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世间迷情所遮蔽;因此,佛陀不得不用权巧譬喻的方式来引导众生。就像前一章提到的那位国王,如果那位祖师是用「直指明心见性」的方法,国王就无法了解;所以,他只好用事实来证明,这就是「权」,也就是「方便法」。
佛陀的教育也是这样,由于直接讲高深的道理,很多人将会无法接受,所以用比喻的方式来说明世间种种事物的道理,这就是「以事得理」:实就是理,权就是事,用「事」来比喻,让我们了解其中的道理。
但是,若一味地用方便法来教导也不行。所以,等众生能够分辨善恶事相后,佛陀又进一步「开权显实」——拨开方便法,显扬真实法,让我们了解「人人都具有佛性」这个真理。
《法华经》中曾提到「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生在人间」,什么因缘呢
就是为了「开、示、悟、入」:开启众生的心门,使众生获得安乐。因为众生的心门一向紧闭着,里面既黑暗又污秽。佛陀为了去除众生心地的黑暗,所以苦口婆心地说法,让众生能够觉悟,并引导众生脚踏实地躬身力行,进入佛法真正的教门。
佛陀观机逗教,不出下面四种方法——四悉檀,悉檀意译是「普施」之意。
(一)世界悉檀——佛陀既然化迹于人间,为了随顺众生的观念而讲种种世人能够欢喜接受的法、投众生所喜好,劝人为善,令人得世间正智。
(二)各各为人悉檀——众生有种种的根机,佛陀为了随顺众生的根机,而施以各别教法,使对方能够领受奉行。
(三)对治悉檀——众生的心理上,有三种大病——贪、瞋、痴。佛陀为贪心的众生讲布施功德,以布施来对治贪欲;若有瞋恚心,佛陀就为他讲慈悲、忍辱有很大的功德;佛陀为痴念重众生讲因缘聚散、精进智慧的功德。这就是对治悉檀。
(四)第一义悉檀——这是实教,也称圆教,佛陀直接讲述实相之理,引导众生入佛境界的教法。
总之,学佛不可轻视法是大或小、是顿或渐;不论什么教法,只要契合,都要好好专心一意地推究。因为每一种教法都可以对治众生的心病,引导众生入门,所以不可轻视。
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行道贵在心行,若只是在表面上装模作样或是心不坚固,是没有用的。「沙门行道,无如磨牛。」佛弟子既然发心修行,应该要脚踏实地、专心一志地向道精进!行道若是不用心,就像终日在磨坊里推着石磨绕转的牛一样。古时候的碾米坊有很大的磨石,人无力推动又没有电力,所以借用牛力来推动它。磨牛一天在磨坊内绕了几百圈、用尽了体力,只知道一直磨、一直磨,却不知道自己在磨什么
学道也是一样,如果每天只是以「身形」在拜佛、念佛,心却不虔诚、不专一,这对心的修养一点也没有帮助。行道若只是这样,就和那头推着石磨的牛没有两样。
「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学道人若是不用心修行,就如同进入一座宝山,却不懂得挖掘里面的宝藏,实在很可惜!
「心道若行,何用行道」,若能用心去实行,就不用去在意哪里有法会、什么是消灾
真正要修行的人,不必执着「一天要拜佛、诵经几个钟头才行」的念头;而是要真正实行教法,只要有这一分诚敬之心,也等于是时时刻刻处在拜佛、念佛中。我们的心和佛心合而为一,这就是敬佛;能依教奉行,就是真正在实行佛陀的教法。
我们身为佛的弟子,传承佛陀的教法,应该真正继承佛陀的精神;佛陀示现人间,为了佛教,付出了多么辛苦的心血啊!看看过去的祖师大德,他们抱着何等的精神,继承佛陀的志向而译经作论,为的是什么呢
为的是要教化未来的众生,一一洗除六道众生心中的毛病,使大家得到清净安乐。让佛陀的精神能够万世流传在人间,这是过去祖师大德作论译经的目的。
我们今天读经阅论,要依照经中的教法去实行,精进不退;如此,「身心平行道即隆」。希望每个人都能自我警惕,用自己的「德」去感化别人。所以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只要你的道德修养够,自然会得到他人的赞叹与追随。因此,不要认为不差一个人——他「黑」,我也跟着一起「黑」,这是害己又害人啊!而且会成为教中的罪人,那就太可惜了。
曾有一位香港的居士告诉我说:「我时常接到从台湾寄来的佛教刊物,里面有许多篇章写得很感人。我当时就想:写这些篇章的人,一定是文学素养俱佳的修行人。」因此在他的心目中,很敬仰那几位作者。
有一次他来台湾,在一家素食馆巧遇某份刊物的发行人。那天,这位发行人正好宴请一些作者,就顺便向他介绍了四、五位。然后,这位居士静静地坐着冷眼旁观,看到他们的言行举止后,内心感到很失望!他们又抽烟又喝酒,谈吐也不检点。而他们在刊物上所发表的文章,内容多数是在提倡佛法的威仪、精神和检讨佛弟子的言行;但是写归写,自己的行为却是一点也不知检省。
