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真追求智識之外,還必須發菩提心、身體力行才行。
有許多學者雖然深信佛法的奧妙,也很認真地研究,卻只在文字上追求文字般若,只想知道文章和義理的分析,這也無法産生真正的信心!
所以,我們除了要真誠用心去探究佛理外,還要發菩提心,也就是大道心:追隨佛陀的足迹,腳踏實地去實行,真正發「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心,擔起救世的事業,這才是真正發菩提心。不過,很少有人願意腳踏實地負起如來家業,所以說「發菩提心難」。
「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縱然發了菩提心,但是要達到「無修無證」的境界卻很難。「無修無證」即「無我相」的境界,人人佛性平等,學佛一定先要去除「我相」,真修實學,才能逐步地進入無修無證的境界。
第叁十七章 念戒近道
佛言:佛子離吾數千裏,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這一章完全講「心念」。心若能時時依教奉行,就是近佛;心若離道,就離佛很遠了。所以,這裏指的距離並不是有形的,而是論心,心若時時持戒,就與佛很接近。
「佛子離吾數千裏,憶念吾戒,必得道果。」佛陀說:真正的佛弟子雖然離我數千裏之遠,只要他能時時憶念、實行我的教法,將來一定能得道證果。
「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如果常在佛的左右、時時見到佛,卻不能順從佛的教誡,還是不能得道。
多年前,我講了一部《藥師經》,隔年,有一位家庭主婦,她只是聽到我在錄音帶裏所講的「在家五戒」,雖然她沒有見過我,但是從那天開始,她就持守清淨戒,直到今年(六十八年)來參加打佛七,在這五、六年漫長的時間裏,她持戒不斷。
這位善女人是一位很平凡的家庭婦女,但是她光聽錄音帶便能持戒堅定,使我非常感動。雖然她離我很遠,不過,這部經的要義已深深印入她的心坎裏,她說過去她很少聽法,而這部《藥師經》使她獲益匪淺,所以虔心依教奉行;她也覺得師父時時在她面前。
所以學佛者必須聽法、思惟並且實行,才能得道。修道就像走路一樣,只要方向正確,走久了終能到達目的地;如果不走,路永遠是那麼的遙遠。
佛教有一則公案——佛陀時代有兩位比丘結伴要到舍衛國谒見佛陀。他們走了很長的一段路之後,感到非常口渴。正好他們來到一口井水邊,其中一位比丘趕緊汲水,一飲而盡;另外一位比丘看到水裏有蟲就不喝水。
那位喝水的比丘問他:「你不是也很口渴嗎
爲什麼現在有了水卻不喝呢
」不飲水的比丘回答:「世尊曾經製戒,教我們不可飲用有蟲的水。所以,我要奉持佛戒。」
其實,佛要我們不飲用有蟲的水,有雙重意義:一是顧慮到衛生,喝不幹淨的水對身體有害。二是水中若有蟲,喝了等于殺生,所以,佛禁止比丘飲用有蟲的水。
不過,那位飲水比丘又再度勸說:「路途還很遙遠!你如果不喝水會渴死,那就見不到佛了。」
不飲水的比丘回答:「我甯願喪失生命,也不願破壞佛陀的教誡。」他就這樣渴死了。
由于持戒,不飲水的比丘往生之後,靈魂便轉生到忉利天,具足天人的莊嚴身形。當天晚上,他立即到了佛的處所。他先向佛頂禮,然後聽聞佛法,當下證得「法眼淨」;法眼淨就是證了真谛的道理。而那位飲水比丘,再經過兩天的跋涉才到佛處。
佛雖然知道這兩位比丘結伴而來,以及中途所發生的事,卻故意問飲水比丘:「你從何處來?可有同伴?」飲水比丘便據實地向佛禀告之前所發生的經過。
佛陀說:「你沒有守持戒律,根本沒有見到我!你的同修(結伴的比丘),已經先你而見到我了!」可見,學佛一定要守戒重道;若是放縱輕道、不守戒律,就會離佛很遠。修行者不可不留心!
第叁十八章 生即有滅
「佛問沙門:人傘在幾間
對曰:數日間。佛言:子未知道。複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
對曰:飯食間。佛言:子未知道。複問一沙門:人傘在幾間
對曰:呼吸間。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佛問弟子:「你知道人的生命有多長嗎
」
弟子回答:「大概在數日間吧!」
佛說:「你還不了解『生命無常』的道理。」
佛又問另外一位弟子:「人命在幾間
」
弟子回答:「在一頓飯的時間。」
佛說:「你對無常的道理,還沒有透徹了解。」
佛再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
」
這位弟子回答:「人命在『呼吸間』。當一口氣呼出去,如果不再吸進來、氣斷了,生命就已結束。」
佛陀歡喜地說:「很好!我所說的無常之理,你已經了解了。」
這一章,佛警惕世人,生命是很無常短暫的,只在一呼、一吸之間而已!有呼吸時,是有生命的人;如果一口氣出不來,生命便結束了。
所以我們要把握時間、愛惜生命;要運用有限的生命,做應做的事、行當行的路。只要有一口氣在就能多行一步;如果一口氣斷了,修道的路就遙遙無期。我們在六道中輪回,倘若一念無明生起,而與佛法斷了緣,將來要「會遇佛道」必定困難重重。
我們乘過去生所造的業,感受今生的依、正二報——環境、身相各自不同的果報;而「本識」的種子就存在我們心意中,「舍此投彼」就是依這些種子,這是永遠存在的。凡夫含藏著這些種子,佛也是不離這個本性,但是佛已轉識成智,不再墮入輪回二二界六道衆生則在其中「生根發芽」輪回生死,衆生依本識種子而有一期期的壽命,所以身體不是堅固不變異的,身體既不堅固,時間也極有限,尤其分分秒秒不斷在消逝,因此要好好把握時間,莫讓無常而短暫的生命空過,要用心精進。
在此舉一則公案!
