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十二章经▪P13

  ..续本文上一页沾着肥皂水,就可以吹起一粒粒五彩的水泡。

   这些妄念时时迷惑着凡夫,学道的人要克服杂乱心,有如和万人作战一般,应当坚持道心,具足勇猛的毅力向前精进。

   若要使外境不染于心,必须修行守戒,就如战士披挂铠衣上阵,才不致受伤,如此,不仅戒体不会受到污染,也能使学道者勇猛精进,所以「戒」是护心、护身的法宝。

   「沙门学道」等六句,提醒学道者一定要坚定道心,临阵无惧,专心一志于道业,不可怯懦!纵使外面有千军万马之敌,也不可心生畏惧;反而要提起大丈夫的勇猛心及克服逆境的气魄,决不被魔境打退道心。

   学道若是没有充分智慧和勇猛锐利的精神,容易退失道心,在初发心时虽然很热诚,但是后来却慢慢地退失了。这就是定力不够,慧力不具足,没有勇猛的精神;若能坚心一志地向前精进,就不会半途而废,这就是定的力量。

   修行一定要有殉道的精神,否则无法成就道业;殉道的精神就是要有勇猛的心志,志若不坚定,慧力就无法产生。譬如赴战场,而且在战场上需一人对付万人;修行则是以一心对治万念,所以必须具备「戒、定、, 慧」力,才不会半途而退,尤其慧力则可以「一人敌万人」,也就是一心可敌过万念。

   总之,学道要具足三力:挂铠临阵的精神(戒力),不半途而退的毅力(定力),以及与万人格斗的慧力;必须三力合一,才能破除无始的魔障而证得佛果。

  第三十四章 处中得道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

  」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

  」对曰:「不鸣矣。」「弦急知何

  」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

  」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这一章是佛陀为弟子开导学道的方法,学道一定要折衷,不要过急,也不要怠慢;如果心急反而会退步。所以,学道者一定要时时保持身心的平衡。

   佛在世时,僧团中有一位沙门因为学道心切,彻夜不休地读诵《迦叶佛道教经》;迦叶佛是释迦牟尼佛之前的古佛,将入涅槃时也留下一部《遗教经》。

   这位沙门一面诵、一面思考他的学道境界,深深觉得自己离《遗教经》中的境界还差很远。因此越读内心越悲切!以为自己的智慧无法接纳佛陀的教法,因而退失道心。佛陀知道沙门有这样的苦恼后,就安慰他,并问道:「你以前在家时,喜欢做什么事呢

  」沙门回答:「爱弹琴。」佛问沙门:「琴弦如果太松了,弹出来的音会如何呢

  」沙门说:「弦如果太松,就弹不出声音了。」佛陀再问:「弦如果调得很紧,又会如何呢

  」沙门说:「弦如果调得太紧,弹太急时会断掉!」

   「既然太松弹不出声音,太紧又会断掉;那么,若琴弦调得松紧适中,弹出来的音又是如何

  」

   沙门说:「弹出来的声音就会很美、很动听!」

   佛陀说:「学道就像弹琴一样,弦不可调得太松或太紧;同样道理,沙门若将身心调得适中,必可得道。」

   有些人一发心,就舍身忘命地追求佛法;但是往往道还没有求得,身就毁灭了,或是中途道心退失。像这样,佛法永远追求不到,所以,在得道之前,一定要好好地调养身心;若能身轻心安,得道就不困难了。

   「于道若暴,暴即身疲」,这句经文就和「暴饮暴食」的道理一样。为了求道而不择时节,最后造成身体的不调和;像这样只会使身体更为疲劳。

   要知道,凡夫的习气很难在一朝一夕间去除。所以,如果过度追求,所招感的不但对道业无益,对身体也很不利。

   「其身若疲,意即生恼」,凡夫的身体一有病痛或者感到疲累,必定会觉得不耐烦,不仅智慧无法开启,反而增加烦恼。何况身体为了修道,一直拜呀拜的!只是诵经却不了解经中的意义,光是大声诵读,便认为可以开启智慧,那是不可能的。总而言之,像这种做法想开启智慧,是「舍本逐末」啊!

   「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由于求道过急,心便无法平静;心愈不平静烦恼就愈多,烦恼愈多就会生起退心。若随着烦恼而造业,如此,罪业必然会加重。

   再者,每个人都有烦恼,就连菩萨的心也有缘境,缘什么境呢

  「菩萨所缘,缘苦众生」,众生的一切苦境,就是菩萨心中时时刻刻所缘的境界;这种境界也是一种负担,所以说,心要完全没有烦恼,是很不容易的。学佛,就是学在这里,只要我们不把负担当烦恼,就能去除烦恼,则身心清净,轻安自在,道必不失矣!

