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藏行

  西藏行

  蔡惠明

  今年九月七日至十一日,我有幸隨上海佛教參觀團到西藏訪問。朝拜了拉薩市的大昭、色拉、哲蚌叁大寺和舉世聞名的布達拉宮,參訪了西藏佛學院、比丘尼庵和藏醫院,遊覽了羅布林卡、八角街等。受到好客的西藏佛教兄弟的熱情接待。共同的信仰,使我們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就雙方關心的護持叁寶,培育僧材等問題進行了交流和討論,取得見和同解。通過這次訪問,增進了漢藏兩族佛教徒之間深厚的友誼與互相了解。藏傳佛教獨特的藝術,格魯派的顯密雙修、嚴持戒律的淨行,給我們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這裏,謹就見聞所及,向“內明”讀者作介紹:

  1,藏傅佛教的源流

  佛教在公元四世紀時傳入吐蕃。七世紀中葉,吐蕃贊普松贊幹布在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尺尊公主的影響下信奉佛教。八世紀時,天竺僧人寂護、蓮華生等到西藏弘傳顯、密兩教。十叁世紀後期,在青海湟中出生的宗喀巴大師入藏,以噶當派教義爲立說之本,針對藏傳佛教當時腐敗情況進行了改革,提倡僧人嚴守戒律,規定學經次第,嚴密寺院組織。明永樂七年(一四O九年),西藏山南闡化王紮巴堅參資助他創辦並主持大祈願會(即傳召大會)于拉薩,還爲他興建甘丹寺,從而形成了格魯派,就是俗稱的黃教。後來這一派在西藏漸成爲執政教派。我們朝拜的大昭、色拉、哲蚌叁大寺都屬于格魯派,保存了大量的唐代風格的佛像、壁畫等文物,有力證明藏傳佛教與內地的大乘佛教屬于同一源流。

  格魯派的教義,認爲釋迦如來一代正法,不外教、證兩種,而一切“教”的正法,又攝在經、律、論叁藏之中。一切“證”的正法,攝在戒、定、慧叁學之中。因此叁藏不可偏廢,必須全修才能領會其義。當時西藏有些佛弟子不很注意全修,甚至譏誹叁藏多聞者分別師是戲論者,以爲修學一門簡暑的法門,便能得到解脫。格魯派極力主張對經藏多聞深思,在大小乘的叁學上,認真修習。對于律藏也努力聞恩,以成辦戒定二學。至于論藏的聞思修也不能放松,在如實通達諸法性相後,成就慧學。同時認爲正法是否清淨,在于能否實踐見,修、行叁種離垢而定;能否實踐見、修、行叁種離垢,又依他們本身是否能夠隨順解脫爲尺度。

  宗喀巴大師對于西藏佛教中流行的各種異說,也在他的主要著作中給予批判,提出了一整套佛教理論、修行的方法。格魯派兼具西藏各派教義之長,還具備五明學(聲明、因明、醫方明、工巧明、內明),以及文法、曆算等世學。

  二、大昭、色拉、哲蚌叁大寺

  大昭寺在拉薩市中心。建于公元七世紀中葉,俊經曆代修建增建,形成了龐大的建築群。坐東向西,殿高四層,上覆金頂,輝煌壯觀。具有唐代風格,也吸收了尼泊爾和印度的建築特色。寺中正中有大木柱二十根,柱上鬥拱架梁浮雕精美,有人物、天鵝、大象、鳥獸。主殿二叁層檐下,有成排的木雕伏獸和獅身人面泥質半圓塑雕。四周走廊和殿堂滿布藏式壁畫,描寫曆史人物事迹和佛教經變故事,長近千米,色彩豔麗,形象逼真。大殿正中供奉唐文成公主當年由長安帶來的釋迦牟尼佛十二歲時等身鍍金像,儀態生動大方。寺內還保存著公主柳和唐蕃會盟碑等古迹。公主柳亦稱唐柳,在大昭寺前,相傳爲唐文成公主在大昭寺建成後親手所植。唐蕃會盟碑也在大昭寺前。唐長慶叁年(公元八二叁年,吐蕃彜泰九年),吐蕃贊普赤砠德贊爲紀念唐朝和吐蕃最後一次會盟而建。碑身呈方柱形,高四·七六米,寬九十五厘米,厚五十厘米。碑面及兩側以漢藏兩種文字刻載唐蕃友好關系曆史和此次會盟的經過及意義·它是千余年來漢藏人民團結友好的曆史物證,也是研究吐蕃曆史的重要文物。現保存完好,碑文絕大部份清晰可辨。

