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十二章經▪P15

  ..續本文上一頁世間迷情所遮蔽;因此,佛陀不得不用權巧譬喻的方式來引導衆生。就像前一章提到的那位國王,如果那位祖師是用「直指明心見性」的方法,國王就無法了解;所以,他只好用事實來證明,這就是「權」,也就是「方便法」。

   佛陀的教育也是這樣,由于直接講高深的道理,很多人將會無法接受,所以用比喻的方式來說明世間種種事物的道理,這就是「以事得理」:實就是理,權就是事,用「事」來比喻,讓我們了解其中的道理。

   但是,若一味地用方便法來教導也不行。所以,等衆生能夠分辨善惡事相後,佛陀又進一步「開權顯實」——撥開方便法,顯揚真實法,讓我們了解「人人都具有佛性」這個真理。

   《法華經》中曾提到「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生在人間」,什麼因緣呢

  就是爲了「開、示、悟、入」:開啓衆生的心門,使衆生獲得安樂。因爲衆生的心門一向緊閉著,裏面既黑暗又汙穢。佛陀爲了去除衆生心地的黑暗,所以苦口婆心地說法,讓衆生能夠覺悟,並引導衆生腳踏實地躬身力行,進入佛法真正的教門。

   佛陀觀機逗教,不出下面四種方法——四悉檀,悉檀意譯是「普施」之意。

   (一)世界悉檀——佛陀既然化迹于人間,爲了隨順衆生的觀念而講種種世人能夠歡喜接受的法、投衆生所喜好,勸人爲善,令人得世間正智。

   (二)各各爲人悉檀——衆生有種種的根機,佛陀爲了隨順衆生的根機,而施以各別教法,使對方能夠領受奉行。

   (叁)對治悉檀——衆生的心理上,有叁種大病——貪、瞋、癡。佛陀爲貪心的衆生講布施功德,以布施來對治貪欲;若有瞋恚心,佛陀就爲他講慈悲、忍辱有很大的功德;佛陀爲癡念重衆生講因緣聚散、精進智慧的功德。這就是對治悉檀。

   (四)第一義悉檀——這是實教,也稱圓教,佛陀直接講述實相之理,引導衆生入佛境界的教法。

   總之,學佛不可輕視法是大或小、是頓或漸;不論什麼教法,只要契合,都要好好專心一意地推究。因爲每一種教法都可以對治衆生的心病,引導衆生入門,所以不可輕視。

  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

   佛言:沙門行道,無如磨牛。身雖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行道貴在心行,若只是在表面上裝模作樣或是心不堅固,是沒有用的。「沙門行道,無如磨牛。」佛弟子既然發心修行,應該要腳踏實地、專心一志地向道精進!行道若是不用心,就像終日在磨坊裏推著石磨繞轉的牛一樣。古時候的碾米坊有很大的磨石,人無力推動又沒有電力,所以借用牛力來推動它。磨牛一天在磨坊內繞了幾百圈、用盡了體力,只知道一直磨、一直磨,卻不知道自己在磨什麼

  

   學道也是一樣,如果每天只是以「身形」在拜佛、念佛,心卻不虔誠、不專一,這對心的修養一點也沒有幫助。行道若只是這樣,就和那頭推著石磨的牛沒有兩樣。

   「身雖行道,心道不行」,學道人若是不用心修行,就如同進入一座寶山,卻不懂得挖掘裏面的寶藏,實在很可惜!

   「心道若行,何用行道」,若能用心去實行,就不用去在意哪裏有法會、什麼是消災

  真正要修行的人,不必執著「一天要拜佛、誦經幾個鍾頭才行」的念頭;而是要真正實行教法,只要有這一分誠敬之心,也等于是時時刻刻處在拜佛、念佛中。我們的心和佛心合而爲一,這就是敬佛;能依教奉行,就是真正在實行佛陀的教法。

   我們身爲佛的弟子,傳承佛陀的教法,應該真正繼承佛陀的精神;佛陀示現人間,爲了佛教,付出了多麼辛苦的心血啊!看看過去的祖師大德,他們抱著何等的精神,繼承佛陀的志向而譯經作論,爲的是什麼呢

  爲的是要教化未來的衆生,一一洗除六道衆生心中的毛病,使大家得到清淨安樂。讓佛陀的精神能夠萬世流傳在人間,這是過去祖師大德作論譯經的目的。

   我們今天讀經閱論,要依照經中的教法去實行,精進不退;如此,「身心平行道即隆」。希望每個人都能自我警惕,用自己的「德」去感化別人。所以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只要你的道德修養夠,自然會得到他人的贊歎與追隨。因此,不要認爲不差一個人——他「黑」,我也跟著一起「黑」,這是害己又害人啊!而且會成爲教中的罪人,那就太可惜了。

   曾有一位香港的居士告訴我說:「我時常接到從臺灣寄來的佛教刊物,裏面有許多篇章寫得很感人。我當時就想:寫這些篇章的人,一定是文學素養俱佳的修行人。」因此在他的心目中,很敬仰那幾位作者。

   有一次他來臺灣,在一家素食館巧遇某份刊物的發行人。那天,這位發行人正好宴請一些作者,就順便向他介紹了四、五位。然後,這位居士靜靜地坐著冷眼旁觀,看到他們的言行舉止後,內心感到很失望!他們又抽煙又喝酒,談吐也不檢點。而他們在刊物上所發表的文章,內容多數是在提倡佛法的威儀、精神和檢討佛弟子的言行;但是寫歸寫,自己的行爲卻是一點也不知檢省。