古時西域有一位國王,他不相信佛法的教理。有一天,他問一位祖師說:「我看到外道修種種的苦行,尚且不能斷除淫心;而你們這些出家人在四事(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如意的情況下,叉怎能斷欲念煩惱呢
」
祖師聽了,便請國王做一項實驗:釋放獄中的一名死囚出來,然後令他雙手高高捧著滿滿的一碗油,在大街道遊行,並叫四個人持刀緊跟在後。如果一滴油都沒有溢出來,就赦免他的死罪;但是若溢出一滴油,就立刻斬首。另外又命一群美女在一旁歌舞作樂,作爲測驗。
國王就照祖師的要求去進行。結果,那位死囚走完一遭後,油一滴也沒有漏出來。國王便依約赦免他的死罪,並問他:「剛剛走在街道上,可有聽見或看到什麼嗎
」
這位撿回一命的死囚回答:「當時我唯恐碗裏的油滴落下來,生命就不保了;因此,我只看到手中這一碗油,其它的完全沒看到、也沒聽到。」
祖師就對國王說:「這名死囚爲了生死事大,盡管有歌臺舞榭也視若無睹。更何況沙門所關注的是無數劫以來的生死流轉之苦,怎能不戰勝淫欲呢
」而那些外道的人,並沒有透徹無常的真谛道理,所以無法斷除欲念煩惱。
國王看過這個試驗之後,終于相信了。一輩子的生死都這麼在意了,更何況沙門的心志是要自度度人;出家人就是因爲體悟無始以來無數生死的痛苦,而不敢耽染淫欲。因此,我們應該知道人命是在呼吸間啊!
所以,我們要盡今生此世,好好地把握時間、愛惜生命;並將它運用在修行上,好好地深思、再腳踏實地去身體力行、兼利他人。
第叁十九章 教誨無差
佛言:學佛道者,佛所言說,皆應信順。如食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
「學佛道者,佛所言說,皆應信順。」這句是說學佛的人,不可有分別心。凡是佛陀所說的教法,都應當信順、用心去研究。
「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就像吃蜜,不論杯中或杯緣的蜜都一樣的甜;佛陀的教法也是一樣。佛陀在人間說法四十九年,他的教法適合各種不同根機的衆生。在淺顯的道理中,包含著很深的義理;而高深的道理,也能發揮在日常生活中,成爲很普遍的教法,因此,不僅智識淺的人能了解、歡喜信受;智識高的人也能真心的信順,這就是佛法的圓融與價值。只要我們好好去運用,就能契理契機。
以前我曾經說過,佛法就像一顆很硬的糖果,對沒有牙齒的人來說,這顆糖放在口中含著,能夠嘗到糖的甜味:對有牙齒的人來說,在口中咀嚼更能嘗到那分甜味的質感。但是若不會運用,就像沒有牙齒的人卻硬要一口咬下糖果,牙龈可能會受傷、流血。所以,要深深去思惟、體會。
曾有一位八歲的小孩來精舍小住,他在一本佛教故事書中讀到西方極樂世界有「八功德水」後,就常常吵著要人帶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平時,這個孩子飯吃得很快,但是只要媽媽在場,就吃得慢吞吞的。有一天媽媽來看他時,順便留下來一道用餐;在我吃完飯時,這孩子還剩下半碗飯。一看到我起身准備離開,他便趕緊拿起桌上的茶水倒在碗裏攪一攪,唏哩嘩啦很快地就吃完了,還告訴媽媽:「這就是八功德水!」這個比喻十分貼切,也是一種禅機。孩子只是看見書上寫的「八功德水」,就時時放在心中,這時忽然說了出來,是不是很契合呢!
所以,佛法就是這樣,在大人聽起來具有很深的禅機,然而孩子拿來應用卻是很淺白的。「淺」的用得好,就是「深」:「深」的只要願意用,不會很困難。
經文中佛陀這段教誨,是要我們不可輕視教法、分別法的深淺。只要適合自己的根機,就是有用的法;如果不合根機,即使是圓教或頓教,對他也毫無幫助,就像沒有牙齒卻要咬很硬的糖果一般。所以,不論任何教法,只要應機,再善加運用,都能獲益匪淺。
佛陀的言教,不出權與實二法。「權」是方便,「實」則是直指明心見性的教法。不論哪一種方法,都是爲了使衆生能夠真正透徹、了解真谛的道理。
因爲衆生自無始以來,受到…
《四十二章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