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十二章经▪P14

  ..续本文上一页真追求智识之外,还必须发菩提心、身体力行才行。

   有许多学者虽然深信佛法的奥妙,也很认真地研究,却只在文字上追求文字般若,只想知道文章和义理的分析,这也无法产生真正的信心!

   所以,我们除了要真诚用心去探究佛理外,还要发菩提心,也就是大道心:追随佛陀的足迹,脚踏实地去实行,真正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担起救世的事业,这才是真正发菩提心。不过,很少有人愿意脚踏实地负起如来家业,所以说「发菩提心难」。

   「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纵然发了菩提心,但是要达到「无修无证」的境界却很难。「无修无证」即「无我相」的境界,人人佛性平等,学佛一定先要去除「我相」,真修实学,才能逐步地进入无修无证的境界。

  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这一章完全讲「心念」。心若能时时依教奉行,就是近佛;心若离道,就离佛很远了。所以,这里指的距离并不是有形的,而是论心,心若时时持戒,就与佛很接近。

   「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佛陀说:真正的佛弟子虽然离我数千里之远,只要他能时时忆念、实行我的教法,将来一定能得道证果。

   「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如果常在佛的左右、时时见到佛,却不能顺从佛的教诫,还是不能得道。

   多年前,我讲了一部《药师经》,隔年,有一位家庭主妇,她只是听到我在录音带里所讲的「在家五戒」,虽然她没有见过我,但是从那天开始,她就持守清净戒,直到今年(六十八年)来参加打佛七,在这五、六年漫长的时间里,她持戒不断。

   这位善女人是一位很平凡的家庭妇女,但是她光听录音带便能持戒坚定,使我非常感动。虽然她离我很远,不过,这部经的要义已深深印入她的心坎里,她说过去她很少听法,而这部《药师经》使她获益匪浅,所以虔心依教奉行;她也觉得师父时时在她面前。

   所以学佛者必须听法、思惟并且实行,才能得道。修道就像走路一样,只要方向正确,走久了终能到达目的地;如果不走,路永远是那么的遥远。

   佛教有一则公案——佛陀时代有两位比丘结伴要到舍卫国谒见佛陀。他们走了很长的一段路之后,感到非常口渴。正好他们来到一口井水边,其中一位比丘赶紧汲水,一饮而尽;另外一位比丘看到水里有虫就不喝水。

   那位喝水的比丘问他:「你不是也很口渴吗

  为什么现在有了水却不喝呢

  」不饮水的比丘回答:「世尊曾经制戒,教我们不可饮用有虫的水。所以,我要奉持佛戒。」

   其实,佛要我们不饮用有虫的水,有双重意义:一是顾虑到卫生,喝不干净的水对身体有害。二是水中若有虫,喝了等于杀生,所以,佛禁止比丘饮用有虫的水。

   不过,那位饮水比丘又再度劝说:「路途还很遥远!你如果不喝水会渴死,那就见不到佛了。」

   不饮水的比丘回答:「我宁愿丧失生命,也不愿破坏佛陀的教诫。」他就这样渴死了。

   由于持戒,不饮水的比丘往生之后,灵魂便转生到忉利天,具足天人的庄严身形。当天晚上,他立即到了佛的处所。他先向佛顶礼,然后听闻佛法,当下证得「法眼净」;法眼净就是证了真谛的道理。而那位饮水比丘,再经过两天的跋涉才到佛处。

   佛虽然知道这两位比丘结伴而来,以及中途所发生的事,却故意问饮水比丘:「你从何处来?可有同伴?」饮水比丘便据实地向佛禀告之前所发生的经过。

   佛陀说:「你没有守持戒律,根本没有见到我!你的同修(结伴的比丘),已经先你而见到我了!」可见,学佛一定要守戒重道;若是放纵轻道、不守戒律,就会离佛很远。修行者不可不留心!

  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灭

   「佛问沙门:人伞在几间

  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

  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伞在几间

  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佛问弟子:「你知道人的生命有多长吗

  」

   弟子回答:「大概在数日间吧!」

   佛说:「你还不了解『生命无常』的道理。」

   佛又问另外一位弟子:「人命在几间

  」

   弟子回答:「在一顿饭的时间。」

   佛说:「你对无常的道理,还没有透彻了解。」

   佛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

  」

   这位弟子回答:「人命在『呼吸间』。当一口气呼出去,如果不再吸进来、气断了,生命就已结束。」

   佛陀欢喜地说:「很好!我所说的无常之理,你已经了解了。」

   这一章,佛警惕世人,生命是很无常短暂的,只在一呼、一吸之间而已!有呼吸时,是有生命的人;如果一口气出不来,生命便结束了。

   所以我们要把握时间、爱惜生命;要运用有限的生命,做应做的事、行当行的路。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能多行一步;如果一口气断了,修道的路就遥遥无期。我们在六道中轮回,倘若一念无明生起,而与佛法断了缘,将来要「会遇佛道」必定困难重重。

   我们乘过去生所造的业,感受今生的依、正二报——环境、身相各自不同的果报;而「本识」的种子就存在我们心意中,「舍此投彼」就是依这些种子,这是永远存在的。凡夫含藏着这些种子,佛也是不离这个本性,但是佛已转识成智,不再堕入轮回二二界六道众生则在其中「生根发芽」轮回生死,众生依本识种子而有一期期的寿命,所以身体不是坚固不变异的,身体既不坚固,时间也极有限,尤其分分秒秒不断在消逝,因此要好好把握时间,莫让无常而短暂的生命空过,要用心精进。

   在此举一则公案!

