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十二章經▪P13

  ..續本文上一頁沾著肥皂水,就可以吹起一粒粒五彩的水泡。

   這些妄念時時迷惑著凡夫,學道的人要克服雜亂心,有如和萬人作戰一般,應當堅持道心,具足勇猛的毅力向前精進。

   若要使外境不染于心,必須修行守戒,就如戰士披挂铠衣上陣,才不致受傷,如此,不僅戒體不會受到汙染,也能使學道者勇猛精進,所以「戒」是護心、護身的法寶。

   「沙門學道」等六句,提醒學道者一定要堅定道心,臨陣無懼,專心一志于道業,不可怯懦!縱使外面有千軍萬馬之敵,也不可心生畏懼;反而要提起大丈夫的勇猛心及克服逆境的氣魄,決不被魔境打退道心。

   學道若是沒有充分智慧和勇猛銳利的精神,容易退失道心,在初發心時雖然很熱誠,但是後來卻慢慢地退失了。這就是定力不夠,慧力不具足,沒有勇猛的精神;若能堅心一志地向前精進,就不會半途而廢,這就是定的力量。

   修行一定要有殉道的精神,否則無法成就道業;殉道的精神就是要有勇猛的心志,志若不堅定,慧力就無法産生。譬如赴戰場,而且在戰場上需一人對付萬人;修行則是以一心對治萬念,所以必須具備「戒、定、, 慧」力,才不會半途而退,尤其慧力則可以「一人敵萬人」,也就是一心可敵過萬念。

   總之,學道要具足叁力:挂铠臨陣的精神(戒力),不半途而退的毅力(定力),以及與萬人格鬥的慧力;必須叁力合一,才能破除無始的魔障而證得佛果。

  第叁十四章 處中得道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爲何業

  」對曰:「愛彈琴。」佛言:「弦緩如何

  」對曰:「不鳴矣。」「弦急知何

  」對曰:「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

  」對曰:「諸音普矣。」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

   這一章是佛陀爲弟子開導學道的方法,學道一定要折衷,不要過急,也不要怠慢;如果心急反而會退步。所以,學道者一定要時時保持身心的平衡。

   佛在世時,僧團中有一位沙門因爲學道心切,徹夜不休地讀誦《迦葉佛道教經》;迦葉佛是釋迦牟尼佛之前的古佛,將入涅槃時也留下一部《遺教經》。

   這位沙門一面誦、一面思考他的學道境界,深深覺得自己離《遺教經》中的境界還差很遠。因此越讀內心越悲切!以爲自己的智慧無法接納佛陀的教法,因而退失道心。佛陀知道沙門有這樣的苦惱後,就安慰他,並問道:「你以前在家時,喜歡做什麼事呢

  」沙門回答:「愛彈琴。」佛問沙門:「琴弦如果太松了,彈出來的音會如何呢

  」沙門說:「弦如果太松,就彈不出聲音了。」佛陀再問:「弦如果調得很緊,又會如何呢

  」沙門說:「弦如果調得太緊,彈太急時會斷掉!」

   「既然太松彈不出聲音,太緊又會斷掉;那麼,若琴弦調得松緊適中,彈出來的音又是如何

  」

   沙門說:「彈出來的聲音就會很美、很動聽!」

   佛陀說:「學道就像彈琴一樣,弦不可調得太松或太緊;同樣道理,沙門若將身心調得適中,必可得道。」

   有些人一發心,就舍身忘命地追求佛法;但是往往道還沒有求得,身就毀滅了,或是中途道心退失。像這樣,佛法永遠追求不到,所以,在得道之前,一定要好好地調養身心;若能身輕心安,得道就不困難了。

   「于道若暴,暴即身疲」,這句經文就和「暴飲暴食」的道理一樣。爲了求道而不擇時節,最後造成身體的不調和;像這樣只會使身體更爲疲勞。

   要知道,凡夫的習氣很難在一朝一夕間去除。所以,如果過度追求,所招感的不但對道業無益,對身體也很不利。

   「其身若疲,意即生惱」,凡夫的身體一有病痛或者感到疲累,必定會覺得不耐煩,不僅智慧無法開啓,反而增加煩惱。何況身體爲了修道,一直拜呀拜的!只是誦經卻不了解經中的意義,光是大聲誦讀,便認爲可以開啓智慧,那是不可能的。總而言之,像這種做法想開啓智慧,是「舍本逐末」啊!

   「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由于求道過急,心便無法平靜;心愈不平靜煩惱就愈多,煩惱愈多就會生起退心。若隨著煩惱而造業,如此,罪業必然會加重。

   再者,每個人都有煩惱,就連菩薩的心也有緣境,緣什麼境呢

  「菩薩所緣,緣苦衆生」,衆生的一切苦境,就是菩薩心中時時刻刻所緣的境界;這種境界也是一種負擔,所以說,心要完全沒有煩惱,是很不容易的。學佛,就是學在這裏,只要我們不把負擔當煩惱,就能去除煩惱,則身心清淨,輕安自在,道必不失矣!

