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救世救心八大人覺經·序▪P2

  ..續本文上一頁他隱約體悟出人生無常的道理,更感到情愛糾纏的痛苦,因此決意離開還笙砝值幕肪常ス扌星蟮賴納睿罷葉災沃谏悅5姆椒ǎ钪谏緣媒馔選W詈螅黾伊恕

  br>   修行者悉達多踏上追求真理的道路,經過參訪、苦修的漫長旅程,體驗不同宗派間的教旨,對每位宗教家、學者他都虛心求教。苦行者的毅力令人尊重,學者的研究精神也給他很大的震撼,但是對年輕的悉達多來說,盡管有些心得,卻覺得還是不究竟。

   他決定獨自追求天地宇宙的真理,萬物有物理,人的身體有生理,人的內心有心理,如何透徹這些萬物、生死、心靈煩惱的課題

  怎樣才能突破迷茫,見到真純清淨的道理

  他以堅定的信心獨自踏上探尋的路途。

   這是佛陀發心求道之前的一段心路曆程。之後悉達多太子經過訪道、苦修等等嘗試,最後在菩提樹下證悟,佛法就此生根傳揚,開枝散葉廣化天下。我們後世學佛的人,有幸浸沐在佛法光輝下,不得不對佛陀禮拜頂戴,感恩佛恩浩蕩。

   人生,懂得感恩的人才能知足,能知足的人才會快樂;修行也是如此,內心知足即無貪戀,心無貪戀則意不顛倒,所以要懂得感恩。我們尤其要感恩佛,佛陀有感于衆生迷茫,發心探究宇宙人生的真理,因而歸納出「叁理四相」,世間一切都不離這個原則。

   「叁理」——物理、生理、心理。「物理」包含成、住、壞、空四相,所以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是永恒常住的。人的身體變化稱作「生理」,包括生、老、病、死四相,一樣是分秒變遷。人的「心理」則有生、住、異、滅四相,一念好心生起,很快的念頭又斷了;一分感恩心起,很快又轉移了,這就是心念的變化。

   我們存在成住壞空循環不息的宇宙間,隨著生理生老病死的變化,心理也不斷在生住異滅中輪回,說來危機四伏、苦難偏多。面對這麼多的苦難,分析起來道理很大,名相也很多,于是佛陀慈悲應機逗教,就以八種簡單的方式,爲我們歸納叁理四相之下的八大苦難,使我們了解而警覺,徹悟苦、集、滅、道的真理與實行。

  

  原經翻譯者

   後漢安息國叁藏安世高大師

   在講述這部佛經之前,我們首先要感恩本經的翻譯者,就是「後漢安息國叁藏安世高」大師。

   安世高大師,出身安息國(今伊朗)太子,對佛法十分好樂。老國王過世後,他接掌了王位,但是他認清了人生無常的真理,視榮華富貴如浮雲,所以就把王位讓給叔叔,自己出家去了。

   出家後的安世高大師潛修佛法,在修學有所體會後,更加深他探研佛法的渴望,于是周遊列國,輾轉因緣下,于東漢(後漢)桓帝建和二年來到洛陽,便在洛陽安住,一方面研習漢文。過了一段時間已通達漢文,故在精研佛法之余,著手中譯佛經的工作,總共在中國翻譯了二十九部經論,《佛說八大人覺經》即是其中之一,提供後學者莫大的學習資糧。

   除了安世高大師翻譯之外,明朝蕅益智旭大師並爲造論,弘揚傳布此經。

  

  釋經題

  《佛說八大人覺經》

   學佛就是志在成佛,所以要虔誠敬重、堅定志願。堅定志願的首要條件即是「守時如教」,每天都要守護光陰不虛度,以時間來累積成就一切,如佛所教、惜時精進,這就是守時如教。

   佛陀的教法和寺院規矩,我們必定要掌握與奉行,保持心靜無雜念,修行看似平淡,實則守時如教的功夫就在這裏。

   《佛說八大人覺經》,「八」是數字,指的是我們應該了解與覺悟的八大項目,能夠了解這八大項目,就不會迷失生活與修行之道。「大人」就是「大士」,也是「菩薩」的意思,就像我們稱觀世音菩薩爲白衣大士;凡是發大心、立大志願,奉行大道者,就稱爲大士或大人。「覺」是不迷。所以「八大人覺」,即是八種菩薩應該覺悟的道理。