  去年二月十七日至廿六日,在拉薩恢複被“文革”沖擊中斷了二十年的傳召大會。大昭寺內幹盞供燈長明,法號嗚嗚,經聲不絕。一千多名喇嘛按照古規舉行了各種佛事活動。八角街頭人山人海,經幡飄動,香煙缭繞,朝拜和布施的香客絡繹不絕,途爲之塞。誦經、辯經、講經、花燈會、民間歌舞、瞻仰強巴佛……內容豐富多彩,一派升平氣象。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班禅額爾德尼·卻吉堅贊趕來主持法會。在大昭寺前還舉行答辯考試,參加的格西們來自各大寺,他們視一切喧染爲雜念而舍離。以極清苦的生活,認真鑽研和勤學苦練,獲得格西學位,並通過預考才有資格坐在傳召大會的應考席上,由家多的著名高僧提問。在答辯中,他們以自己淵博的佛學知識,口若懸河,引經據典,辯論各種疑難問題。經侍讀經師等監考人員考核,成績卓著的授予藏傳佛教的最高學位——格西拉讓巴。去年答辯中,色拉寺麥紮倉(經學院)的格西益西旺久榮獲桂冠。

  色拉寺在拉薩北郊叁公裏的山麓下。明永樂十六年(一四一八年)由宗喀巴的大弟子绛欽卻傑(曾受明朝封爲大慈法王)興建。全寺分結巴、滿巴、阿巴叁個紮倉。當時喇嘛定額爲五千五百人。寺內存有大慈法王自北京帶間的金寫藏文大藏經,我們有幸獲得瞻仰,上有“永樂大帝禦賜”六個大字。還有旃檀木雕十六尊者像一套、明代內地織的大慈法王缂絲像一幅。這些文物,都是漢藏佛教徒友好交往的實物見證。

  哲蚌寺位于拉薩西北五公裏的半山坡上。明永樂十四年(一四二八年)由宗喀巴另一大弟子绛央卻傑發心建造。殿宇連接,規模宏大,層次錯落有致,具有藏族佛教建築藝術的特色。全寺分果芒、羅色林、德央、阿巴四個紮倉。當時的喇嘛定額爲七千七百人,是藏傳佛教的最大寺院。主要建築“大經堂”,雄偉壯觀,雕柱精美,可容八千人修法誦經。寺西南方的甘丹頗章(宮),建于明嘉靖九年(一五叁O年),爲達賴二世至五世居住的地方·曆世達賴都以此寺爲租庭。寺內收藏的曆史文物、佛教經典及工藝美術品十分豐富。

  我們朝禮叁大寺時,法號長鳴,兩序喇嘛列隊歡迎,主持喇嘛向參觀團長、玉佛寺方丈真禅法師敬獻哈達,並互僧禮品。在大經堂釋迦牟尼佛像前,我們頂禮膜拜並誦“心經乙。舉行座談中,我們對拉薩叁大寺在寺廟管理、保護文物、教理研究等方面的寶貴工作經驗尤其感到興趣。虔誠忠貞的老喇嘛們在“文革”的大風湏中,挺身而出,無畏地保衛寺院和文物,使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我們謹致以崇高的敬意,並對這些無名護法的勇猛形象,留下了美好的憶念。

