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十二章經▪P16

  ..續本文上一頁或過于自信之心。

  第四十二章 達世如幻

   佛言: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視金玉之寶,如瓦礫。視纨素之服,如敝帛。視大千世界,如一诃子。視阿耨池水,如塗足油。視方便門,如化寶聚。視無上乘,如夢金帛。視佛道,如眼前華。視禅定,如須彌柱。視涅槃,知晝夕寤。視倒正,如六龍舞。視平等,如一真地。視興化,如四時木。

   此章分析聖者看待世間一切事物的眼光,和衆生所見的有所不同;佛陀借此教導弟子要去除我、法二執。我們學佛,要學習以佛的眼光來分析宇宙間的物質,如此,道心就不會受到塵染。

   「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等四句,指佛視世間的名利地位如同「過隙塵」——像日光透過門縫的光線,所看到的微細灰塵般微不足道;對于金玉寶器,也視同破銅爛鐵、瓦礫碎石一般。在娑婆世界,金玉被視爲珍貴之物,但是仔細分析後,它們和石頭、土、瓦又有何不同

  不都是由「四微」所成就的嗎

  

   「四微」就是色、香、味、觸之極微。凡夫視金玉爲寶貝,是由于心對它起了執著而認爲它可貴,這就是在「色」上起分別。另外,對于「香、味、觸」也一樣,都是由心起分別。

   佛未出家前貴爲王子,將可繼承王位。但是,他卻在榮華富貴中看透世間一切如幻如化,因而出家追求真理。

   「視纨素之服,如敝帛。」纨素,是一種很輕柔細致的白絲織品,是布匹中最高貴的質料。一般人都喜愛穿華服,但是佛認爲衣服只要能遮體就行了;上等質料和粗布衣服,兩者功能並無不同,只是衆生的心起分別罷了。

   「視大千世界,如一诃子。」一般人認爲我們所住的世界很大,但是,在佛看來,它就像一個「诃子」罷了。诃子是印度的一種水果,由很多粒果實結成一串。佛看叁千大千世界,就如一串水果中的一小粒般大小。

   「視阿耨池水,如塗足油。」阿耨池水被古代印度人視爲寶池,因爲除了可供人民飲水之外,池中還能産生黃金、鑽石、紅寶石及瑪惱四種寶物。

   但是,對佛而言,阿耨池水就像印度人普遍使用的「塗足油」般毫不稀奇。由于印度的氣候很炎熱,人民很少穿鞋子,他們要在煎逼的土地上行走,大多會先在腳上塗上護足油。而阿耨池水和塗足油在佛的眼中也是平等的;但是對一般人而言,人人都愛阿耨池水而不珍惜塗足油,這都是凡夫的分別心。

   「視方便門,如化寶聚。」一般學佛者很重視方便法門,但是佛看它只是化城而已。在《法華經

  化城喻品》中,闡述佛想引導衆生至涅槃境界,但是衆生向來好逸惡勞,就像一位導師要引導人民到寶礦山去,但是,人民卻因爲疲倦畏苦,而不肯再前進。

   佛就權巧方便地告訴大家:「你們看,對面那座山就有寶礦,裏面都是寶石。」衆生一聽,精神爲之一振,看到寶山就在眼前,因而奮力向前。事實上,那地方並非真有寶礦,真正的寶礦還在後面那座山,這就是方便法門,用來激勵衆生向前行。

   「視無上乘,如夢金帛。」一般學佛者認爲「無上乘」是最寶貴的教法;但是對佛來說,有如夢中的金帛衣裳般虛幻不實。不管大乘或小乘,都是佛權化給不同根機的衆生來依循的法門;如果能依此爲目標努力去修行,自然能達到清淨的境界。

   「視佛道,如眼前華。視禅定,如須彌柱。」指佛視佛道如眼前花,眼前花虛幻不實;須彌柱也是緣聚所生之物,不生法執之心。

   「視涅槃,如晝夕寤。」寤,是清醒的意思。迷茫的人,就像日夜都在睡夢中;而覺悟的人,時時都很清醒。因此,佛將涅槃界視爲日夜都很清醒一般。

   「視倒正,如六龍舞。」倒是顛倒,正是正見。人本來都有靈覺的本性,只因一念無明生起而迷失了,因此,稱爲「背覺合塵」。學佛者應該「背塵合覺」,去除汙染、反觀自省而與本性合在一起,如此意念才會端正。

   佛視「倒正」有如六條龍在飛舞。舞龍時,雖然龍頭、龍尾相互穿梭出沒,但是都不出同一條龍身;同樣的,迷與覺都是本性,只是一念無明而産生差別。就像一個人睡時忘了一切,醒時又能明白一切事物。衆生心多分別,以爲佛就是佛、凡夫就是凡夫,其實,佛與凡夫的本性相同。

   「視平等,如一真地。視興化,如四時木。」佛視平等如一踏踏實實之地,即一真法界。世間法與佛法在佛眼看來,完全是平等的。佛教導衆生,有如四時草木之榮枯般:因緣到時就出現人間,因緣成熟即普施教化,等衆生根機成熟、成就道果,便趨入涅槃,有如葉落一樣。但是葉落並不代表結束,草木逢春後又會發芽、隨時輪轉不已,佛在人間的教化也是如此。

   這段是《四十二章經》的結文,經文很明白的細述,佛觀一切諸法即出世間法。佛陀要破衆生的法執,而衆生的無明煩惱大都由見解不正所産生,所以要先破除見解上的執著。對于事物不可起尊貴或輕視的心理,能夠用的就是寶貴的東西。

   學佛,不只對物質不起分別心,對佛法也不起分別心,因爲大乘不能離開小乘的基礎,而小乘也應該要進一步趨入大乘的精神,所以,不要起分別心。

   在佛的眼中,縱使一顆細小的種子,也有很大的力量。像木瓜子是很微細的東西,但是,當水、土、空氣、溫度「四大」會合時,這顆極微的種子便能發芽,長成木瓜樹。所以,「微」不是真微,它含藏著無限的力量,有這種體會就會有平等觀。

  

《四十二章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