  第三十五章 垢净明存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本章指出,要明心见性,首先须去除心的垢染。「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修行就如炼铁一般。铁要经过一番冶炼、去除滓渣后才能成器;成器之后,还要放入洪炉中烧烤、锤打。如此,才能炼出精致完好的器皿。

   「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学道之人,无非是希望能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佛性)。因此,一旦心中有了垢染,就要设法除去,清净的本性才能显露。就好比一盏电灯,如果你希望它能够很明亮,就须先将外面的那层玻璃擦拭干净才行。

   所谓「暗去明存」,黑暗去除后,光明就能存在。人人本具佛性,只因被烦恼遮蔽而无法外露。就如铁器的本质原本就很坚硬,只要去除杂质就能制成精纯的器物。同理,我们要回复清净、光明的佛性,一定要先将杂念等烦恼习气去除才行。

   人人都有圣人的本质,只要将世俗的凡情、杂念去除就能显现,而不必再另外寻觅。一个人的气质,要在日常生活中磨练;去除了坏习惯,艮好的气质自然会在举止行动中表现出来。

   又好比眼疾,「翳」就是眼疾,有遮障的意思。眼睛的瞳孔如果没有被遮住,看外境必然十分清楚!但是眼睛如果长了「翳」,就要设法除去,才能重见清晰的境界。

   学佛者要成佛作祖,端视自心能否净化。若能用功清净心地,佛性就会现前;反之,如果受了污染,就无法分辨外面的人我是非。

   众生自无始以来,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养成各种习气,而且大都是由贪爱所引发的愚痴、嫉妒、傲慢等恶习。学佛,首在修养自心、洗涤内心的垢染;垢染若是去除了,清高的气质就会自然显现。所以,修行要从内心修起,而这必定需要经过一番锻炼才行。

  第三十六章 展转获胜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适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本章辗转明白地告诉我们:人生难得的事很多,而我们都得到了。因此,我们要好好把握因缘,不要失去良机。

   究竟有哪些事是难得的呢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在三界六道中,要离开恶道很难,因为恶道是下堕;众生向下堕容易,向上升很难;所以,要生为人很难。人从无始以来,只为了一念无明,在三界六道中迷转不息;纵使能离开恶道,要转生为人也并不容易。

   所以,我们得获人身应该庆幸,因为只有在人间才有机会修行,人间可说是「五趣杂居」地,「五趣」,除了地狱、饿鬼、畜生之外,还有天道及人间(阿修罗遍及五趣);「杂居」,无论是圣凡、善恶,全都处在人间,正由于人间非常复杂,才有机会修行。就如玉要光洁,一定得经过一番琢磨般;修行也是一样,必定要冲破一切恶劣环境的难关,才能显出圣贤的本质。

   「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过去一般人普遍都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即使现在观念已经改变很多,但是女人的生理还是有许多的不便,很多男人不必受的苦,女人却必须承受。不过,也不可据此认为女人就无法发挥良能。例如:观世音菩萨累生累世都示现女身,来人间化度众生,由此看来,佛教也很尊重女人慈悲的特质。不过,「去女即男难」指的是女人通常体力较弱,尤其古时候的女子要能够开扩眼界、成就大丈夫的气慨,确实很困难!

   纵使生为男子身,要「六根完具」也很难!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人生无常,在慈济救济的个案中,有很多是六根不完具的人,这些人要在社会上谋生非常不容易!这只是「身」的六根,另外还有「心理」的六识,譬如见解不端的人,就等于是眼根不完备一般。再以耳朵为例,它可以用来分辨外面的声音,使我们了解道理;但是,有些人正当的教法不肯接受,却喜欢听一些不好的靡靡之音,像这样,有耳朵反而增加了自己的烦恼,而且助长了罪业。

   「六根既具,生中国难」,纵使六根完具,要生在高文化、高教育水平的地方也很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虽然生在文化中心、教育水平高的地方,要遇到佛世也很难。

   「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不说三千大千世界,就以娑婆世界来说,地球也算是不小了。释迦牟尼佛出生在印度,纵使能与佛同世,但是要能真正得到佛的教法却很难。即使有因缘与佛法僧三宝接近,但要提起信心也很难!

   一般人大都是有所求而拜神求佛,这种不是由内心求智识所引发的信仰,并不是真正的信仰。

   学道最重要在于智信——从内心发出信仰,依循教理,进而升华自己的人格,这才是真正的智信。所以,佛陀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得道是从正确的信仰中得来的,这样才能长时间培养自己的善根。

   「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然有了正确的信仰,也体悟到佛法是人生的至理而起欢喜心,除了认…

《四十二章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