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序
八大人觉警世纷
常人随波逐流,在变动不停的环境与不断消逝的时间中,随着境界牵引,不知不觉追逐于名利欲乐,却不曾静心思考生命之意义何在。等到垂垂迟暮、死之将至,蓦然回首,才惊觉空过了一生,到头来,再后悔又奈何呢
圣人之所以超越凡俗,在其心镜清净,清清楚楚映照世出世间种种法,而以觉悟的慈悲怜视众生;一切不为自己,心中没有五欲贪求,唯求众生安乐解脱,人人免于受苦沈沦。因此,无论古今中外圣哲贤人,其心胸无不是坦荡荡、光朗朗,德馨垂芳更胜星辉寿长。
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出生人间,觉悟后的他行化于恒河两岸,一步一脚印地踏下佛法的足迹,而佛弟子们传承薪火、集结佛经,将佛陀随境应机的珠玑法语广为流传,嘉惠千千万万干渴的心灵。
佛法的精神亘千古而不变,但是真理无形,效用如何端视个人用心与否,所谓信、解、行、证,总要自己能接受,并且发愿实行,在实践中回证真理,才有自助助人的果实可以收获。
身为佛弟子,我们尊重敬爱佛陀,就要虔诚奉行佛的教法,时时将佛法用在日常生活中,假使我们的思想和佛陀的教法脱离了,行为绝对是越规犯戒而错误的。
当然发心学佛,也要感恩古德祖师们,他们尽形寿探研佛法真义,再将心得留传下来,帮助我们体解真理,才能运用无碍。至于僧团的生活,同样是互相观摩、互相研究、互相磨练,这样佛法就能永住人间。
当今末法时代,最重要的是提高人人的觉性,古人说居安思危,而末法众生烦恼垢重,造成时间的劫浊与空间的紊乱,因为世间混乱、人心不平,所以整个宇宙多灾多难,万物赖以生存的大地也不断遭受破坏。我们研究佛陀所说的《八大人觉经》,正是要觉悟世间的无常,重新调整人人的心态;调和社会成为祥和的互动,人人心平气和,社会祥和平安,人心平,天下就平安。
求天下平安,从培养感恩心做起,对世间苦难抱持如同身受的悲怀,尽己之力拔苦与乐,日日感恩知足,心无贪恋,意不颠倒,这就是最大福。
学佛,学而觉,学就是要了解,了解之后能体悟,就如一般人选择人生的方向,有的人志为人师,既然要当老师,就要先自我充实,涵养人文常识,才能进一步教导别人。同样的,学佛之道,必定要开启慈悲大爱的心,自己付出,也教导别人一起做,自度而度人,如此才是真正的学佛。
学佛还要发大乘心,看看分布全球的慈济人,大家都是出于一念发心,将这颗慈悲的种子带到他们的侨居地,播种、耕耘,而后感动更多的人,齐来奉献这分无私的爱。大慈大悲之心无量,所以我们也是学无止境,既然走入佛门,皈依佛,一定要与佛心贴近,佛陀有大慈悲心,我们要学的就是这分慈悲大爱,能够普济众生。
当然,长养慈悲心有种种方法,听经学法只是一个过程。古人说「千里求师,万里求艺」,从前的人限于印刷与交通不便,想要求得佛经的只字片语,或是明白一套完整的道理,着实不容易。但是现代网路资讯发达,要取得佛经并不困难,然而皈依法,最重要的是能「自我受用」,能受用才有觉悟的希望。
所以先学得佛的慈悲,然后往佛法中探讨,得一法而奉拳服膺,我们就终身受用。假使佛法不能用在日常生活,听再多法师讲经,甚至自己也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与平时的行为表现两相违背,那么再好的佛法还是没有用啊!