  

  開經明義

   爲佛弟子,常于晝夜,

   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學佛,目的就是要成佛,成佛的條件在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就成佛了。人生之苦,苦在迷而不覺,若能將自覺之後的心得教育他人,使人人皆從迷茫中醒悟,才是自覺覺他,覺性的教育。

   衆生心迷心亂,世間就無法産生善的循環,所以心亂則世亂。佛陀是大覺者,他將求法覺悟的心得向人間宣說,對佛陀的教育,愈是智慧高、根機好的人,接受度愈深,研究得也愈透徹。

   這部《八大人覺經》,進入經文開宗明義即曰「爲佛弟子,常于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常」是不間斷,意思是身爲佛弟子,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白天或晚上都要精勤不懈,時時誦念這八種修行覺悟的方法,行在菩薩道中,求佛、學佛,覺悟而成佛。

   當然,覺悟的方法道理很深,不過安世高大師以淺顯簡短的文句翻譯,讓我們容易閱讀和背誦,就像很多人喜愛《靜思語》,正因爲它簡短淺白,又能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八大人覺經》的內容亦是如此,每一段文字都不長,但是其中蘊含的意義卻很深廣,我們可以時時記憶與應用,所以「常于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行住坐臥之間都能背誦。

   要知道,佛弟子無論是在家、出家,既然已皈依佛,就要時時依教奉行,我們開始探討《八大人覺經》,此時此刻也該立願奉行道法,日夜用功不間斷。

   「至心」就是很虔誠;內心真正虔誠,對佛法一定能感應道交,將佛法深切銘刻于心,這樣才叫做至誠。道理常常印在心上,時時運用,即使待人接物間外境時現,都能及時懸崖勒馬,一一拆招化解。常聽到慈濟人說:「實在做得很累,但是師父說『分秒不空過,步步踏實做』,還是不能懈怠,再認真做吧!」日常生活把握分秒,萬一心生懈怠,只要想起師父的話,自然又再提起精神,精進向前,這就是因爲慈濟人能帶著虔誠的心處衆入群。

   慈濟人散布在地球各個角落,這一邊正在休息,地球另一邊的慈濟人已經開始一天的付出;等到他們要休息了,這一邊又接續著利益人群的工作,如此晝夜輪替不停息,累積出無數動人的故事,譜成一部現代的曆史——「慈濟大藏經」。

   經者,亘千古而不變,以時間來說日夜不停,橫向來看則遍布全球,每個慈濟人都是把握時間發揮愛心,付出無所求,那種至誠無染的愛,即是發自至誠的心,人人有這分至誠,沒有事情完成不了。儒家大師孔子,贊譽學生顔回「得一善則拳拳服膺」,我們也是一樣,求得教法後再普遍傳給別人,依此奉行就能廣利群生。

   所以慈濟人,內心要建立「誠正信實」,自我淨化;對外的動作則是「慈悲喜舍」,誠正信實的人生是自愛,對外付出慈悲喜舍就是愛人。這樣的自愛愛人,一定是自覺之後才能覺他,這就是我們學佛不能缺乏的至誠。

   看看世間多少可愛的人!就像印尼有一群發心付出的企業家,至心虔誠從事慈濟志業,他們接受師父的委托,清理印尼黑色心髒的紅溪河,拆遷河上違建居民,建設大愛屋使之安身立命。他們相信師父的教育,依照師父的委托完成任務,不但拉近印尼華人與當地人民的距離,更使雅加達亮麗起來。可見天下無難事,只要有心,至心誠懇,得一善拳拳服膺,這種積極的人生無事不成。

   所以說來,學佛、行菩薩,必定要至誠如教修行。《八大人覺經》經文精簡淺白,道理卻如此奧妙,對人生有很大的幫助,我們應該好好銘記在心,勤習背誦不舍晝夜,請大家多用心!

  

  

《救世救心八大人覺經·序》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