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十二章经▪P12

  ..续本文上一页多学佛的人,在一开始常常做了很完善的计划,很有信心,也很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所行、所学的往往无法突破无明执着,无法确实拿来应用。

   因此,我们要常常自我警惕:是否依然保有初发心

  是否能对境不生心

  是否能对情爱不起痴执意念

  若心念不定,与色欲交会时,即易惹祸生灾。

   此外,还要进一步推究、认识真谛的道理,这就必须时常亲近善知识,依循善知识的督导、指引,努力修学;等到证了阿罗汉果后,才算真正得自在,可以任意自信而不踰矩。

  第二十九章 正观敌色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这一章是佛陀警惕比丘们要远离女色、以防过失,以及开示灭除恶念、生善念的方便法门。

   世间有很多罪业都由女色所产生。所以,佛说:「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不要看女人,女人看不得!因为凡夫心意不定,容易被外境诱引。欲界众生最重的欲念就是淫、食两欲,所以出家修行者应该谨慎,不可与女人独处,在心念上也不可贪爱女色。

   自古有多少国君帝王为了美人而丢掉江山!现在的女性常在衣着上暴露身态,诱引男人的心思。本来凡夫的色欲心就已经很重,很难控制心猿意马的色欲,何况有暴露的美色在引诱,怎能不动心

  所以,修行者要好好自我警惕。若是警觉自己心在动摇,就不要与女色有所接触,远离色欲的境界,以免造业。不只要避免注视女人,而且不可和她说话,因为除了女身婿态会诱惑人心,娇声柔语也会诱引人。

   《法华经

  安乐行品》中云:「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所以,修行的比丘不要和女人单独说话,以免引人讥嫌。

   「若与语者」等六句,是指不得不与女人说话时,要正心思念,并警惕自己:我是沙门,虽然处于五浊恶世,也要像莲花一般,不被污泥所染。

   「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要观想那些女人如亲人般,年龄比我大的,像是自己的母亲;年龄相仿的,像是我的姊妹;年龄幼小的,像是我的子女。以此净心正念,就不会产生污染心。

   「生度脱心,息灭恶念」,不但自己要保持戒体清净,还要对这些女人生起度脱心,像本经第二十六章

  天魔娆佛中提到「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魔女要来扰乱佛心,佛不但不受诱引,还趁机说法感化、息灭她们诱惑的恶念,并导入正途。

   不过,有一句话说:「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有时也不能将罪业全归咎于女人,因为有些男人的内心会自起邪念。一旦与色相会,就无法自我控制而造作罪业,所以,佛陀教导修行人「慎勿近女色」;进一步,若能守持戒律,以不净观治淫心,就能息灭恶念。

   因此,我们要时时刻刻正心思念。不只男性如此,女性也要很谨慎,要常常自我警惕,不起「色欲」之心,若能如此,方能学道有成。

  第三十章 欲火远离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本章强调:「六根犹如干草:不尘如喻烈火,未到心境两空,应修远离胜行。」

   「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修行人对欲念要谨慎防范。就如自己身上穿着一件干草衣,因为容易被(欲)火引燃,所以看见火要赶紧走避。

   世间的五欲就如火种,容易使人惹火烧身,因此修行人一定要远离欲境;要像「干草畏火」般地谨慎,不可耽染欲念。

   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有如干草;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好像烈火。两者一接触就会引燃,烧成灰烬;因此,修行功夫未到时要远离六尘之境,修清净行。

  第三十一章 心寂欲除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

  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本章主旨在讲「心」,申明要断欲须先断心,不断心而断阴是没有用的。

   「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有一位修行人,对自己时时生起淫欲的心念,感到非常痛苦。但他不知痛苦的源头在哪里,以为就在淫根,因此想要自断淫根。

   「佛谓之曰……,从者都息」,是佛陀告诫弟子;要断淫根,不如断淫心。因为「心如功曹」,功曹为汉代官名,主管一郡一切大小政务;心也一样,什么事都想,所以只要心的源头一断,就不会有身形的造作了。

   「邪心不止,断阴何益

  」邪心若不断除,光断淫根又有什么用

  因为痛苦是来自心无法停止淫念的苦,而非淫具本身;因此,要断淫根,不如断心。

   「佛为说偈……此偈是迦叶佛说。」是佛引用过去迦叶佛说过的偈语,进一步为弟子作解释——淫欲生于心意,而心意又从思想中产生。

   「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若能断除「作意」和「思想」这两种心,纵然再接触外境,也不会生起任何作用了。见一切色如镜中像,即是非色,观一切行如泡沫,即是非行,此为佛陀所教导的调心方法。