  第叁十五章 垢淨明存

   佛言:如人鍛鐵,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淨矣。

   本章指出,要明心見性,首先須去除心的垢染。「如人鍛鐵,去滓成器,器即精好。」修行就如煉鐵一般。鐵要經過一番冶煉、去除滓渣後才能成器;成器之後,還要放入洪爐中燒烤、錘打。如此,才能煉出精致完好的器皿。

   「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淨矣。」學道之人,無非是希望能找回自己的本來面目(佛性)。因此,一旦心中有了垢染,就要設法除去,清淨的本性才能顯露。就好比一盞電燈,如果你希望它能夠很明亮,就須先將外面的那層玻璃擦拭幹淨才行。

   所謂「暗去明存」,黑暗去除後,光明就能存在。人人本具佛性,只因被煩惱遮蔽而無法外露。就如鐵器的本質原本就很堅硬,只要去除雜質就能製成精純的器物。同理,我們要回複清淨、光明的佛性,一定要先將雜念等煩惱習氣去除才行。

   人人都有聖人的本質,只要將世俗的凡情、雜念去除就能顯現,而不必再另外尋覓。一個人的氣質,要在日常生活中磨練;去除了壞習慣,艮好的氣質自然會在舉止行動中表現出來。

   又好比眼疾,「翳」就是眼疾,有遮障的意思。眼睛的瞳孔如果沒有被遮住,看外境必然十分清楚!但是眼睛如果長了「翳」,就要設法除去,才能重見清晰的境界。

   學佛者要成佛作祖,端視自心能否淨化。若能用功清淨心地,佛性就會現前;反之,如果受了汙染,就無法分辨外面的人我是非。

   衆生自無始以來,受到環境的影響而養成各種習氣,而且大都是由貪愛所引發的愚癡、嫉妒、傲慢等惡習。學佛,首在修養自心、洗滌內心的垢染;垢染若是去除了,清高的氣質就會自然顯現。所以,修行要從內心修起,而這必定需要經過一番鍛煉才行。

  第叁十六章 展轉獲勝

   佛言:人離惡道,得爲人難;既得爲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爲男,六根完具難。六根既具,生中國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既值佛世,遇適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

   本章輾轉明白地告訴我們:人生難得的事很多,而我們都得到了。因此,我們要好好把握因緣,不要失去良機。

   究竟有哪些事是難得的呢

  「佛言:人離惡道,得爲人難」,在叁界六道中,要離開惡道很難,因爲惡道是下墮;衆生向下墮容易,向上升很難;所以,要生爲人很難。人從無始以來,只爲了一念無明,在叁界六道中迷轉不息;縱使能離開惡道,要轉生爲人也並不容易。

   所以,我們得獲人身應該慶幸,因爲只有在人間才有機會修行,人間可說是「五趣雜居」地,「五趣」,除了地獄、餓鬼、畜生之外,還有天道及人間(阿修羅遍及五趣);「雜居」,無論是聖凡、善惡,全都處在人間,正由于人間非常複雜,才有機會修行。就如玉要光潔,一定得經過一番琢磨般;修行也是一樣,必定要沖破一切惡劣環境的難關,才能顯出聖賢的本質。

   「既得爲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爲男,六根完具難。」過去一般人普遍都有「重男輕女」的觀念。即使現在觀念已經改變很多,但是女人的生理還是有許多的不便,很多男人不必受的苦,女人卻必須承受。不過,也不可據此認爲女人就無法發揮良能。例如:觀世音菩薩累生累世都示現女身,來人間化度衆生,由此看來,佛教也很尊重女人慈悲的特質。不過,「去女即男難」指的是女人通常體力較弱,尤其古時候的女子要能夠開擴眼界、成就大丈夫的氣慨,確實很困難!

   縱使生爲男子身,要「六根完具」也很難!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人生無常,在慈濟救濟的個案中,有很多是六根不完具的人,這些人要在社會上謀生非常不容易!這只是「身」的六根,另外還有「心理」的六識,譬如見解不端的人,就等于是眼根不完備一般。再以耳朵爲例,它可以用來分辨外面的聲音,使我們了解道理;但是,有些人正當的教法不肯接受,卻喜歡聽一些不好的靡靡之音,像這樣,有耳朵反而增加了自己的煩惱,而且助長了罪業。

   「六根既具,生中國難」,縱使六根完具,要生在高文化、高教育水平的地方也很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雖然生在文化中心、教育水平高的地方,要遇到佛世也很難。

   「既值佛世,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不說叁千大千世界,就以娑婆世界來說,地球也算是不小了。釋迦牟尼佛出生在印度,縱使能與佛同世,但是要能真正得到佛的教法卻很難。即使有因緣與佛法僧叁寶接近,但要提起信心也很難!

   一般人大都是有所求而拜神求佛,這種不是由內心求智識所引發的信仰,並不是真正的信仰。

   學道最重要在于智信——從內心發出信仰,依循教理,進而升華自己的人格,這才是真正的智信。所以,佛陀說:「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得道是從正確的信仰中得來的,這樣才能長時間培養自己的善根。

   「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既然有了正確的信仰,也體悟到佛法是人生的至理而起歡喜心,除了認…

《四十二章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