國漢文大藏經中關於北傳小乘的經丶律丶論叁藏均有比較完整的譯本。東晉高僧法顯曾到師子國(今斯裏蘭卡)抄寫經律,但所攜回譯出的『雜阿含經』原本是否爲巴利語已無法查考。南朝齊永明七年(四八九)譯出的『善見毗婆沙』和梁天監十四年(五一五)譯出的『解脫道論』則出於南傳。我國南山律宗奉行的法藏部『四分律』也和南傳同一系統。律宗解釋律義常引『善見律毗婆沙』中的律文。中國最早得戒的此丘尼是由斯裏蘭卡比丘尼鐵薩羅等前來傳授的,因此漢地戒律與南傳有很深的淵源。在教理方面也有很多共同的內容。在南傳叁藏中『小部』的『本行藏』即集錄各種波羅蜜行的事-,承認佛道與聲聞道不共,爲大乘理論的先河。尤其是南天竺一乘宗的「含先同一真性,客塵障故。」的初期禅宗根本思想與中國大乘佛教主張「心性本淨,爲客塵染」的理論如出一轍,異曲同工。近代學者研究認爲:中國禅宗始祖菩提達摩所傳的壁觀禅法,可能與南傳定學從地遍處入手應用地色曼荼羅有關。由此可見,南傳巴利語系佛教與漢傳大乘佛教具有深厚錯綜的關系。

  據史料記載,約在七世紀中,上座部佛教由緬甸傳入中國泰族地區,當時僅是口傳心受,沒有建立佛寺丶佛塔,也未建成正規的僧團。約在十一世紀後,因現今泰國北部的那蘭泰君主是西雙版納的第四代召片領的外孫,經常派使者來送禮物,使當時興起的「潤派」佛教傳入泰族地區,並很快深入傳播。泰曆六叁九年(一二七七)正式創製泰文,開始在貝葉上刻寫佛經。泰曆九叁一年(一五六九)第十九代召片領刀應猛娶緬甸洞吾王朝金蓮公主爲妻,緬王派遣僧團隨同公主帶來大批叁藏典籍和佛像,在景洪地區修建一批寺塔,使上座部佛教在西雙版納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泰文大藏經是用貝葉或皮紙刻寫的,因方言不同,分西雙版納泰文(泰仂文)丶德宏泰文(泰哪文)和泰兄文叁種,而以西雙版納泰文爲主。它同其他南傳巴利語叁藏基本相同,也分經丶律丶論叁藏和藏外四大部份。經藏爲五部尼柯耶,即長部丶中部丶相應部丶增支部四部『阿含經』和十五種彙集的『小部經』。其中最爲人們熟知的是由五百四十七個佛本生故事集成的『本生經』。律藏爲波羅夷品(比丘戒本)丶波逸提品(比丘尼戒本)丶大品(包括佛傳丶兩安居丶醫藥丶僧服等十章)丶小品(包括羯磨丶減淨丶生臥具丶儀法丶佛典結集等十二章)丶附錄(比丘戒丶比丘尼戒解說及大丶小品的注釋)。論藏爲『法集論』丶『界論』丶『人設施論』丶『雙論』丶『發趣論』丶『海事』丶『攝阿毗達義論』等七部。藏外,屬南傳佛教藏外部份泰文不全,只有五種。

  泰式佛寺由大殿丶僧寮和鼓房等組成,中心佛寺設布薩堂(戒堂)和藏經閣,較大的佛寺有白色舍利塔,有的由幾個佛寺合建並共管舍利塔。大殿是主要活動場所,它和所有上座部佛教寺院一樣,供釋迦牟尼佛塑像一尊,兩傍與列柱飾挂具有優美民族風格的佛傳丶佛本生故事畫。男性兒童十歲左右由父母護送入寺爲僧,約二十歲左右還俗。不願離寺的繼續學習升爲比丘。由於十年動亂和社會上種種因素,現在青少年入寺爲僧僅是舉行一下儀式,真正在寺終生爲僧的不多。年齡較高,知識豐富的出家丶在家的長老更少。一般僧人的佛學水平較低,僧紀也較松弛。據到一九八九年年底統計,西雙版納地區已恢複佛寺五○叁所丶佛塔六十八座丶在寺僧衆五一二五人。在景洪地區,我們看到新建在春歡公園山丘上的曼閣佛寺,磚石混凝土結構,但仍保留泰式民族建築形式。

  爲了促進各民族佛教徒之間的團結,南傳丶北傳佛教應當建立經常的聯系和了解,爲弘揚佛法丶救度衆生共同合作,促使*輪常轉,佛光普照。關於上座部佛教,以後有機緣當再撰文介紹。補白:

  人間五欲事無涯 利鎖名缰割不開 若把利名心念佛 何須辛苦待當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