   由此可见,心意活动的范围多么大啊!心若不调伏,便会使人造业、堕入恶道。反之,心若能为善,功德也很大!所以,要好好调伏自心,断除恶念、增长善念。

   佛法教化世人有所分别,这一章也是针对出家修行者而言,因为出家人修清净行,必须完全断淫;而在家居士,只要守不邪淫、不犯外色即可。有些在家居士亲近佛法后,以为不可犯淫戒、夫妻必须远离,但往往各执一端而造成婚姻不美满,使家庭失和,这是对佛法了解不透彻所致。学佛,必定要取中道,在家居士若能善加引导另一半,将家庭转为佛化家庭,夫妻同心同修,如此家庭就会圆满幸福。

  第三十二章 我空怖灭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

  何怖?

   本章指出忧怖的来源是因为心中有爱欲;若能放下爱欲,就不会有忧怖心。修行,就是要尽量去除烦恼心;要能不烦心、不忧愁,除了「断欲去爱」别无他法。

   「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爱欲使人心生忧恼。人心缘境,便会有所感受;缘顺境是乐受、喜受;缘逆境则有苦受、忧受。

   人人都有爱欲、希望,但是世间无法事事满足,因为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所以,希望越高,忧虑就越多,心也就跟着不安而恐怖、患得患失,这是「怖畏心」。由此可见怖畏、忧惧,大都是由爱欲所产生。

   「若离于爱,何忧

  何怖

  」人若能离开爱欲,就不会受烦恼所扰乱。如此一来,哪还会有忧怖、痛苦呢

  须知忧愁、悲恼对人的心理扰乱很大;人生至苦,莫过于此!

   那要如何断欲去爱呢

  这就要从佛法来推寻。众生无始以来,妄认「四大」的身体为「我」,这是由于众生并不了解「身命」是什么的缘故。我,是不是真正的「我」呢

  它只不过是个假名相而已。身躯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所构成,倘若四大分离,哪还有身」呢

  

   其实,心是藉「根」(注)来缘外面的「尘」而起分别;一般人执着地认为:外面的境是真实的,而日日追逐不已,不知它只不过是人心所缘的相而已,这就是人的迷执。

   学佛人要如何破迷去执呢

  唯有时时以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来反照观察;能够如此,爱欲心自能断除,忧怖心也会跟着去除。

   人的身体受伤后会肿、烂、脓、臭;这个臭皮囊,哪里值得我们处心积虑地追逐外境来满足它呢

  所以,当我们想追求外在物质来装饰身体时,就要「观身不净」。

   而人的爱欲心,无时无刻不在迁变,是个无底坑;我们怎可一辈子为了爱欲,无止境地忙碌身形追逐执着

  如果能「观心无常」,觉悟到爱欲并无法满足我们的心,这样对外境就不会生起执着。

   再者「观受是苦」,如果能时时推究自己的感受:目前所享受的快乐究竟能维持多久

  平时我们所接触到的人事物,大都不尽如意。如果以不择手段的行为来满足欲望,在未来生生世世当中,所受的果报都将是苦的!若能这样推究,欲念就全消了。因为「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有此觉悟,自然能敲醒爱欲的念头。

   最后「观法无我」,一切有为法没有一样是真实不变的。既然不真实,有哪一样是「我所有」的呢

  追根究柢,「爱欲」对人有什么用处呢

  我们若能如此深思,爱欲自能断除,忧怖也就没有了。

   所以,修行人要常常运用「四念处」来护身,把原有的衣袍、换成「四念处」的智慧大衣,欲火才不会延烧入心;如此,便能去欲、远离忧怖、身心轻安。

   注:根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尘指「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第三十三章 智明破魔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钟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税,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在本章中,佛陀教学道者应坚持「三无漏学」。什么是「三无漏学」

  即戒、定、慧。我们要去除烦恼、学道要有所成就,绝对不能缺少三无漏学。

   「佛言:夫为道者」等七句,是指学佛人应有威猛的精神,就如战士上前线打仗一样。古人打仗,上阵前要穿上铠甲;「铠」就是铁甲、战衣。出征后如果没有勇猛心,就会临阵怯懦而阵亡或半途而退。

   学道之人,应具足「戒定慧」三无漏学,以降伏内心的杂念。但是无始以来,凡夫虚妄的习气、妄念却很多,这种杂念心也是由一念妄心生起;就好像小孩子玩肥皂水,以一根吸管…

《四十二章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