   古时西域有一位国王,他不相信佛法的教理。有一天,他问一位祖师说:「我看到外道修种种的苦行,尚且不能断除淫心;而你们这些出家人在四事(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如意的情况下,叉怎能断欲念烦恼呢

  」

   祖师听了,便请国王做一项实验:释放狱中的一名死囚出来,然后令他双手高高捧着满满的一碗油,在大街道游行,并叫四个人持刀紧跟在后。如果一滴油都没有溢出来,就赦免他的死罪;但是若溢出一滴油,就立刻斩首。另外又命一群美女在一旁歌舞作乐,作为测验。

   国王就照祖师的要求去进行。结果,那位死囚走完一遭后,油一滴也没有漏出来。国王便依约赦免他的死罪,并问他:「刚刚走在街道上,可有听见或看到什么吗

  」

   这位捡回一命的死囚回答:「当时我唯恐碗里的油滴落下来,生命就不保了;因此,我只看到手中这一碗油,其它的完全没看到、也没听到。」

   祖师就对国王说:「这名死囚为了生死事大,尽管有歌台舞榭也视若无睹。更何况沙门所关注的是无数劫以来的生死流转之苦,怎能不战胜淫欲呢

  」而那些外道的人,并没有透彻无常的真谛道理,所以无法断除欲念烦恼。

   国王看过这个试验之后,终于相信了。一辈子的生死都这么在意了,更何况沙门的心志是要自度度人;出家人就是因为体悟无始以来无数生死的痛苦,而不敢耽染淫欲。因此,我们应该知道人命是在呼吸间啊!

   所以,我们要尽今生此世,好好地把握时间、爱惜生命;并将它运用在修行上,好好地深思、再脚踏实地去身体力行、兼利他人。

  第三十九章 教诲无差

   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如食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这句是说学佛的人,不可有分别心。凡是佛陀所说的教法,都应当信顺、用心去研究。

   「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就像吃蜜,不论杯中或杯缘的蜜都一样的甜;佛陀的教法也是一样。佛陀在人间说法四十九年,他的教法适合各种不同根机的众生。在浅显的道理中,包含着很深的义理;而高深的道理,也能发挥在日常生活中,成为很普遍的教法,因此,不仅智识浅的人能了解、欢喜信受;智识高的人也能真心的信顺,这就是佛法的圆融与价值。只要我们好好去运用,就能契理契机。

   以前我曾经说过,佛法就像一颗很硬的糖果,对没有牙齿的人来说,这颗糖放在口中含着,能够尝到糖的甜味:对有牙齿的人来说,在口中咀嚼更能尝到那分甜味的质感。但是若不会运用,就像没有牙齿的人却硬要一口咬下糖果,牙龈可能会受伤、流血。所以,要深深去思惟、体会。

   曾有一位八岁的小孩来精舍小住,他在一本佛教故事书中读到西方极乐世界有「八功德水」后,就常常吵着要人带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平时,这个孩子饭吃得很快,但是只要妈妈在场,就吃得慢吞吞的。有一天妈妈来看他时,顺便留下来一道用餐;在我吃完饭时,这孩子还剩下半碗饭。一看到我起身准备离开,他便赶紧拿起桌上的茶水倒在碗里搅一搅,唏哩哗啦很快地就吃完了,还告诉妈妈:「这就是八功德水!」这个比喻十分贴切,也是一种禅机。孩子只是看见书上写的「八功德水」,就时时放在心中,这时忽然说了出来,是不是很契合呢!

   所以,佛法就是这样,在大人听起来具有很深的禅机,然而孩子拿来应用却是很浅白的。「浅」的用得好,就是「深」:「深」的只要愿意用,不会很困难。

   经文中佛陀这段教诲,是要我们不可轻视教法、分别法的深浅。只要适合自己的根机,就是有用的法;如果不合根机,即使是圆教或顿教,对他也毫无帮助,就像没有牙齿却要咬很硬的糖果一般。所以,不论任何教法,只要应机,再善加运用,都能获益匪浅。

   佛陀的言教,不出权与实二法。「权」是方便,「实」则是直指明心见性的教法。不论哪一种方法,都是为了使众生能够真正透彻、了解真谛的道理。

   因为众生自无始以来,受到…

《四十二章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