皈依僧,僧是传承佛法火种的人,对一般人接触或了解法理也很重要,我们一方面感恩古德祖师们绍继佛种,一方面对出家的法师们也要恭敬虔诚。出家人,追随诸佛菩萨的芳踪而修行,这种舍亲割爱以利天下的情操很值得尊重,所以在家人敬重出家人这是必然的。
尊师重道,我们的慧命就能增长。出家人在僧团中薰修长养,无论学识或行仪,每一位都有不同的优点,也有不同的修行心得,都值得我们学习。在家的信徒,一定要有尊重出家人的心态,如此才能三宝具足,才是真正的三宝弟子。
既是学佛,一定要依照法则循序渐进,才是学佛的态度。出家人剃染修行,要有一分使命感,除了上求佛道之外,更进而下化众生。佛陀所说的《八大人觉经》,从第一觉悟开始,就要我们警悟世间无常危脆,人生是苦;觉悟一切的苦患都是起自一念内,内心有了烦恼所以造业不断,变成种种灾祸。
第八觉知也说「生死炽然,苦恼无量」,我们在六道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种迷惑而充满烦恼的生命中,的确有无量无边的苦患紧紧压迫,使人喘不过气来。这些苦患要如何断除
唯有修行追求真理,探讨生死的法则,才能掌握生死来去的选择权。
人身难得,我们不愿造恶堕落地狱,也不必求天堂的享乐,只是「常念知足,安贫守道」,而「惟慧是业」;智慧、觉道才是我们要追求的。在人间,能够看尽人生,透彻生死的苦难,所以能开启内心的慈悲,并以此投入人群去身体力行。
富有者得到教化,成为富中之富的人生;贫穷者得救拔,让他脱离地狱般的痛苦;有心有缘想要学道者,得到用心接引和指导,这就是出家最重要的目标。自觉而觉他,自己解脱生死轮回的苦难,还要去救人,就是出家学道者任重道远的承担;切莫悭贪不舍,不肯将佛法的益处和世人分享,否则就失去了出家人的本分。
佛经中有一段故事,说明法布施的重要——
在一个古老的国家,离开城市七里路有一座精舍,住着五百位修行者。其中有一位长老年纪很大了,他已经修行几十年的时间,但是记性很差,所听过的法一下子就忘记了,五百位修行者轮流教他,教了几年,还是连一个偈子都记不住。
老比丘自己也十分懊恼,尽管求法心切,无奈就是不能心领神会。
有一天,国王请诸比丘入城受供,老比丘自卑自怜,觉得这辈子幸得人身,又得闻佛法,为什么就是法不住心,更无法尽出家人的责任,将佛法再传给别人
他愈想愈觉得悲哀,不知不觉走到一棵大树下,想想再活下去也没有意义,干脆吊死在这里,因此拿着绳子就往树上扔。
佛陀知道了,化为树神出来呵责老比丘,他说:「修行者啊!你的身体来自父母,慧命则交托给佛陀,为什么你不珍惜生命,也不顾增长慧命,反而要毁掉自己呢
这是罪大恶极啊!」
老比丘听到树神的呵责,忍不住痛哭起来:「我也想珍惜身体,更珍惜闻佛听法的因缘,可惜我一丁点法理都无法体会。」
正在哀伤懊恼的时候,佛陀已经现在老比丘面前,老比丘非常惊讶,赶紧伏地向佛陀求忏悔。
佛陀就说:「一切都在一念心,可知道你过去生中同样也是出家人,而且具有聪明才智,懂得很多佛法,更领导五百人的僧团。但是你对法的传授很悭吝,贻误了很多人的慧命,所以今生要受愚痴闇钝之报,修行几十年还无法开启明朗的智慧。」
佛陀并说了一段偈语:
自爱身者,慎护所守,希望欲解,学正不寐;
身为第一,常自勉学,利能诲人,不惓则智。
学先自正,然后正人,调身入慧,必迁为上;
身不能利,安能利人,心调体正,何愿不至
本我所造,后我自受,为恶自更,如刚钻珠。
老比丘听了佛陀的话,忆起前尘往事,果然自己傲慢不肯传法,难怪今生愚钝,真是自作自受。于是至诚地发露忏悔。佛陀微微一笑:「忏悔则清净,只要你真心忏悔,好好保护生命,就能增长慧命。明天国王设食供养,你可以带着寺内的僧众去应供。」
老比丘还有所迟疑,但是佛陀勉励他拿出信心来!老比丘信心大增,第二天真的带着大众往皇宫应供去了。
年轻的比丘们个个心里怀疑,深怕老比丘受供出丑,但是碍于佛命,也只好跟着入城。
到了皇宫,国王很尊重僧伽,亲自端水让比丘们洗净手足,接着供养丰盛的饮食,供养后并恭敬请法。老比丘坐于上座,神态威仪已与往日大大不同,看起来就令人心生尊重,开口说法更是声如洪钟,响亮清澈,句句法语流入人心,不只是国王欢喜,就连五百位随行者也都敬佩赞叹。
因此,出家人有出家的使命,一般人也有超脱生死苦恼的路要走,「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入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正是《八大人觉经》中所昭示的坦荡大道。请诸位学佛者,无论在家、出家,都要守好自己的本分,自觉觉人、自救救人,这才真正是我们学佛求觉悟的道路,大家要多用心啊!
缘起
生命的大疑问
宁静的境界,心智一片明朗,纷乱的思绪一一安顿于静思中。佛陀是一位大觉者,为迷茫众生示现「八相成道」而成佛。未出家前的他也曾经过和常人一样的人生,同样拥有家庭、父母和妻儿,唯一不同的只是他生长的环境。成佛前的悉达多生于皇宫,贵为太子,不但是国王最大的期待——将来要继承王位执掌国政;也是全国人民希望的寄托。他在幸福的生活中成长,享受最尊贵的待遇,所受的教育和一般平民百姓也有所差异。
但是悉达多太子最与众不同的,并不是他的权势富贵,而是与生俱来对万物的悲悯。一般人总是受了「苦」,才会去探求什么是「乐」,而悉达多太子享尽天下一切福乐,却能深入民间疾苦,发心探究众生苦难之因。
他认为人生而平等,却发现社会上有种族、阶级的分别;又观察到凡夫成日追逐名利,贪恋欲乐随波逐流,不自觉岁月流逝,老病死苦接踵而至。他从生老病死中去体会,感觉到其中尤以亲情最难割舍,而人世间许许多多的烦恼,则是来自人与人之间的对待。
他不断思考,在静谧的环境中沈思:烦恼从何而来
如何消除烦恼
生老病死如何解脱
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又要如何改变
这是年轻的悉达多太子,对人世间发出的大疑问。
…
《救世救心八大人觉经·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