   這樣是不是很可悲呢

  他們只是用文字來裝飾自己,真正的學德卻不夠!因此那位居士看了,覺得這只不過是「紙上談兵」而已,所以,他爲佛教感到很傷心。

   連一位居士看了這種情形都會感到難過了,何況是出家人,大家怎能不用心呢

  所以,凡事都要由自身做起;就像一朵清淨蓮花般,長在汙泥中卻不受到汙染,這才是真正清淨的修道者。

  第四十一章 直心出欲

   佛言:夫爲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視。出離淤泥,乃可蘇息。沙門當觀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這一章,佛陀教修學者要直心念道。「夫爲道者」四句,形容學佛修行的人就像一頭馱負重物的牛,走在坎坷難行的淤泥路上。平時馱著重物走在平坦的路上就已經很辛苦了,更何況是崎岖泥濘的道路呢

  由于戰戰兢兢、疲倦不已!所以絲毫不敢左右張望。

   「出離淤泥,乃可蘇息。」等到走過這段淤泥路之後,才能夠稍微休息一下。只要看過牛拉車的人都知道,車輪如果陷入淤泥中,一定要就著車行的力道,才能順勢拖出來;如果動作稍微遲緩一點,整個車輪又會陷入爛泥中。

   人生的路也一樣,是那麼地崎岖不平。修行人走在不平坦的路上,尤其周圍又充滿了各種世俗情欲的誘引,如果不把「欲心之門」謹慎地關好,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身爲佛陀的出家弟子,是荷擔如來家業的人,行住坐臥、一舉一動都是信徒們學習的榜樣。如果做錯了,信徒也會跟著錯;而教法更是差毫厘、失千裏,疏忽不得!所以,修行一定要非常謹慎,要保持忍辱負重的精神,努力精進。無論肩上荷擔的責任是多麼沈重都不要畏懼,在惡劣的環境中,更要有堅定勇猛的精神,奮勇向前,直到煩惱斷盡的時候,才能稍作休息。

   「沙門當觀情欲,甚于淤泥」,學道人要觀察情欲比淤泥路更加可怕。淤泥能使車輪深陷,情欲則會使修行人道心墮落。車輪陷下去,只要幾個人合力一推,就可繼續上路;一旦陷入情欲,就如掉落萬丈深淵般,很難自拔。因此,學道人要慎防情欲。

   「直心念道,可免苦矣。」我們若能直心學道,自然不會陷入情欲中,也就能避免造業承受苦果了。

   例如佛陀在世時,有一次他外出應供,弟子阿難有事沒能跟上,只好獨自托缽。這時,阿難記起佛陀的教誡:不可到女人出賣色相的地方。

   但是他又想行方等慈,因爲托缽是爲了讓信徒有機會種福田。那些出賣色相的女人很可憐,她們過去生種了不好的因,今生才會遭受墮入紅塵火坑的果報,現在如果再不讓她們植福,未來不是更沒有出離的因緣嗎

  于是,阿難生起慈悲心,決定到那些聲色場所去托缽。

   途中因爲口渴而走到一處井水邊,正好有個女子在汲水,阿難就向那名女子乞一碗水喝,喝完隨即離去。

   這名女子就是摩登伽女,她看到呵難的儀表莊嚴,不由自主地生起愛慕心。回家之後,日思夜想,阿難的影子一直在她的腦中盤旋,于是就請求母親設法讓她嫁給阿難。

   摩登伽女的母親雖然經營色情行業,卻也很明理,她知道阿難是佛陀的弟子,清淨不可侵犯,就勸女兒說:「不要再想阿難了,他是清淨的修行人,我們不可擾亂他的道心。」但是,摩登伽女以死威脅母親說:「我沒有阿難就無法活下去!」摩登伽女的母親爲了愛女,只好不惜造業,請人以邪術咒語誘引阿難。

   這一天,阿難又獨自出外托缽,忽然間心識不知被什麼東西迷住,竟不由自主地來到摩登伽女的住處,然後走入她的房裏。當時,在精舍的佛陀知道阿難即將毀掉戒體,便趕緊派舍利弗前去救援,而精舍其它的弟子也不斷地爲阿難持念楞嚴咒。

   就在最緊要的關頭,阿難突然像被潑了冷水般地清醒過來。這時,舍利弗就帶著阿難和摩登伽女一道回精舍面見佛陀。阿難一見佛陀,十分羞愧、痛哭流涕地向佛陀忏悔。佛陀並沒有責備他,只是叫他進去沐浴。

   阿難進去後,佛問摩登伽女:「妳真的那麼愛阿難嗎

  」她回答:「是的,我深愛阿難。」佛陀又問:「妳愛阿難的哪一個部分呢

  」她回答:「我愛阿難的全部。」佛陀聽了,就叫弟子將阿難的洗澡水端出來,對她說:「這是妳最愛的人身上洗出來的水,妳把它喝了吧!」

   摩登伽女一看,驚訝地說:「這桶水這麼髒,怎麼能喝呢

  」佛陀說:「每個人的身體都是這麼的汙穢。不過,身體的汙穢還可以洗滌,若是內心受到汙染,就永遠洗不淨了!」摩登伽女聽了,當下開悟、證了初果,便發心跟隨佛陀出家修行,不再執迷于私情小愛。

   由這則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學佛人若是功夫尚未到家、意志還不堅定時,千萬不可行這種方便法。內心稍有不正,就會像阿難一樣,險些失去清淨的戒體。所以,學佛要直心正念,要效仿馬牛拉車的精神、謹慎地向前精進,不要有谄曲…

《四十二章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