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救世救心八大人覺經·序

  上人序

   八大人覺警世紛

   常人隨波逐流,在變動不停的環境與不斷消逝的時間中,隨著境界牽引,不知不覺追逐于名利欲樂,卻不曾靜心思考生命之意義何在。等到垂垂遲暮、死之將至,蓦然回首,才驚覺空過了一生,到頭來,再後悔又奈何呢

  

   聖人之所以超越凡俗,在其心鏡清淨,清清楚楚映照世出世間種種法,而以覺悟的慈悲憐視衆生;一切不爲自己,心中沒有五欲貪求,唯求衆生安樂解脫,人人免于受苦沈淪。因此,無論古今中外聖哲賢人,其心胸無不是坦蕩蕩、光朗朗,德馨垂芳更勝星輝壽長。

   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出生人間,覺悟後的他行化于恒河兩岸,一步一腳印地踏下佛法的足迹,而佛弟子們傳承薪火、集結佛經,將佛陀隨境應機的珠玑法語廣爲流傳,嘉惠千千萬萬幹渴的心靈。

   佛法的精神亘千古而不變,但是真理無形,效用如何端視個人用心與否,所謂信、解、行、證,總要自己能接受,並且發願實行,在實踐中回證真理,才有自助助人的果實可以收獲。

   身爲佛弟子,我們尊重敬愛佛陀,就要虔誠奉行佛的教法,時時將佛法用在日常生活中,假使我們的思想和佛陀的教法脫離了,行爲絕對是越規犯戒而錯誤的。

   當然發心學佛,也要感恩古德祖師們,他們盡形壽探研佛法真義,再將心得留傳下來,幫助我們體解真理,才能運用無礙。至于僧團的生活,同樣是互相觀摩、互相研究、互相磨練,這樣佛法就能永住人間。

   當今末法時代,最重要的是提高人人的覺性,古人說居安思危,而末法衆生煩惱垢重,造成時間的劫濁與空間的紊亂,因爲世間混亂、人心不平,所以整個宇宙多災多難,萬物賴以生存的大地也不斷遭受破壞。我們研究佛陀所說的《八大人覺經》,正是要覺悟世間的無常,重新調整人人的心態;調和社會成爲祥和的互動,人人心平氣和,社會祥和平安,人心平,天下就平安。

   求天下平安,從培養感恩心做起,對世間苦難抱持如同身受的悲懷,盡己之力拔苦與樂,日日感恩知足,心無貪戀,意不顛倒,這就是最大福。

   學佛,學而覺,學就是要了解,了解之後能體悟,就如一般人選擇人生的方向,有的人志爲人師,既然要當老師,就要先自我充實,涵養人文常識,才能進一步教導別人。同樣的,學佛之道,必定要開啓慈悲大愛的心,自己付出,也教導別人一起做,自度而度人,如此才是真正的學佛。

   學佛還要發大乘心,看看分布全球的慈濟人,大家都是出于一念發心,將這顆慈悲的種子帶到他們的僑居地,播種、耕耘,而後感動更多的人,齊來奉獻這分無私的愛。大慈大悲之心無量,所以我們也是學無止境,既然走入佛門,皈依佛,一定要與佛心貼近,佛陀有大慈悲心,我們要學的就是這分慈悲大愛,能夠普濟衆生。

   當然,長養慈悲心有種種方法,聽經學法只是一個過程。古人說「千裏求師,萬裏求藝」,從前的人限于印刷與交通不便,想要求得佛經的只字片語,或是明白一套完整的道理,著實不容易。但是現代網路資訊發達,要取得佛經並不困難,然而皈依法,最重要的是能「自我受用」,能受用才有覺悟的希望。

   所以先學得佛的慈悲,然後往佛法中探討,得一法而奉拳服膺,我們就終身受用。假使佛法不能用在日常生活,聽再多法師講經,甚至自己也能說得頭頭是道,但是與平時的行爲表現兩相違背,那麼再好的佛法還是沒有用啊!

   皈依僧,僧是傳承佛法火種的人,對一般人接觸或了解法理也很重要,我們一方面感恩古德祖師們紹繼佛種,一方面對出家的法師們也要恭敬虔誠。出家人,追隨諸佛菩薩的芳蹤而修行,這種舍親割愛以利天下的情操很值得尊重,所以在家人敬重出家人這是必然的。

   尊師重道,我們的慧命就能增長。出家人在僧團中薰修長養,無論學識或行儀,每一位都有不同的優點,也有不同的修行心得,都值得我們學習。在家的信徒,一定要有尊重出家人的心態,如此才能叁寶具足,才是真正的叁寶弟子。

   既是學佛,一定要依照法則循序漸進,才是學佛的態度。出家人剃染修行,要有一分使命感,除了上求佛道之外,更進而下化衆生。佛陀所說的《八大人覺經》,從第一覺悟開始,就要我們警悟世間無常危脆,人生是苦;覺悟一切的苦患都是起自一念內,內心有了煩惱所以造業不斷,變成種種災禍。

   第八覺知也說「生死熾然,苦惱無量」,我們在六道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這種迷惑而充滿煩惱的生命中,的確有無量無邊的苦患緊緊壓迫,使人喘不過氣來。這些苦患要如何斷除

  唯有修行追求真理,探討生死的法則,才能掌握生死來去的選擇權。

   人身難得,我們不願造惡墮落地獄,也不必求天堂的享樂,只是「常念知足,安貧守道」,而「惟慧是業」;智慧、覺道才是我們要追求的。在人間,能夠看盡人生,透徹生死的苦難,所以能開啓內心的慈悲,並以此投入人群去身體力行。