这样是不是很可悲呢
他们只是用文字来装饰自己,真正的学德却不够!因此那位居士看了,觉得这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所以,他为佛教感到很伤心。
连一位居士看了这种情形都会感到难过了,何况是出家人,大家怎能不用心呢
所以,凡事都要由自身做起;就像一朵清净莲花般,长在污泥中却不受到污染,这才是真正清净的修道者。
第四十一章 直心出欲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这一章,佛陀教修学者要直心念道。「夫为道者」四句,形容学佛修行的人就像一头驮负重物的牛,走在坎坷难行的淤泥路上。平时驮着重物走在平坦的路上就已经很辛苦了,更何况是崎岖泥泞的道路呢
由于战战兢兢、疲倦不已!所以丝毫不敢左右张望。
「出离淤泥,乃可苏息。」等到走过这段淤泥路之后,才能够稍微休息一下。只要看过牛拉车的人都知道,车轮如果陷入淤泥中,一定要就着车行的力道,才能顺势拖出来;如果动作稍微迟缓一点,整个车轮又会陷入烂泥中。
人生的路也一样,是那么地崎岖不平。修行人走在不平坦的路上,尤其周围又充满了各种世俗情欲的诱引,如果不把「欲心之门」谨慎地关好,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身为佛陀的出家弟子,是荷担如来家业的人,行住坐卧、一举一动都是信徒们学习的榜样。如果做错了,信徒也会跟着错;而教法更是差毫厘、失千里,疏忽不得!所以,修行一定要非常谨慎,要保持忍辱负重的精神,努力精进。无论肩上荷担的责任是多么沉重都不要畏惧,在恶劣的环境中,更要有坚定勇猛的精神,奋勇向前,直到烦恼断尽的时候,才能稍作休息。
「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学道人要观察情欲比淤泥路更加可怕。淤泥能使车轮深陷,情欲则会使修行人道心堕落。车轮陷下去,只要几个人合力一推,就可继续上路;一旦陷入情欲,就如掉落万丈深渊般,很难自拔。因此,学道人要慎防情欲。
「直心念道,可免苦矣。」我们若能直心学道,自然不会陷入情欲中,也就能避免造业承受苦果了。
例如佛陀在世时,有一次他外出应供,弟子阿难有事没能跟上,只好独自托钵。这时,阿难记起佛陀的教诫:不可到女人出卖色相的地方。
但是他又想行方等慈,因为托钵是为了让信徒有机会种福田。那些出卖色相的女人很可怜,她们过去生种了不好的因,今生才会遭受堕入红尘火坑的果报,现在如果再不让她们植福,未来不是更没有出离的因缘吗
于是,阿难生起慈悲心,决定到那些声色场所去托钵。
途中因为口渴而走到一处井水边,正好有个女子在汲水,阿难就向那名女子乞一碗水喝,喝完随即离去。
这名女子就是摩登伽女,她看到呵难的仪表庄严,不由自主地生起爱慕心。回家之后,日思夜想,阿难的影子一直在她的脑中盘旋,于是就请求母亲设法让她嫁给阿难。
摩登伽女的母亲虽然经营色情行业,却也很明理,她知道阿难是佛陀的弟子,清净不可侵犯,就劝女儿说:「不要再想阿难了,他是清净的修行人,我们不可扰乱他的道心。」但是,摩登伽女以死威胁母亲说:「我没有阿难就无法活下去!」摩登伽女的母亲为了爱女,只好不惜造业,请人以邪术咒语诱引阿难。
这一天,阿难又独自出外托钵,忽然间心识不知被什么东西迷住,竟不由自主地来到摩登伽女的住处,然后走入她的房里。当时,在精舍的佛陀知道阿难即将毁掉戒体,便赶紧派舍利弗前去救援,而精舍其它的弟子也不断地为阿难持念楞严咒。
就在最紧要的关头,阿难突然像被泼了冷水般地清醒过来。这时,舍利弗就带着阿难和摩登伽女一道回精舍面见佛陀。阿难一见佛陀,十分羞愧、痛哭流涕地向佛陀忏悔。佛陀并没有责备他,只是叫他进去沐浴。
阿难进去后,佛问摩登伽女:「妳真的那么爱阿难吗
」她回答:「是的,我深爱阿难。」佛陀又问:「妳爱阿难的哪一个部分呢
」她回答:「我爱阿难的全部。」佛陀听了,就叫弟子将阿难的洗澡水端出来,对她说:「这是妳最爱的人身上洗出来的水,妳把它喝了吧!」
摩登伽女一看,惊讶地说:「这桶水这么脏,怎么能喝呢
」佛陀说:「每个人的身体都是这么的污秽。不过,身体的污秽还可以洗涤,若是内心受到污染,就永远洗不净了!」摩登伽女听了,当下开悟、证了初果,便发心跟随佛陀出家修行,不再执迷于私情小爱。
由这则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学佛人若是功夫尚未到家、意志还不坚定时,千万不可行这种方便法。内心稍有不正,就会像阿难一样,险些失去清净的戒体。所以,学佛要直心正念,要效仿马牛拉车的精神、谨慎地向前精进,不要有谄曲…
《四十二章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