  叁,雄偉的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在拉薩西北的瑪布日山上,是我國著名的宮堡式建築群,藏族古建築藝術的精華。布達拉,或譯“普陀”,梵語慧爲“佛教聖地”。公元七世紀時,吐蕃贊普松贊幹布與唐朝聯婚,爲迎娶文成公主,在此首建宮廷,後世屢有修建。至十七世紀中葉,達賴五世受清朝冊封後,又由他的總管第巴·桑結嘉錯主持擴建重修工程,曆時近五十年,始具今日規模。爲曆代達賴喇嘛的冬宮,也是原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宮體主樓十叁層,高一百十叁米,東西長四百余米,建築面積十叁萬平方米,全部爲石木結構。內有宮殿、佛堂、習經室、寢宮、靈塔殿,庭院等。全部建築依山勢參砌,群樓重疊,殿宇嵯峨,氣勢雄偉,體現了藏族建築的鮮明特色和漢藏文化融合的一些風格。我們被允許進入達賴十叁世的靈塔瞻仰致敬,塔身以金皮包裏,寶玉鑲嵌,輝煌壯觀。各殿堂牆壁繪有題材豐富、絢麗多姿的壁畫,工筆細膩,線條流暢。宮內還保存有大量珍貴文物,如明清兩代皇帝封賜西藏官員的诏書,封诰、印鑒、禮品和精雕細镂的工藝珍玩,罕見的經文典籍,以及各類佛像、唐卡(卷軸佛畫,另作專門介紹)、法器、供器等。我們朝拜的是西白宮和正中的紅宮。紅宮的主體建築是達賴的靈塔和各類佛堂。宮內共有靈塔殿八座,五世達賴的是第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殿堂叁層,塔高十四點八五米,分塔座,塔體、塔頂叁部份。經過處理的五世達賴的遺體就安放在塔體之內。塔身爲金皮包裏,珠玉鑲嵌,僅包金就耗費黃金十一萬雨。西大殿是靈塔殿的享堂,具有五十根大柱,面積約六百八十余平方米,爲紅宮最大的殿堂。殿內高懸乾隆二十五年禦賜“湧遵初地”區額,中間是達賴寶座,四壁是他一生的傳記壁畫。東壁突出地繪有二八五二年時,達賴五世到北京觐見清朝順洽皇帝時的情景。殿內保存有康熙皇帝所賜大型錦繡幔帳一對,爲達賴坐床和親政大典時應用,實爲布達拉宮的稀世珍品。據說康熙爲織造這對幔帳,專門建造廠房,費時一年才織成,並派欽差大臣專送給達賴五世。享堂四周還修有“仁燴拉康”等佛堂作爲廂殿,裏面藏有精刻的“甘珠爾”等藏文大藏經。由此西大殿上樓爲畫廊,再拾級而上便是松贊幹布的修法洞,裏邊保存松贊幹布、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公主等的塑像,是吐蕃時期的優秀雕塑品。

  令人感興趣的是:叁年前布達拉宮強巴佛殿的一場火災,促使這座古老的宮殿引進了現代技術密閉式的配電系統。我們發現昏暗的酥油燈後,原來幽深莫測的雕塑群現已通明透亮,卻不見電燈。據介紹,這是工人們采用折射反光原理和布光方法,將燈安裝在隱蔽之處。如原來黑洞洞的時輪殿,現在亮得可數清“壇城”上鑲嵌的珍珠。這裹利用低壓冷光源,既達到照明目的,又防止輻射文物,真是一舉兩得。還有過去爲達賴喇嘛坐床理政的東、西日光殿,現裝上了叁·五米長的桶幡燈,與兩側等高的絲織經幡相得益彰。上飾珠光寶氣的玻璃花球,使殿堂更加富麗堂皇。事實證明,全面改裝配電和照明系統不僅保證安全,有利于保護文物,而且收到美化環境的效果,使這座古老的宮殿煥發青春。

  四、西藏佛畢院和藏醫院

  西藏的寺廟不僅是宗教活動的道場,也是進行文化教育的場所。僧人落發入寺之後,便開始學習藏文、背誦經典,經過一定時期的學習,再進紮倉(經學院)學經。要想取得“格西”學位,還得精通“大般若經”、“中觀”、“戒”,“實相”等…

《西藏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