   富有者得到教化,成爲富中之富的人生;貧窮者得救拔,讓他脫離地獄般的痛苦;有心有緣想要學道者,得到用心接引和指導,這就是出家最重要的目標。自覺而覺他,自己解脫生死輪回的苦難,還要去救人,就是出家學道者任重道遠的承擔;切莫悭貪不舍,不肯將佛法的益處和世人分享,否則就失去了出家人的本分。

   佛經中有一段故事,說明法布施的重要——

   在一個古老的國家,離開城市七裏路有一座精舍,住著五百位修行者。其中有一位長老年紀很大了,他已經修行幾十年的時間,但是記性很差,所聽過的法一下子就忘記了,五百位修行者輪流教他,教了幾年,還是連一個偈子都記不住。

   老比丘自己也十分懊惱,盡管求法心切,無奈就是不能心領神會。

   有一天,國王請諸比丘入城受供,老比丘自卑自憐,覺得這輩子幸得人身,又得聞佛法,爲什麼就是法不住心,更無法盡出家人的責任,將佛法再傳給別人

  他愈想愈覺得悲哀,不知不覺走到一棵大樹下,想想再活下去也沒有意義,幹脆吊死在這裏,因此拿著繩子就往樹上扔。

   佛陀知道了,化爲樹神出來呵責老比丘,他說:「修行者啊!你的身體來自父母,慧命則交托給佛陀,爲什麼你不珍惜生命,也不顧增長慧命,反而要毀掉自己呢

  這是罪大惡極啊!」

   老比丘聽到樹神的呵責,忍不住痛哭起來:「我也想珍惜身體,更珍惜聞佛聽法的因緣,可惜我一丁點法理都無法體會。」

   正在哀傷懊惱的時候,佛陀已經現在老比丘面前,老比丘非常驚訝,趕緊伏地向佛陀求忏悔。

   佛陀就說:「一切都在一念心,可知道你過去生中同樣也是出家人,而且具有聰明才智,懂得很多佛法,更領導五百人的僧團。但是你對法的傳授很悭吝,贻誤了很多人的慧命,所以今生要受愚癡闇鈍之報,修行幾十年還無法開啓明朗的智慧。」

   佛陀並說了一段偈語:

   自愛身者,慎護所守,希望欲解,學正不寐;

   身爲第一,常自勉學,利能誨人,不惓則智。

   學先自正,然後正人,調身入慧,必遷爲上;

   身不能利,安能利人,心調體正,何願不至

  

   本我所造,後我自受,爲惡自更,如剛鑽珠。

   老比丘聽了佛陀的話,憶起前塵往事,果然自己傲慢不肯傳法,難怪今生愚鈍,真是自作自受。于是至誠地發露忏悔。佛陀微微一笑:「忏悔則清淨,只要你真心忏悔,好好保護生命,就能增長慧命。明天國王設食供養,你可以帶著寺內的僧衆去應供。」

   老比丘還有所遲疑,但是佛陀勉勵他拿出信心來!老比丘信心大增,第二天真的帶著大衆往皇宮應供去了。

   年輕的比丘們個個心裏懷疑,深怕老比丘受供出醜,但是礙于佛命,也只好跟著入城。

   到了皇宮,國王很尊重僧伽,親自端水讓比丘們洗淨手足,接著供養豐盛的飲食,供養後並恭敬請法。老比丘坐于上座,神態威儀已與往日大大不同,看起來就令人心生尊重,開口說法更是聲如洪鍾,響亮清澈,句句法語流入人心,不只是國王歡喜,就連五百位隨行者也都敬佩贊歎。

   因此,出家人有出家的使命,一般人也有超脫生死苦惱的路要走,「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入涅槃岸,複還生死,度脫衆生」,正是《八大人覺經》中所昭示的坦蕩大道。請諸位學佛者,無論在家、出家,都要守好自己的本分,自覺覺人、自救救人,這才真正是我們學佛求覺悟的道路,大家要多用心啊!

  

  緣起

   生命的大疑問

   甯靜的境界,心智一片明朗,紛亂的思緒一一安頓于靜思中。佛陀是一位大覺者,爲迷茫衆生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未出家前的他也曾經過和常人一樣的人生,同樣擁有家庭、父母和妻兒,唯一不同的只是他生長的環境。成佛前的悉達多生于皇宮,貴爲太子,不但是國王最大的期待——將來要繼承王位執掌國政;也是全國人民希望的寄托。他在幸福的生活中成長,享受最尊貴的待遇,所受的教育和一般平民百姓也有所差異。

   但是悉達多太子最與衆不同的,並不是他的權勢富貴,而是與生俱來對萬物的悲憫。一般人總是受了「苦」,才會去探求什麼是「樂」,而悉達多太子享盡天下一切福樂,卻能深入民間疾苦,發心探究衆生苦難之因。

   他認爲人生而平等,卻發現社會上有種族、階級的分別;又觀察到凡夫成日追逐名利,貪戀欲樂隨波逐流,不自覺歲月流逝,老病死苦接踵而至。他從生老病死中去體會,感覺到其中尤以親情最難割舍,而人世間許許多多的煩惱,則是來自人與人之間的對待。

   他不斷思考,在靜谧的環境中沈思:煩惱從何而來

  如何消除煩惱

  生老病死如何解脫

  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又要如何改變

  這是年輕的悉達多太子,對人世間發出的大疑問。

   …

《救世救心八大人覺經·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